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退出长者模式
返回上一级 >>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23-11-28 14:02 来源:发展和改革局
字号: |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挑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天津经开区,“泰达”是天津经开区的英文缩写音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体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结构不断调优,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动能不断积聚、保的底线不断巩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2年天津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GDP)2324.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下降2.9%。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425.67亿元,下降2.0%;第三产业增加值898.71亿元,下降4.1%。第二、三产业比例为61.3:38.7,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9.8万元/人,可比下降5.0%。

2022年,全区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498.46亿元,下降27.9%;其中,税收收入444.02亿元,下降25.3%,占全口径财政收入比重89.1%,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5.72亿元,同比下降22.1%,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可比下降14.8%;其中,区级税收收入114.16亿元,同比下降26.1%,可比下降18.3%,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90.9%。全年财政总支出205.37亿元,下降36.3%,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40.52亿元,下降31.6%。全区共有5家企业税收规模达10亿以上,税收合计150.40亿元,占比33.9%。

至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1.90万人,比上年增加0.12万人,增长1.0%。其中,男性6.05万人,女性5.85万人。全年户籍人口出生855人,比上年增加14人;死亡136人,比上年增加49人。人口出生率7.2‰,死亡率1.1‰,自然增长率6.1‰。驻区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员1423人,与上年人数持平,其中日本籍183人,韩国籍125人,美国籍77人。

至年末,全区“四上”企业从业人员39.84万人,比上年减少1.91万人,下降4.6%。按投资方式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8.43万人,下降12.5%;内资企业21.42万人,增长3.5%。按产业分,第二产业22.33万人,下降4.9%;第三产业17.51万人,下降4.1%。

2022年“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486.46亿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37.48亿元,下降8.5%;内资企业248.98亿元,增长11.3%。“四上”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11.77万元,增长0.7%。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22年,全区工业实现增加值1423.10亿元,比上年下降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5家。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6.4%,占比6.9%;制造业增加值下降3.4%,占比88.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30.1%,占比4.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255.45亿元,下降3.3%。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975.02亿元,下降8.6%,占比75.6%;内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80.44亿元,增长18.4%,占比24.4%。全区共有12家企业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产值合计2691.5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1.2%,较上年减少2.2个百分点;有71家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产值合计4421.83亿元,占比84.1%,较上年减少0.9个百分点。工业产销率99.2%,较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分主要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中,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医药健康五大主要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04.15亿元,下降2.1%,占全区比重89.5%;工业增加值下降2.6%,占比91.4%。其中,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1311.67亿元,下降7.6%,增加值下降4.9%;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718.29亿元,下降3.4%,增加值下降5.9%;电子信息业实现产值925.83亿元,下降16.5%,增加值下降19.2%;化工新材料业实现产值1091.50亿元,增长26.3%,增加值增长10.9%;医药健康业实现产值656.85亿元,下降1.5%,增加值增长1.6%。

分重点领域看,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270.50亿元,下降9.1%,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2%,增加值下降8.5%,占比43.6%,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产值1511.59亿元,下降8.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8%,增加值下降5.5%,占比29.8%;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080.87亿元,下降9.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6%,增加值下降6.7%,占比23.9%,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分所属小区看,东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403.83亿元,下降2.4%,增加值下降0.8%;西区完成1318.79亿元,下降13.8%,增加值下降12.8%;南港工业区完成879.10亿元,增长21.0%,增加值增长6.7%;微电子工业区完成258.69亿元,下降27.9%,增加值下降31.1%;逸仙科学工业园完成191.35亿元,增长32.5%,增加值增长16.7%;现代产业园区完成111.46亿元,下降7.6%,增加值下降10.1%;中区完成40.66亿元,增长4.0%,增加值增长11.8%;一汽大众华北工业园完成22.69亿元,增长10.9%,增加值增长12.4%;滨海中关村完成15.84亿元,增长6.1%,增加值下降11.4%;中心商务区完成13.02亿元,下降4.9%。增加值下降19.3%。

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5875.71亿元,同比增长3.9%,利润总额404.12亿元,增长6.9%。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7%,比上年降低2.0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65.5,较上年下降6.7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57.6万元/人,可比下降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8.3%,比上年增长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营业收入成本86.0元,比上年增加0.7元。

2022年,全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企业210家,同比增长10.5%,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66.79亿元,下降9.0%。实现营业收入338.83亿元,下降1.3%。全年签订建筑合同额688.02亿元,下降28.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69万平方米,下降23.1%。

三、服务业

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98.71亿元,比上年下降4.1%。其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34.49亿元,增长0.9%;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3.93亿元,下降0.2%;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2.50亿元,下降2.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6.94亿元,下降7.9%;房地产业增加值23.16亿元,下降9.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94亿元,下降7.5%。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749.30亿元,下降5.2%,实现营业利润118.52亿元,下降0.5%。

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996.45亿元,增长0.2%;健康产业营业收入79.51亿元,增长20.5%,其中智慧健康技术服务增长49.7%,医疗卫生服务增长31.7%;战略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496.19亿元,下降5.1%,其中新材料产业增长2.1%,生物产业增长183.5%;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增长31.7%,研发与设计服务增长25.3%;数字经济产品服务业增长34.8%。

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企业429家,实现营业收入832.26亿元,下降6.8%。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280.75亿元,下降31.0%;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营业收入194.90亿元,增长16.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156.40亿元,增长41.4%。2022年,全区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1008.78亿元,下降7.7%。道路运输业下降15.8%,其中网约车下降28.3%;水上运输业下降12.5%;管道运输业及装卸搬运仓储业分别增长22.8%和36.2%。至年末,大港口岸吞吐量达到1815.78万吨,同比增长32.9%,其中,外贸吞吐量978.03万吨,增长30.8%;内贸吞吐量837.75万吨,增长35.5%。全年旅客发送量7726.75万人次,下降25.7%,其中,津滨轻轨3219.00万人次,下降32.4%;轨道电车1.44万人次,增长32.1%。至年末,全区共有客货运输单位256家,客货营运车辆3079部,其中货运车辆2719部,客运车辆360部。拥有公交线路138条,新辟线路2条,优化调整线路31条。

2022年,全区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4161.54亿元,下降5.1%。按销售类值分,煤炭及制品类561.81亿元,增长6.3%;粮油食品类122.17亿元,增长10.8%;中西药品类43.40亿元,增长13.6%;金属材料类2212.91亿元,下降1.8%;化工材料及制品类624.87亿元,下降5.9%;石油及制品类下降24.0%,汽车类下降41.9%。全区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8.62亿元,增长1.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0.62亿元,增长3.5%,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23.97亿元,增长40.2%,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30.5%,“买全国、卖全国”能力显著增强。

2022年,全区进出口总额2508.80亿元,下降3.6%。其中,出口1181.70亿元,下降2.7%,占比47%;进口1327.10亿元,下降4.4%,占比53%。泰达综保区全年实现进出口160亿元,增长近50%。保税维修业务进出口货值增长2倍以上;保税展示交易额达到去年同期1.5倍。在全国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中达到B类水平,其中全国排名第87名,提升25位;东部地区排名第60名,提升13位。2022年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50.98亿美元,增长38.5%。其中离岸接包合同额44.64亿美元,增长83.4%。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26.55亿美元,增长2.6%,其中离岸执行金额21.75亿美元,增长26.2%。

2022年,全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9家。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42家,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6家,中小型银行22家,农村商业银行2家,村镇银行3家,外资银行5家;非存款类金融机构7家。地方金融机构590家,其中,融资租赁企业104家,商业保理企业148家,基金类企业320家(基金类企业认缴出资额2301.50亿元)。成功引进TCL、厦门象屿等500强背景保理项目,成立“商业保理融资服务联盟”,为企业提供授信总额超1000亿元,滨海基金小镇获批专项支持政策。

四、招商引资

2022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8.01亿美元,增长22.6%。新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项目47个,投资总额12.56亿美元,外商出资比例65%,平均出资规模2672万美元。30家企业完成增资,投资总额增加26.86亿美元,平均增资规模8955万美元。至年末,外商及港澳台投资项目累计5993个,实际利用外资累计641.27亿美元,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累计达1569家。全年实际利用内资564.12亿元,增长39.6%。至年末,新注册内资企业4588家,累计注册3.56万家,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100家,累计1925家,平均投资额9498万元。

新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项目4个,投资总额3.75亿美元。9家工业企业完成增资,投资总额增加15.37亿美元。中石化催化剂、恒河实业、丰田新车型生产等54个制造业项目投资落户。新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服务业项目43个,投资总额8.80亿美元。21家服务业企业完成增资,投资总额增加11.49亿美元。华润资本北方总部、中信金租SPV项目、石化易贸、浙越资产等196个服务业项目签约落地。

全年新引进落地项目1717个,其中百亿级项目1个,30亿级以上项目3个。新增楼宇去化面积12万平方米,厂房去化面积10万平方米。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年承接京冀项目超300个,投资额近1000亿元,其中央企项目55个,投资额490亿元。推动实施12个特色主题园区建设,其中生物医药、汽车两个园区获批市级主题园区,产业聚集程度进一步提高,落户企业类型进一步丰富,顺利引进洁美电子、长城诺博、钧风康明斯电控等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招引培育数字金融创新基地、中国电子数据工程研究院及创新中心、京东数字经济等数字产业系列项目;集中落地睿颐耀达、医麦科技、健康有益、橙心、圆心科技等高端医疗项目;成功聚集国能集团供应链平台、华能集团实体投资平台等重点平台类项目,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五、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4%。其中,产业投资增长2.4%,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6.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下降3.5%,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46.9%。在建项目70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04个,竣工83个。

2022年,工业投资增长4.6%,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7.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4%,工业技改投资下降32.2%。按产业分,汽车制造业投资下降5.6%;装备制造业投资下降33.9%;电子通讯产业投资下降48.4%;化工新材料产业投资增长58.9%;医药健康产业投资下降3.3%。长城润滑油、SEW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凯莱英大分子、裕欣科技研发生产基地、康希诺创新疫苗产业园等106个重点项目开工;北燃LNG、法尔玛、飞旋科技、立邦涂料等200多个项目加快施工;金山云数据中心、恩智浦集成电路、金桥高端焊材智能制造工、雀巢普瑞纳高级宠物食品、长芦盐业含氟新材料产业化、太钢大明3号车间、药明康德融达等一批项目建成竣工;聚芯光禾、伯芯微电子、大有半导体、首颐展德、联和利泰、三兴汽车、毓恬冠佳零部件、修正药业等项目建成投产。

2022年,房地产投资下降14.4%,其中住宅投资下降6.7%;房屋施工面积425.57万平方米,下降34.8%,其中住宅面积267.15万平方米,下降13.0%。商品房销售面积49.74万平方米,销售金额91.32亿元,分别下降22.4%和27.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8.21万平方米,销售金额90.24亿元,分别下降21.8%和27.0%。住宅销售套数共计4148套,下降19.9%。中梁万达西、滨海江来、万科滨江都会及西区小镇悦虹园项目陆续开工建设,观景轩、观文轩、悦海湾、天荟园等顺利竣工。

2022年,基础设施及公建投资增长24.8%。天碱区域一期道路工程、复地高铁东周边配套道路等加紧施工。泰达一小二部投入使用,耀华中学滨海分校完成地下桩基施工,转入地上主体施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岳阳道小学、第一大街幼儿园等项目完成工程招标,启动项目进场。泰达心血管医院医技楼、介入中心、停车楼项目进入主体施工。

2022年,南港工业区投资增长28.3%;东区投资下降32.1%;中心商务片区投资增长22.1%;西区投资下降23.9%;逸仙园投资下降75.8%;微电子工业园区投资下降26.2%;中区投资下降11.9%;滨海中关村投资增长60.2%;现代产业区投资增长89.8%;一汽大众华北工业园投资增长49.5%。

六、科技创新

滨海中关村活力显现。全年新增企业84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营收超过80亿元,全口径税收增长10%,签约及已入住楼宇占整体托管面积80%。双碳产业联盟聚集风电能源、光伏储能等类型企业23家,数字医疗产业联盟吸引云南白药、石药集团等一批项目落地。全市首个新型产业用地(M0)启动建设,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滨海石化产业研究院投入运营,获评市级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园区,8个项目获得全市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立项支持。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纳入天津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示范基地。

创新主体加快聚集。全区高新技术企业104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34家、雏鹰企业562家、瞪羚企业58家、科技领军(培育)企业5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唯捷创芯成功登陆科创板,望圆智能提交主板IPO申请材料,橙意家人、正元盛邦在天津OTC专精特新板成长层挂牌,全区上市公司达16家,其中科创板上市4家,占新区80%。

创新载体增量提质。全区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6家,孵化转化载体面积122.2万平方米。新增在孵企业295家,累计达到243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33家。新增各类市级研发机构24家,创历年最好水平,位居全市第一,包括康希诺等4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望圆智能、全和诚等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1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达35家,年度考核位列全市首位。北创百联、天隆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区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量达12家,双创示范基地在国家年度评估中获评优秀。

自主创新成果扎实。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额90.36亿元,投入强度3.8%,提高0.19个百分点,高于天津市和滨海新区水平。全年科技成果鉴定登记74项,有效专利2.7万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5920件,增长28%。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446件,增长35.6%。康希诺新冠疫苗获得世卫组织使用许可并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吸入式疫苗获批临床应用。赛诺医疗“颅内药物洗脱支架系统”、航天泰心“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填补国内空白。膜天膜列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凯莱英等6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创新人才不断汇聚。引进国家级重点联系专家等高层次人才23人,新增新区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人才41人,办理人才白金卡83张,发放“滨城人才服务证”3万余个,26家企业入选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项目,20人荣获“滨海新区技能大师”等称号。锐仕方达、全职招聘等30家行业领先机构签约入驻中国天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产业人才联盟持续扩盟提质,5大联盟“朋友圈”突破500个,通过联盟引进项目151个,总投资495亿元。开展生物医药领域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互认,助力国际人才导入。

七、深化改革

法定机构改革持续深化。机构职能配置进一步优化,机构总数核减9个,压缩科室46个,科室设置实现大部制、扁平化。完成授薪人员聘期考核,根据结果,对115个岗位进行重新竞聘,6名优秀干部选聘至中层正职岗位。开展新一轮聘期干部队伍作风整顿专项行动,全面总结法定机构改革三年来干部队伍建设中出现的8个方面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出23项重点任务,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推动落实。

自贸赋能力度有效增强。推动落实天津市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工作,互联网医院“一企一证”、跨境保理、碳融资“双质押”登记等创新事项入选全市首批创新案例。全国首单云信产品跨行转让、首单数字人民币保理业务、首单央企N+N全形态保理资产ABS储架等多个首创成果相继落地。完成首单海外工程离岸贸易业务,推动5家企业加入天津市跨境贸易自律机制。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全部落地,开立个人钱包15万个、对公钱包2.2万个,率先开展数字货币贷款发放。实施《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市场主体确认登记试行办法》,全年按新办法设立市场主体1751家。

国企改革成效不断显现。完成国企改革两年行动,制定国企市场化经营效益提升方案,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实施职业经理人试点、委派总会计师等任务。修订《国资监管清单》,全年完成国企混改出让出清13户,盘活资产7.75亿元,公募REITs发行、AAA信用评级企业打造工作取得有效进展,创新贸易模式成立供应链公司,首年实现营收超15亿,国企全员绩效考核覆盖率100%、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100%,四大集团全年营业总收入增长25%。

八、城市功能

教育服务不断优化。至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学校42所,在校学生17350人。在校教职工1325人,其中专任教师655人,外籍教师5人。托幼园35所,入园儿童5162人,幼教职工944人。2022年当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100%,高中入学率65%,流动人口子女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全区教育资源均等化发展,已经实现从0岁到职业教育纵向体系、从社区到国际学校横向体系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配套。

卫生服务更加完善。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98家。其中,综合性医院10家、专科医院2家、社会力量办其他医疗机构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企业保健站30家。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235人。医生92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249人。病床1160张,全年诊疗192.51万人。由泰心医院与航天泰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火箭心”—HeartCon心室辅助装置,成功植入一名13岁少年体内,是已知植入手术年龄最小的患者,使弱小心脏重归活力。

文化生活蓬勃发展。获评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商业面积23万平方米。打造11个高品质夜间经济街区,其中滨海文化中心夜市获评国家文旅部“2022年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滨海万达永利街夜市连续三年获评滨海新区示范夜间经济街区第一名。全区范围发放百万消费红包,拉动消费总额超3.2亿元。天津茱莉亚学院多场户外公共演出受社会各界高度赞扬。泰达图书馆启动“云享•泰达图书馆”等特色阅读活动,全年图书总流通37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册48万册次。馆藏总量累计155.9万册,数据库达75个。档案馆藏总量37.8万卷。

城市空间重塑重启。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增加开发边界规模81平方公里,为未来发展提供用地支撑。完成南港工业区见龙、北燃等重点项目土规调整,增加建设用地约260公顷。低成本盘活星马汽车、沛衡五金、乐富容器等位置优越地块,释放开发成熟土地约40公顷。完成中石化催化剂等7个地块收储,总面积105公顷。有序推动土地出让,凯莱英、中石化LNG三期等大项目用地顺利摘牌,全年新出让土地33宗,总面积291公顷。

综合保障稳步提升。至年末,全区道路长度累计699.09公里,道路面积1518.21万平方米;桥梁93座,桥梁长度26.70公里;排水泵站68座,排水管网1778.30公里;自来水供水能力76.1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18.40万吨/日,雨水总排放能力635.97立方米/秒,污水总排放能力76.89立方米/秒。供电能力4031.84兆伏安,供燃气能力31972.83万立方米/日,供热能力4200.03吨/小时。东区热源四厂、西区热源二厂及相关配套燃气管线均投入使用。大港水厂引水管线工程建成供水,南部水系连通工程开始收纳达标处理水,科创中心片区提升、重点区域电力排管等工程相继启动,大港500kV、南港东220kV变电站开工建设,轻纺城110kV变电站建成运营,南港展示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法治环境不断改善。泰达金融中心法庭投入使用,要素式审判、互联网智慧审判、批量审判、多元调解等多项创新被列为全市典型案例;成立泰信、公信、联信3家调解中心,推动法院给予调解中心司法确认支持,成为全市金融解纷创新典型;矛盾调解中心投入使用,对初次信访事项建立“1个工作日签收、2个工作日受理、7个工作日办结”工作模式。全年积案化解率超50%,接待来访法律咨询900余次,法援办理立案511件,其中刑事案件9件,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九、营商环境

企业服务招法升级完善。全国首创产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出台《优化产业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方案》,聚焦生物医药、绿色石化、平台经济等产业,围绕30个场景实施86项重点任务。动态调整“三张清单”,靶向服务区内企业,问题清单收录的103个问题全部解决,创新清单推出30项创新举措,服务清单涵盖100个服务事项,累计服务企业3.5万家次。常态化开展“向企业家汇报”,组建惠企政策宣讲团,全年为3000余家企业解读中央和各级各类稳经济政策举措,打通企业政策获知申报“最后一公里”。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新引入金融服务、贸易服务、科技创新等89个政务事项,超97%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进一门”,涉企业务范围完整度全市领先。在全市率先开设网上政务“旗舰店”,率先完成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数据统一归集,直联市级“好差评”系统;率先实现个体工商户注册全流程“掌上办”;率先实现电子证照年检功能。完善“一件事一次办”机制,新纳入企业境外投资等6个事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扩大“拿地即开工”适用范围,多个项目实现“四证联发”,“交房即交证”服务模式常态化。药监滨城技术服务窗口揭牌。

十、绿色发展

环境综合质量明显改善。2022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41,达标天数比例为78.0%;PM2.5的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PM10的浓度为66微克/立方米。区域环境噪音平均值51.6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69.9分贝。排海污水达标率达到100.0%,排海雨水达标率达到96.2%,污水处理厂出水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量2221.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18.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9.8%,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100%。全区公园31座,绿地面积3415.67万平方米,年末实有树木526.05万株,全区绿化覆盖面积达3385.01万平方米。

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成立双碳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双碳规划及重点任务措施清单。双碳大厦投入使用,中石化新能公司、中经工联双碳研究院等项目实现入驻。创建滨海中关村等近零碳园区和金桥焊材等近零碳工厂。发布全市首个环境服务第三方机构自主信息公开平台,汇聚180余家第三方机构。全区范围内煤改燃项目全部完成,南港工业区列入国家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名单。

环境监管水平日见成效。完成各类监测561点位次/家次、2576项次,出具监测报告293份。开展区域污染源在线监测比对、重点排污单位水质在线设备标准样品比对、区域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抽查。整合综合站、微站、走航等资源,优化环境监测体系,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监控服务水平。开发第三方服务机构自主信息公开平台,上线企业190余家,项目1000余个。建设门禁系统采集区内58家重点用车企业79个柴油货车进场点位通行数据,实现用车大户柴油货车实时监控。

十一、安全稳定

安全管理力度持续强化。完善安全应急体系,形成“1个总体预案+35个专项预案+29个部门预案”的安全体系架构,新增4支社会化应急队伍,组织大型综合演练4次。开发完成综合应急管理平台8个子系统,建成集企业管理、风险管控、隐患排查、履职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安全风险防控系统。制定《关于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15条措施》,细化60项管控举措,开展危化品、城镇燃气、城镇自建房和高层消防隐患、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及商务片区违法占地专项行动。充实南港工业区安全应急专业力量,高标准通过国务院安委会两轮危化品重点地区专家核查。区域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无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资金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全年发行政府债券71.6亿元,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房产3.86亿元;全力争取市区两级对平台经济、总部经济、金融企业、重大石化项目的财税政策支持;创新银政企合作及保理模式,解决企业兑现资金需求;一汽大众基地PPP项目社会资本采购落地。制定出台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实施细则,提升财政杠杆作用,财政评审节约资金9.6亿元。加强债务风险监测预警,多措并举保证资金平稳衔接,超额完成隐性债务化解任务。严格落实审计工作要求,提升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水平,全年开展审计项目136项。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至年末,全区工会单位数达到5468家,工会会员人数达到13.94万人。全区新增投保单位1503家,累计1.7万家;新增养老保险征缴人数4.3万人,累计38.8万人;新增失业保险征缴人数1.3万人,累计38.3万人;新增工伤保险征缴人数1.2万人,累计39.4万人;新增医疗保险征缴人数1.4万人,累计40.4万人;全年社会保险征缴总额132.3亿元,发放养老金20.8亿元,领取养老金人数3.6万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0.7万个,引进高级人才245人,累计达3398人。全年培训技工6.2万人,中级工2.5万人,博士后工作站(实践基地)累计117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