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有了“路线图”

发布日期:2021-01-21 14:32 来源: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 分享到:
  • 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2021年01月19日报道: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两年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牢记总书记嘱托,以高质量发展为纲,以协同创新为核,以“引项目、搭平台、强服务、做示范”为工作举措,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高效组织产业资源、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完善园区配套,坚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创新创业生态建设,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添把火 滨海“全区之力”支持科技园

    1月16日,滨海新区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支持体系,明确了责任部门:

    举全区之力建设科技园。推动科技园统一规划建设、统一产业布局、统一招商引智、统一运营管理、统一工作机制。在科技园优先布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服务业、科技金融业等产业项目,统筹布局滨海新区科技创新类项目,重点布局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建立全区各级、各部门、各开发区支持科技园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列为滨海新区“三考合一”指标。

    加强土地和财税政策保障。自今年起,科技园未来十年内滨海新区范围内税收留成,全额返还经开区财政并专项用于科技园开发建设和未来发展;科技园区域内产生的土地出让收入,扣除国家、天津市规定的资金和科技园土地整理成本后,全额返还经开区财政并专项用于科技园开发建设、配套设施完善和未来发展。未来五年内,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中专列安排资金用于科技园产业培育和发展建设。

    凝聚各开发主体整体合力。由经开区统筹科技园各开发主体未出租和签订协议但仍空置楼宇的经营、管理工作,各开发主体给予经开区五年楼宇免租政策。各开发主体因楼宇统筹发生的房产税和土地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对应开发主体。各开发主体单独招商落地的项目,项目形成的地方实际税收贡献,全额奖励对应开发主体。

    调整优化土地综合利用规划。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可将部分商业用地调整为新型产业用地,可调整部分住宅用地的容积率,提高土地多样化供给和产业保障能力。

    加强金融保障产业发展能力。支持设立滨海—中关村专项母基金用于支持科技园产业培育和企业发展,引入滨海产业基金参与母基金的设立。积极对接引导海河产业基金、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等更多社会资本出资参与滨海—中关村专项母基金,助力科技园高端高新产业发展。

    支持发行园区建设专项债券。结合科技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路网管网完善以及园区绿化美化等项目建设需求,争取市财政优先支持发行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发展的政府专项债券。

    完善综合交通配套体系。加快推动滨海新区轨道交通Z2、Z4线建设。由滨海公交集团规划并开通科技园至市、区重点点位的公交线路。支持设置科技园到高铁滨海站、滨海国际机场、轻轨9号线的通勤专线。

    提升公共服务体系配套保障能力。优先推动京津各类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向科技园集聚,加快完成九年一贯制学校、滨海中医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作。重点支持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到科技园联合办校。加快推动滨海中医医院纳入京津医保门诊直接结算医疗机构。

    加强干部队伍力量配备。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支持增加科技园的授薪员额,建立支持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专班。支持建立更具激励效果的优秀人才薪酬机制,允许采取短期聘用、第三方招商和科技服务等灵活方式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大与北京中关村管委会的沟通协调力度,共同策划组织在京津两地有影响力的招商推介、论坛活动。提升科技园辐射能力,将经开区东区、西区和海洋高新区纳入科技园引育项目的拓展区,对于落户在拓展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统一纳入科技园的发展成效考核成果。

    这几年 科技园干的怎么样

    1月16日当天,天津联汇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机器人研发总部项目、法施达(天津)技术有限公司、天津中天翔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中电云脑健康医疗大数据运营平台与研究院项目等12个项目集体签约落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此次落户的企业围绕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

    中电云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旗下面向健康医疗产业,提供数据服务、模型服务和应用服务的综合性科技公司。“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枢纽,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充分利用了北京中关村和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发展潜力大,对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中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党委成员、数据科学家,中电云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龙龙表示,园区营商环境很好。在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的前期沟通中,园区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帮扶,除明确企业需求外,更多的还是了解企业落户的困难和顾虑,主动帮助企业争取到更多利好政策和资源。此外,园区的服务态度非常好,像是给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截至目前,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已突破2000家大关。“此次签约的项目既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又符合企业和园区的发展意愿,具备引领性、创新性以及较强的成长性,将会为园区及经开区引领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发挥积极的作用。”天津经开区党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李涛表示,园区将在服务好落户项目的前提下,持续发力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优质项目落户园区,带动产业不断升级。

    滨海中关村运营公司负责人郑毅介绍,截至目前,科技园累计引进企业2109家,注册资本金达到752.5亿元。2020年园区克服疫情影响,实现新增企业666家,同比增长30%,积极服务并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园区超过20%的企业来自北京。在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大力支持下,出台《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园区吸引各类科技人才1500余人,百余名企业高端人才获得人才补贴百万元,15名企业家被评为2019年天津市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滨海新区“优秀企业家”。两年来园区用于支持平台创新发展、入园重点企业补贴近一亿元,确保科技创新平台高效发展、各类人才能够安心创业。“园区取得以上成果,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得益于京津两市坚定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形成高效务实的协同工作机制;二是共同打造了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为园区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郑毅说。

    未来15年 科技园这么干

    同样在1月16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对外公布了园区产业规划、空间布局设想及未来15年的各阶段发展目标。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明确以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大健康为主导,科技服务业为支撑的“3+1”产业体系。三大主导产业聚焦自主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业前瞻技术突破,力争通过产业培育,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创新服务,为三大主导产业提供有力支撑。基于科技园优势和特色,聚焦若干细分领域。其中,智能科技产业聚焦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5G、大数据、软件信息服务、线上经济等领域;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聚焦节能环保技术服务、新材料、新型能源等领域;生命大健康聚焦互联网医疗、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科技服务业聚焦研发服务、创业孵化服务、检验检测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布局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强化规划引领,支持产业用地高效复合利用。空间聚焦培养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高端化。同时,调整增加部分新型产业用地,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用地难的问题,加速构建科技成果中试、产业化的集约平台和基地,助力科技园产业结构升级。在空间布局上,科技园10.3平方公里范围内打造“一环一带三片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同时积极与周边功能区协同联动发展,在空间上建立四区联动机制:向北借势中新生态城,向东与综合保税区强强联合,向南强化和经开区一体融合发展,“向西”协同海洋高新区。

    到2025年,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将围绕“3+1”产业体系,聚集一批拥有自主创新技术、成长性高、有带动引领作用的科技型企业,围绕新赛道培育一批根植性强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初步构建成类中关村科技创新生态。到2030年,园区将在推动全面创新改革领域发挥政策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形成2-3个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内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形成成熟的类中关村科技创新生态。到2035年,园区将全面建成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示范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