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退出长者模式
返回上一级 >>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22-09-30 16:22 来源:发展和改革局
字号: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天津经开区,“泰达”是天津经开区的英文缩写音译)法定机构改革后的关键之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和滨海新区区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奋力进取,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赢”,为“十四五”新征程开篇打下坚实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1年,天津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GDP)2379.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371.14亿元,可比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1008.46亿元,可比增长6.1%。第二、三产业比例为57.6:42.4,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52.4万元/人,可比增长1.0%。

2021年,全区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691.52亿元,增长3.9%;其中,税收收入594.14亿元,增长6.9%,税收占比为85.9%。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1.47亿元,增长4.5%;其中,税收收入154.42亿元,增长5.4%,税收占比为95.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总支出322.42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5.53亿元,同比增长17.6%。全区共有7家企业税收规模达10亿以上,税收合计188.30亿元,占比为32.8%。

至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1.78万人,比上年增加0.22万人。全年户籍人口出生841人,死亡87人。户籍人口出生率7.1‰,死亡率0.7‰,自然增长率6.4‰。驻区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员共计1423人,其中日本籍244人,韩国籍147人,美国籍112人。

至年末,全区“四上”企业从业人员41.75万人,比上年增加3.39万人,增长8.8%。按投资方式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从业人员21.06万人,增长6.7%;内资企业从业人员20.69万人,增长11.1%。按所属产业划分,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3.48万人,增长2.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8.27万人,增长18.2%。

2021年,全区“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48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59.62亿元,增长15.0%;内资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23.65亿元,增长14.4%。全区“四上”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11.69万元,增长6.0%。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21年,全区工业实现增加值1130.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99.74亿元,增长5.6%。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73.16亿元,增长3.5%,占比77.3%;内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26.57亿元,增长13.5%,占比22.7%。全区共有288家企业工业总产值超1亿元,产值合计5298.1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8.1%,所占比重与上年相同。71家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产值合计4591.30亿元,占比为85.0%,较上年减少0.4个百分点;12家企业产值超过100亿元,产值合计2885.50亿元,占比为53.4%。工业产销率为99.0%,较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

分主导产业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医药健康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91.55亿元,增长2.1%,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8.7%;工业增加值增长3.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9.5%。其中,汽车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415.45亿元,下降11.6%,工业增加值下降6.8%;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749.52亿元,增长6.8%,工业增加值增长4.7%。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106.01亿元,下降5.3%,工业增加值增长3.2%。化工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855.16亿元,增长19.8%,工业增加值增长0.6%。医药健康产业实现产值665.42亿元,增长30.5%,工业增加值增长27.2%。

分重点领域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431.29亿元,增长2.1%,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0%,工业增加值增长9.7%,总量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2.3%。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产值1649.19亿元,增长6.6%,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5%,工业增加值增长16.8%,总量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2.5%。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186.58亿元,下降2.9%,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2.0%,工业增加值增长9.4%,总量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2.7%。

分所属小区看,西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35.12亿元,下降13.9%,工业增加值下降4.7%;南港工业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5.13亿元,增长73.8%,工业增加值增长43.4%;微电子工业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8.08亿元,增长8.0%,工业增加值增长4.5%;现代产业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2.36亿元,增长2.2%,工业增加值下降7.0%;逸仙科学工业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6.24亿元,增长29.2%,工业增加值增长21.8%;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26亿元,增长43.7%,工业增加值增长20.5%;一汽大众华北工业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90亿元,增长1.7%,工业增加值增长3.1%;中心商务片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7亿元,下降37.8%,工业增加值下降33.0%;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39亿元,增长16.9%,工业增加值增长13.9%。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78.15亿元。其中,五大支柱产业利润总额337.11亿元,同比增长18.2%,占比8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72.2,较上年提高18.2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59.8万元/人,可比增长5.7%。

2021年,全区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190个,同比增长25%,实现总产值293.33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营业收入343.13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2821万平方米,增长96.7%。

三、服务业

2021年,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08.46亿元,可比增长6.1%。其中,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7.00亿元,增长8.5%;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33.17亿元,增长4.1%;交通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78.14亿元,增长3.1%;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26.75亿元,增长9.7%;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8.90亿元,增长7.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5.81亿元,增长7.3%。全区“四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065.74亿元,增长22.5%,实现营业利润119.10亿元,增长2.5%。

2021年,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企业385家,实现营业收入892.55亿元,增长20.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06.84亿元,增长38.8%;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67.36亿元,增长7.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10.63亿元,下降19.1%。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大健康、运输物流、生活服务等新经济类高端服务业项目加速聚集,全区产业生态愈发完善。  

2021年,全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50家。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42家,包括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6家,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22家,农村商业银行2家,村镇银行3家,外资银行5家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8家,包括金融租赁公司6家,信托公司及汽车金融公司各1家。全区共有地方金融机构705家,其中,融资租赁企业122家,商业保理企业160家,消费金融公司1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担保企业11家,典当企业10家,基金类企业396家(基金类企业认缴出资额2252.20亿元)。全区已成为国内首个承接商业保理省级权限园区、首个商业保理行业团体标准试点区域。央企保理50人论坛永久落户,同时成立滨海新区首家基金小镇,41 家基金管理人及产品成功落地。

2021年,规模以上交通运输及邮政仓储业实现营业收入1067.55亿元,增长2.3%。至年末,大港口岸吞吐量达到1365.87万吨,下降5.2%,其中,外贸吞吐量747.52万吨,下降3.9%;内贸吞吐量618.35万吨,下降6.6%。全年旅客发送量10402.61万人次,增长26.2%,其中,津滨轻轨4761.93万人次,增长32.4%;轨道电车1.09万人次,下降94.3%。至年末,全区共有客货运输单位199家,客货营运车辆3110部,其中货运车辆2690部,客运车辆420部。

2021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4334.41亿元,增长26.0%。主要商品销售类值中,金属材料类2234.85亿元,增长37.9%;煤炭及制品类509.08亿元,增长21.9%;化工材料及制品类656.06亿元,增长26.3%;石油及制品类230.88亿元,增长39.7%;汽车类84.64亿元,下降34.1%;粮油食品类104.58亿元,增长22.6%;中西药品类38.82亿元,增长59.5%。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5.52亿元,增长19.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7.32亿元,增长17.8%。

2021年,房地产业实现营业收入91.79亿元,增长3.8%。

2021年,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9%。其中离岸接包合同额25.9亿美元,增长15.5%。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25.3亿美元,同比增长8.5%,其中离岸执行金额16.7亿美元,增长27.1%。

四、招商引资

2021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14.69亿美元,增长17.8%。新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项目91个,投资总额55.63亿美元,出资比例91.5%,平均出资规模6114万美元。53家企业完成增资,投资总额增加57.93亿美元,平均增资规模1.09亿美元。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企业31家,累计1559家;投资总额300-1000万美元企业12家,累计614家;300万美元以下企业48家,累计3878家。

2021年,新批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91家,增长62.5%,新批合同外资金额71.48亿美元,增长42.1%。至年末,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累计达6081家,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657.19亿美元。投资方来自66个国家和地区。

新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项目3个,投资总额1.09亿美元,23家工业企业完成增资,投资总额增加38.93亿美元。PPG全球涂料中心、纬湃科技研发中心、SEW智能制造基地、台湾见龙聚苯乙烯等一批高质量制造业实体项目实现落地。

新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服务业项目88个,投资总额54.54亿美元,30家服务业企业完成增资,投资总额增加19.00亿美元。药明康德华北总部基地、维斯塔斯销售公司、奥的斯智慧电梯检测中心、贝壳集团VR项目等一批现代服务类项目加速聚集。

2021年,全区实际利用内资404.07亿元,增长24.8%。新注册内资企业5949家,增长33.2%,累计注册达3.46万家。新注册内资企业资金本1503.27亿元。新注册内资企业投资规模亿元以上175家,平均投资额为2527万元。

2021年,经开区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大对非首都功能疏解,中海油油田化学品项目、国家管网液化气接收站管理公司、中石化天然气销售公司等一批央企优质企业落户。全年承接京冀项目488个,总投资1114亿元。

全力打造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一批好项目加速聚集。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正式运营,市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成入驻,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整建制迁入,新区首个园区共同缔造理事会挂牌成立,园区楼宇载体管理运营机制进一步理顺,摆渡车、政务服务站、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相继开通设立,类中关村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全年园区新增注册企业907家,同比增长76.1%,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比53%;雏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176%、188%、281%。

五、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6%。其中,产业投资增长9.8%,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4.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2.2%,占比20.6%;基础设施及公建投资下降17.0%,占比4.4%。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1.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8.7%,工业技改投资下降19.8%。

2021年,工业投资增长5.8%,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5.2%。其中,汽车和装备制造业下降1.6%;电子通讯产业增长39.0%;化工新材料产业下降25.5%;医药健康产业增长65.0%。第三产业增长47.0%。“两化”搬迁、中沙聚碳酸酯、康希诺新冠疫苗基地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南港120万吨/年乙烯项目、中石化北化院基地、金山云云计算数据中心、PPG全球涂料创新中心、玛氏宠物食品、雀巢宠物食品、飞旋科技、凯莱英药物生产服务平台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北燃南港LNG工程、LNG二期接收站工程、华电南港热电、一汽丰田TNGA发动机、明治乳业天津工厂项目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2021年,房地产投资增长22.2%,其中住宅投资增长21.4%;房屋施工面积652.47万平方米,下降14.6%,其中住宅面积306.95万平方米,下降4.6%;房屋竣工面积70.10万平方米,下降18.2%,其中住宅面积35.07万平方米,下降34.6%。商品房销售面积64.05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26.07亿元,分别增长14.9%和21.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1.62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23.65亿元,分别增长18.8%和22.1%。住宅销售套数共计5176套,增长12.8%。MSD-I地块,滨海江来,西区汇悦城、万科滨江都会等一批房地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周大福K11商场装修完工并开业。

2021年,基础设施及公建投资下降17.0%。泰达实验学校西校区顺利完工,泰达心血管医院医技楼、介入中心、停车楼等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北塘第二幼儿园、滨海职业技能中心改造项目加快建设,滨海新区耀华中学、华东师范附属学校已完成立项和方案设计,泰达足球场及周边提升改造项目快速建设。

2021年,东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1%,其中基础设施及公建投资下降2.7%。中心商务片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3%,其中基础设施及公建投资增长49.0%。南港工业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9.0%,其中基础设施及公建投资下降44.0%。一汽大众华北工业园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7.0%。西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8%,其中基础设施及公建投资下降53.3%。逸仙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2.8%。微电子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4.0%。现代产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4.8%。中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6%。滨海中关村固定资产投资下降7.8%。

六、科技创新

创新环境持续改善。全区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累计达到16家;孵化转化载体面积累计达到120.6万平方米;新增在孵企业392家,累计达到217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33家。康希诺、深之蓝、飞旋科技等11家企业获批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数量位居全市之首,航天瑞莱升级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汽研、芯海创,航天泰心等6家企业获批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全年技术合同登记888项,技术交易额达126.8亿元。科技成果鉴定登记44项。有效专利23061项,增长16.6%。其中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055项,较上一年实现翻番。全区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相继举办,科创氛围日益浓厚。

人才资源加速聚集。以无人机和新材料、互联网新经济、生物医药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以及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供应链金融产业人才联盟为枢纽,推动人才链、产业链、项目链、技术链、资本链融合发展,联盟入驻企业超400家,新落地项目116个,投资总额221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000余个。加大对“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力度,新引进10名国务院特贴专家,新增博士后工作站10家,223人入选新区“优秀企业家”队伍,引进培养中高层次人才3975人,全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40万。

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65家,累计达到89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入库分别实现983家、493家、52家,均完成年度任务目标;科技领军及领军培育企业新增21家;狮桥租赁、瑞派宠物、高济医疗、禧云国际4家企业成长为独角兽企业;新增种子企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总量占新区三分之一。凯莱英成功赴港上市,成为我市第二家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民营企业;裕丰碳素、滨中科讯在新三板挂牌;唯捷创芯、博益气动等一批企业上市筹备稳步推进。康希诺新冠疫苗、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天河E级原型机、自主高端芯片等民生和国之重器在泰达孕育而生。

七、深化改革

法定机构改革深入推进。落实滨海新区“三考合一”部署,本着“压力层层传导、人人承担指标”工作原则,建立包括定量与定性、年度与季度、部门与个人相结合的闭环考核体系,指标任务清单到岗到人,考核激励机制更加系统完备、合理有效,同级别干部间年度绩效薪酬差距有效拉开,干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激发。优化“一区十园”管理模式,调整设置覆盖8个飞地园区的片区管理局,建立“园区吹哨,部门报到”制度,理顺各类现场管理职能,园区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职能得到突出强化,发展速度稳步提升。

自贸改革放能持续提升。天津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中各牵头任务落地完成,形成了包括跨境人民币保理、农业保理数字化服务平台等多项全国首创业务模式;以国家超算中心为载体挂牌成立全国首个自贸联动创新基地,在全市率先参与离岸贸易支持政策制定、数字人民币申请等工作,争取先行先试、积累发展经验。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任务加快推进,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碳普惠创新示范中心建设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泰达综合保税区发展实现飞跃,获批全市首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完成全市首单工业品异地保税展示业务,园区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7倍以上,创历年最好水平。海关、外管、税务等驻区单位敢担当勇创新,为多项政策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企改革力度不断加大。21家企业完成混改出让出清,6家企业提前完成市、区两级公司制改制任务,国企股权划转社保基金工作全面完成,国企聘任制、职业经理人试点、薪酬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改革稳步实施,四大集团全年盘活各类资产12.68亿元,经营收入提升20%,债务全部实现有效接续。国企市场化运营方式更加清晰,成立专业运营公司,以市场化合作方式开展城市运营更新、口岸产业促进等工作。国企监管机制更加完善,修订完善国资监管清单、投资管理办法,启动智慧国资平台建设,实现对区属企业整体运营全方位监管。

行政审批改革持续深化。与北京经开区、陕西航空经开区签署授权协议,建立“全程网办”与“代收代办”工作机制;与北京经开区、广州经开区建立全国首个国家级经开区“政务服务改革创新合作联盟”,268项政务服务事项在京津穗三个国家级经开区实现“跨省通办”。设立园区政务服务工作站,建立标准化工作机制,为102家企业建立一企一档,推行“跨省通办”、“国际贸易”、“拿地即开工”等特色服务“标准一致、效率同优”。制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提出“推行用地清单制”、“启动区域评估”等19条优化简化流程、保障审管联动措施。

八、城市功能

教育服务不断优化。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所,其中,高校3所。在校学生41997人,较上年增长4.5%。其中,大学学生24648人,中学学生11534人,小学学生5815人,外籍学生85人。在校教职工1325人,其中专任教师1149人,外籍教师51人。托幼园30所,入园儿童2540人,幼教职工759人。2021年当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100%,高中入学率68%。天津茱莉亚学院举行校园落成典礼,滨海新区耀华中学、华东师范附属学校、岳阳道小学签约落户,秦达实验学校西校区、北塘第二幼儿园、滨海职业技能中心开工建设。

卫生服务更加完善。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02家。其中,综合性医院11家、专科医院2家、社会力量办其他医疗机构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家、企业保健站30家。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295人。医生93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255人。病床1160张,全年诊疗154.35万人。泰心医院入围2021中国医院互联网影响力排行榜,位列心血管内科专科全国第10名,科室访问量超780万余次,线上服务量4.4万余次。

文化生活蓬勃发展。策划组织第二届“经开区泰划算消费购物季”品牌活动,推动区域消费升级;统筹布局区内各大商圈夜市发展,突出企业自身特色、错位高品质呈现;以于响区域为核心,重点打造于响商业品牌,聚集人气,营造商业氛围。推动K11Select购物艺术中心5月29日顺利开业,引入打造多家首店首品、沉浸体验消费,培育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打卡地。泰达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加快推进,连续十年受国家级表彰。至年末,泰达图书馆馆藏总量达到150.2万册,馆藏数据库达到75个,图书流通150.3万册次;档案馆藏总量达到40.1万卷,全年接待读者用户达47.2万人次,档案借阅利用0.2万人次。

城市空间重塑重启。核心区规划底盘持续筑牢,塘沽南站、潮音寺、蓝鲸岛、于家堡东半岛等片区规划提升相继启动。城市更新序幕全面拉开,成立城市更新公司,永正制衣、时尚广场项目完成挂牌招标,塘沽南站项目通过新区审议,中海产业园项目开展方案编制和产业招商,空置楼宇盘活取得突破性进展,出台楼宇盘活试点实施意见,针对诺德金融大厦、江西大厦,九方城市广场等项目,启动“一楼一策”盘活方案,总体盘活面积112万平米。洞庭路下穿进港二线铁路地道等一批交通路网相继建成通车,区城出行环境更加便捷完善。

综合保障稳步提升。至年末,全区累计形成道路长度704.18公里,道路面积1542.30万平方米;桥梁93座,桥梁长度24.76公里;排水泵站69座,排水管网1916.38公里;自来水供水能力67.99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17.15万吨/日,雨水总排放能力585.10立方米/秒,污水总排放能力30.96立方米/秒。供电能力3781.84兆伏安,供燃气能力686.58万立方米/日,供热能力3697.5吨/小时。积极推动洞庭路下穿进港二线铁路地道完成主路主体结构施工及道路附属设施建设,并于6月底通车。滨海中医院周边道路完成道路施工,与滨海中医院同步投入投用。大连东道延长线、万年桥北路、集慧道等一批民生关注的市政道路完成通车。大港港区首个10万吨级通用液体化工品泊位渤化码头实现对外开放,中石化LNG码头2号液化天然气泊位完成首船靠泊,成为国内首座正式投用的“双泊位”LNG码头。南港港铁物流专用线正式开通,港铁联运“最后一公里”全面打通。

法治环境不断改善。天津经开区社会矛盾调解中心建成进驻,非法集资案件综合信息监管系统上线运行,金融法庭加快建设。积极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开展,全年积案化解率超50%,接待来访法律咨询965件次,办理法律援助事务1686件,其中,立案494件,其中刑事案件12件,突发事件11件,挽回经济损失761.9万元,公检法等部门全力为区域发展和公平正义保驾护航,整体社会秩序稳定有序。

九、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体系逐步健全。率先构建产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为全国产业营商环境建设提供示范。率先建成经开区营商环境监测信息化平台,升级企业服务云平台,为企业提供464项惠企政策的精准匹配和主动推送,在新区全面复制推广。在各园区实施政务服务延伸模式,为园区企业提供现场咨询服务2200次,办理事项300余件。“双随机、一公开”扎实推进,形成“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机制。政策兑现效能不断提升,企业累积获得政策兑现资金同比增长10%。营商环境考核指标综合排名位居各开发区前列。

产业对接手段日益丰富。创建泰达产品展示厅,收集、宣传3000余家企业上万种企业产品,打造“泰企劲”、“泰企需”固定宣传窗口,形成永不落幕的商贸网上配对平台。通过接链配对、银企对接、产业交流、专线服务等多种途径,为区内企业拓宽交流和合作空间,全年发布供需信息上百条,服务企业超500家。高效完成广交会、智能大会、进博会等十几场全国性重点展览展会工作,全年组织近二百家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其中进博会参与数在全市各区域内排名第一。

企业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制定《2021年经开区“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工作安排》《关于加强经开区重点企业服务的工作方案》《经开区重点企业包联帮扶工作方案》,形成全区服务企业合力。继续深入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至年末,平台提出593个问题,已解决591个,问题解决率99.66%,企业问题答复满意度得分及解决满意度得分均为99.97%。走访服务企业600余家次,协调解决了融资、交通、通关、子女入学、用工、涉法涉诉、有序用电等各类问题100余件。

品牌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聘请区内73位企业家共同组建经开区各主导产业营商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召开“向企业家汇报”系列座谈会,出台《经开区实施服务企业十项重点工作,解决100个企业问题的实施方案》,推动各项问题年内全部解决。及时落实企业家节日祝福,为企业家衣食住行教育医疗提供便利。积极拓展政企交流渠道,举办“天津茱莉亚之旅”、2021年“泰达夏日艺术季”政企交流活动、“2021泰达魅力女性沙龙”等政企交流活动,重点企业广泛参与,在文化和艺术活动中构建了“亲清”氛围。

十、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梳理摸清过去5年工业碳排底数,确定碳达峰路线图,完成全区首个污染物协议减排项目。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组织申报一批国家级重点支持和示范建设项目。推动组建双碳联盟,打造双碳大厦,促进绿色行业头部企业快速聚集。天津排放权交易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发布全国首个区块链碳中和存证产品秦达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入选生态环境部2021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环境监管水平日见成效。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要求,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各渠道信访案件全部办结,完成污染防治攻坚工程类项目80余个。加大水系整治力度,压实河长制工作职责,开展河湖巡查巡检230余次,全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打造智慧环保平台,整合各类环保数据,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线上巡查1.6万余次,推送预警信息3000余条,监管效能大幅提升。

工业治污效果显著提高。强化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多措并举增加优良天数、减少重污染天数,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全力推动重点行业深度治理、企业VOCs治理设施升级改造、LDAR检测及柴油车路检等工作。完成419家工业企业秋冬季重污染减排清单及84家企业保障清单编制。全区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市考核要求,其中蓟运河防潮闸、海河大闸、永定新河塘汉公路桥年均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东排明渠年均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推动10家重点企业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土壤地下水自行监测及5家重点单位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监测。

环境综合质量明显改善。2021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61,达标天数比例为74.6%;PM2.5的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PM10的浓度为68微克/立方米。区域环境噪音平均值52.9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68.8分贝。排海污水达标率达到92.8%,排海雨水达标率达到95.0%,污水处理厂出水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量157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6.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8.9%,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100%。全区公园31座,绿地面积3163.10万平方米,年末实有树木623.30万株,全区绿化覆盖面积达3351.08万平方米。

十一、安全稳定

区域稳定持续巩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攻坚、行业领域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全年排查整治安全隐患1.3万项,约谈警示、停业整顿违规市场主体800余次。编制重点企业应急管理“一企一案”,形成12个重点领域风险筛查标准、64个行业企业风险等级评定指引。持续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全面整合完善全区应急指挥系统,在大规模核酸检测、疫苗接种、救灾救援中有效发挥信息保障作用。全年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企业融资化债主体责任。组织签订《新区国有企业公开市场债券不发生违约事件承诺书》,督促企业严格遵守资本市场规则及和监管要求,积极做好债务化解工作。完善监测预警,动态掌握企业存量债务、偿还预案及在谈融资项目进展情况,逐一研究应对措施。建立企业资金日报机制,加强资金余额监控和资金统筹。全力推动在谈融资项目落地,至年末,实现融资落地263.84亿元,实现债务平稳衔接,未出现债务逾期风险。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至年末,全区工会单位数达到5039家,工会会员人数达到17.5万人,增长7.4%。组建全市首个“零散务工人员工会”,建成“零散务工人员工会服务基地”。全区新增投保单位1756家,累计1.6万家;新增养老保险征缴人数4.3万人,累计37.5万人;新增失业保险征缴人数4.3万人,累计37.1万人;新增工伤保险征缴人数4.2万人,累计38.2万人;新增医疗保险征缴人数4.4万人,累计39.0万人;全年社会保险征缴总额119.5亿元,发放养老金11.9亿元,领取养老金人数2.5万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4.8万个,引进高级人才239人,累计达3153人。全年培训技工6.2万人,中级工2.5万人,博士后工作站(实践基地)累计117个。

十二、疫情防控

疫情防控统筹推进。坚持高位统筹、高位推进,及时调整优化防疫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组建8个防疫专业工作组,成立并实体化运行疫苗接种、隔离点、进防冷链3个工作专班,始终保持防疫指挥体系和工作体系激活热备、高效运转。

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全年研究部署防疫工作230余次,制定疫苗接种、群防群控等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10余个,组织社区封控、核酸检测应急演练4次。始终紧盯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重点人群,持续压实“四方责任”,深入开展区域排查管控,有力推动社会面群防群控,企业、商户各项防疫措施落到实处。

重点领域保障有力。抓好海港、冷链和进口货品防疫工作,坚持“人物同防”、全过程闭环管理。全年开展防疫督查检查150余次,稳妥处置涉疫应急事件60余起。高质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全年累计完成76万余剂次疫苗接种,有效构筑全区免疫屏障。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