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成为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此后经年,从茫茫无际的盐碱荒滩到国际一流产业新城,一代代意气风发、热血沸腾的泰达人,在这片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热土上,不断掀起改革创新的浪潮,打造对外开放的高地,开创了诸多改革开放史上的先河,贡献着众多制度创新的范例,探索出多条突破性的有效路径。天津经开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生动缩影,谱写出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最壮丽的篇章之一。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在建区40周年之际,天津经开区管委会与天津新闻广播合作推出《四秩芳华: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泰达瞬间》栏目(天津人民广播电台FM97.2 天津新闻广播,每周三0:00-1:00首播,13:00-14:00重播),共同回望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以文字与声音定格一个个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泰达瞬间”,向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致敬,向每一位为泰达发展作出贡献的开拓者致敬!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泰达瞬间第十集——盐碱荒滩上的绿色奇迹。
四秩泰达 瞬间 | 盐碱荒滩上的绿色奇迹
40年前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在塘沽盐场三分场启建,当时那里水沟纵横、淤泥沉积,拓荒者们在盐碱荒滩上起步、艰难前行。这片“卤水池”,一度也曾被认为是“绿色植物的禁区”。建区之初,为了改变生态面貌,给投资者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泰达人勇敢地向盐滩发起了挑战,经过反复实践,创新技术,创造了生态绿化从无到有的奇迹。
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国家级经开区,泰达是一座“重工业”园区,自身产业结构偏重,减碳压力大,但这里也是我国获得国家绿色品牌最多的工业园区。从建区伊始泰达人就发出“变万古荒滩为永久税源”的宏愿,到在国内开发区中率先思考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再到产业低碳化、能源低碳化、管理低碳化、基础设施低碳化等全方位推进区域绿色建设,天津经开区走出了一条绿色创新的发展之路。工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为泰达带来了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一座曾经寂寞的“孤岛”蝶变成为一座繁华的理想之城。
开创盐碱地绿化先河
天津经开区所在地,原是明末清初时开辟的盐场。数百年来,土壤浸蚀,含盐量高,1立方米土体平均含盐量4.73%,最高达7%,曾被权威的日本绿化专家判过“死刑”——“植物禁区”。
开发区原始地貌
为了尽快改变开发区的生态面貌,给投资者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泰达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经过反复实践、创新技术,成功形成了预埋地下管道、配合洗盐排盐技术、土壤置换的一整套方案,创造了为世人称道的绿色奇迹。在1990年召开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盐滩绿化评估鉴定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这一研究成果给出了一致意见:天津经开区盐滩绿化应用技术为国内首例,建议在开发区今后建设中推广应用。此后二三十年间,泰达绿化公司被全国各沿海城市争相请去实施城市绿化,泰达这一整套的绿化理念和技术手段得以在全国相似的城市推广。
泰达开创了在盐碱地绿化的先河,无论是生活区域还是工业厂区,到处是鲜花和绿地,到处充溢着勃勃生机。建区10周年后,为了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宜居环境,仅1996年和1997年两年,泰达就集中投入3亿多元用于改善城区环境,相继兴建了泰丰公园、青年园、雕塑公园、伟人广场,成为园林绿化的精品代表。
泰丰公园的“前世今生”
坐落于泰丰工业园内的泰丰公园,是由泰丰集团和经开区管委会共同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没有围墙,不收门票,这种开放式、免费的理念,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开创了国家开放式公园的先河。泰达人不仅让白天绿起来,夜晚亮起来,更让这里的一切都美起来。
最早、最讲规划的绿色开发区
自建区伊始,天津经开区就发出“变万古荒滩为永久税源”的宏愿。正是从那时起,泰达就把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规划,做到环保和总体规划同步进行。这里制定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形成了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结构;建立了环境保护审批制度,在吸引投资项目上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对于批准入区经营的项目,坚决执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为了保持这个清洁宁静的环境,经开区曾推掉外商投资2亿美元建立焦化厂的大项目,“请”走了临时水泥厂,投资1.3亿元在区外修筑了入港运煤路。
而随着大量工业企业的进驻和发展,天津经开区又是全国最早开始思考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开发区。2009年,天津经开区就开始着手研究低碳经济。2010年发布了《创建“中日(国际)合作低碳发展示范区”工作方案》,成立了全国首个专业促进区域低碳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搭建低碳发展国际交流的渠道,推进企业吸收低碳理念。随后的十余年,天津经开区从产业低碳化、能源低碳化、管理低碳化、基础设施低碳化等全方位推进园区的绿色化建设。
2020年,中国政府承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泰达的低碳之路也由此进入新阶段。这里逐渐确立了“1+N+X”的减碳思路,即1份指导性方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碳达峰实施方案》;“N”个若干重点领域的协同减碳行动,主要包括制造业低碳发展、能源低碳转型、城市更新碳达峰、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助力碳达峰、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七大领域;“X”指打造若干重点项目,支撑实现减碳目标。绿色低碳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从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协调发展 产业与城市和谐统一
开放、绿色、共享,作为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工业园区,天津经开区深知,只有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走绿色低碳道路,建立绿色化的产业体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一座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人民高品质生活和谐统一的产业新城。
以发展建设如火如荼的南港工业区为例,与传统化工园区烟尘密布的“刻板印象”不同,在这里,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却无烟尘飞扬,生产紧锣密鼓但依旧天蓝水清。南港工业区一方面做好园区能源供给低碳转型;另一方面与企业合力推动降耗,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化工园区。全国首个冷能梯级利用示范项目,充分利用LNG接收站和乙烯装置的换热特点,达成中石化LNG与120万吨乙烯/年两大超级项目的冷热互供,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万吨;年内将达产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30万吨示范)一期项目,每天可生产15万吨海水淡化水,每年可替代地表用水5000万吨……一系列的“全国首个”和“创新开展”,又反哺着“链”上项目的招引,低碳与产业强链的正循环已然形成。
一汽-大众的厂区光伏
打造绿色低碳制造体系,实现产业低碳化,离不开区内众多企业的具体实践。在一汽-大众华北基地的绿化带上,大片整齐排列的光伏设备已经投入使用。该基地在屋顶、地面、车棚铺设的光伏装机容量合计约13兆瓦,每年可提供1500万度清洁电力,减碳约1.1万吨。自2018年进入运营阶段以来,基地先后开展了100多个节能减排项目。在泰达,类似的绿色低碳标杆企业纷纷涌现。
秉持“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泰达在不断推动存量产业绿色升级,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的同时,也在持续引育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类的绿色低碳产业。维斯塔斯、施耐德、SEW、威立雅等世界500强绿色产业企业在此集聚。未来,泰达将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绿色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以及氢能、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推动重大项目加速布局,支撑绿色产业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天津经开区累计有国家级绿色工厂30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家、天津市绿色工厂78家,体现了经开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绿色发展的新成效,初步实现区域绿色制造聚集示范效应。
在泰达交出的可持续发展“范本答卷”中,优异的成绩远不止于此——于家堡地区获评APEC首例低碳示范城镇,从8大指标体系规划入手,实现绿色建筑覆盖率100%,119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楼宇集中供冷,4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实现高度集约化发展;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目前区域内已拥有高标准绿色建筑42例,运用各类先进环保节能技术,打造“绿色办公”场景;创造了从重盐碱生态脆弱区到绿色宜居地的“生态奇迹”,绿化覆盖率已经达到39.3%;经开区东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多年来基本上可以做到“大雨无积水、暴雨不淹城”;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南港湿地公园等一系列重要工程的实施让城市生态品质大幅提升,城市绿色魅力愈发彰显。
自2000年以来,天津经开区先后成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中欧环境合作首批生态工业试点园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首批“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气候友好型环境管理试点园区”和首批“绿色园区”。
在2023年6月底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天津经开区正式加入世界经济论坛“产业集群向净零转型”倡议,成为中国加入这一倡议的首个国家级开发区、首个综合型产业园区。迈向碳达峰碳中和新征程上,泰达在绿色低碳领域形成了众多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产业基础的低碳转型升级之路。
“绿色禁区”变“绿洲奇迹”,历经40年发展,昔日盐碱荒滩“长”出了现代化工厂,建成了美不胜收的公园绿地,流淌着清澈的河道明渠……泰达因产聚人、因人成城,又因城促产,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环。2023年,天津经开区被评为“全球首批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区50强”,为中国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泰达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