天津经开区科技创新概况
一、优化创新生态,打造全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相继落户军事科学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环科院、中石化北化院、中石化工程院、中石化石科院、中海油研究院、中化学科研院等一批创新平台,承担、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及重大工程,加快形成一批应用基础研究的标志性原始创新成果,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截至目前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达到25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三心一室”总数达到190家,列全市第一。研发投入持续加强,全区R&D投入强度超过4%,R&D投入预计超过100亿元,列全市各区首位。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在项目引进、孵化服务、银企对接等创新生态建设方面不断优化升级,在全市评估中名列第一。
二、增强核心动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按下“加速键”
经开区始终将科技创新主体梯度培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努力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国家高企总量10年翻2番,累计超1200家;国科小5年增量超800家,总量近1400家;雏鹰企业5年增长4倍,总量达680家以上,企业培育增速领跑全市,瞪羚企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数量再创新高,其中领军企业数量5年翻一番,居全市首位。五年来,瀚辰海洋、沂普光电等28家雏鹰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国芯科技、中能锂业等 13 家瞪羚企业升级为科技领军企业;创云融达、思腾合力等 9家初创雏鹰企业直接跃升为科技领军企业。康希诺、凯莱英、利安隆新材料、七一二通信、赛诺医疗、唯捷创芯等企业成功上市,科创板上市企业占比全市40%。深之蓝、飞旋科技、和能人居、云圣智能、一瑞生物等一批企业获得天使和风险投资,准独角兽企业总量居全市前列,科技企业实现量质新跃升。
三、聚焦特色优势,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跑出“加速度”
经开区围绕生物医药大健康、人工智能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核心产业,建成一批千亿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基地,产业创新基础更加雄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入选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涌现出以康希诺、凯莱英、赛诺医疗等为代表的创新企业。智能科技产业快速壮大,依托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军民融合创新中心等平台,涌现了一批以云圣智能、深之蓝、一飞智控为代表的创新企业以及七一二通信、商科数控为代表的挂牌上市企业。
四、攻关核心技术,硬核科技拉动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经开区积极把握科技创新技术动向,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硬核”创科技新成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超算中心拥有国内首个世界超级计算TOP500排名第一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和“天河三号”原型机系统;滨海新区信息技术创新中心自主研制的RapidIO第二代交换芯片连续三届荣获“中国芯”奖励;唯捷创芯的PA(功率放大器)芯片,国内手机品牌占有率排名第一。在大健康领域,康希诺公司世界首创“重组埃博拉疫苗”、“吸入用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航天泰心公司“人工心脏”成功植入人体,填补国内空白;天药股份皮质激素原料药市场份额全国排名第一。智能制造领域,“深之蓝”智能动力浮板连续两届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奖;一飞智控新一代集群表演无人机核心产品填补国内多项空白。化工新材料等领域,飞旋科技磁力轴承真空分子泵填补我国该领域空白,打破磁悬浮轴承技术的国外垄断;膜天膜公司是中国第一支中空纤维膜组件诞生地,也是中国首家以膜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金桥焊材荣登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榜首;华为海洋海底光中继器获评“大国重器”产品,6类关键指标居全球第一。
五、用好第一资源,搭建平台引育创新赛道“千里马”
经开区着力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区内科技研发中高层次人才总量超过4000人,依托重点企业、科研院所,近十年来累计引进以饶子和、谭铁牛、陈可冀为代表的院士51人,以洪浩、汪群杰、齐俊同为代表的国家级重大科技人才工程入选者59人,以巢守柏、陈方平、杜川为代表的新区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入选者505人,人才项目入选人次位居全市领先行列。近年来累计引进外籍人才3149人,其中博士125人,高端人才338人。经开区引凤筑巢,实现引进一个顶尖人才,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效果,以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为代表的多层次人才加速聚集,人才发展的“雁阵”格局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