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媒体聚焦

【每日新报】云团圆 @我们在天津 就地过年 不回小家 为了大家

发布日期:2021-01-31 14:34 来源:每日新报 分享到:
  • 每日新报2021年01月29日第10版报道:

    “今年春节不回去了,我们就地过年。”

    过年回家的理由有千万条,很多人积极响应:“非必要 不流动”;新春团圆的方式有万千种,很多人有了共识:“顾小家,顾大局。”人,各在一方,心却依旧在一起,通过手机、互联网的短讯、视频,跨越了空间来团圆。

    新报记者走访了来自不同行业的工作者,他们已决定留在天津过年。听他们讲述就地过年的缘由、对家乡的春节记忆以及新年愿望。

    夏康达

    家乡:上海

    职业: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祭灶裹圆子 除夕紫铜锅

    给93岁小姑妈拜年

    温馨

    2021辛丑牛年,我81岁,在天津生活已有五十多年了,也算大半个天津人。往年春节或者回上海,或者去儿子在津住所,今年这个情况,最好还是都在原地过年。

    诗人余光中曾说“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对我来说,乡愁就是一张窄窄的火车票。刚来天津那几年,南京长江大桥还未修建,津沪火车要在南京把火车分为三截平行置于轮渡船上,过江后再连接起来,这个过程约一个半小时,所以那时津沪快车也要二十七八个小时。1968年12月30日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天堑变通途”,列车三分钟飞驰而过。1969年春节返乡,到达浦口时,旅客都从座位上站起里,眼看火车在浩瀚的长江上凌空飞驰,那时的神奇感觉真难以形容。乡愁的体现更是对亲人的思念。我现在在上海还有一位亲戚——今年93岁的小姑妈,“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时真想给她拜年。

    小学初中时代在上海过年,印象中腊月二十三大概是祭灶的日子,这一天奶奶是要“裹圆子”的,也就意味着要过年了。老屋有个石臼,年底时各家轮流把糯米舂成粉,二十三那天,奶奶就在粉中掺入米粥,揑成酒盅状,放入荠菜肉馅,搓圆。圆子比北方元宵和宁波汤圆都大,是咸的,得做不少,以后好几天都会把圆子蒸蒸当早点。过年家中来客,不到饭点,那就敬茶,还有就是水潽蛋或酒酿圆子,水潽蛋就是北京人所谓的“卧果儿”。

    年夜饭就是一桌丰盛的菜肴,不吃饺子,但都会有一个紫铜的暖锅,放什锦汤必不可少的就是蛋饺。这个任务交给我们这些半大小子。一个铝制圆汤勺放在炉火上,用油在热勺上擦几下,然后放一汤匙打碎的鸡蛋,摊成蛋皮,放入肉馅,边上抹点生蛋,把半边的蛋皮盖过来粘上就成了一个肉饺,吃年夜饭时放进暖锅的汤中,喻义“元宝”。

    小牛

    家乡:中国台湾

    职业:彬岛咖啡老板

    “白条”红包 过年有“局”

    大牛哥来天津陪我啦

    亲昵

    我家在台湾桃园,虽然父母对待我们几个小孩还是挺宽松的——三个孩子都不在身边,妹妹是空姐,哥哥大牛在上海,我在天津,但是每年到了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大家通常会想方设法回到台湾家里团聚。

    在我老家过年,除了放鞭炮比较特别的就是“拜拜”了。我们当地多数家庭到了过年这时会祭拜祖先等,年夜饭上的大鱼大肉基本也都是祭拜完的供品,鱼不能吃完,象征年年有余。

    我本人小时候最难忘的春节记忆当然是红包!年夜饭后便是红包出场的时候,父亲优先发红包,依序按照辈分开始,每个小孩的红包上面都会有长辈亲笔写下的对于孩子想说的话,包括晚辈给长辈敬送红包也是如此,会写上祝语。如果没有钱写个欠1000也可以,哈哈,毕竟都是图个吉利。年轻人也有“过年局”,三五好友约好去酒吧边喝边玩,画好路线,连闯十几家,玩玩游戏,特别是跟着运气很旺的人一起玩,算是蹭蹭新年的好运,直到天亮酒吧都打烊。

    说起来,小时候在家过年和长大后在家过年的仪式感也没差很多。去年回家前在店门口贴了“回台过年10天后见”,考虑到这个承诺,何况还有很多老客人都在等着买咖啡豆,我做好一切防护,努力赶回天津。要说记忆最深的春节,我觉得应该就是今年了,因为只有自己在天津。

    今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过年期间应该每天都会营业,提前回到朝九晚八的工作状态,相信那时店里应该会有跟我一样在异地回不了家乡过年的朋友吧,大家一起喝喝咖啡、解解愁,过个特别的年。有个小心愿:希望大牛哥能来天津陪我啦。

    姚慧

    家乡:河北省石家庄新乐市

    职业:天津中心妇产科医院护士长

    除夕就拜年 用祝福跨年

    想给父亲补过生日

    感恩

    我的家乡现在还属于高风险区,尤其封村封户开始,我每天要给父亲打三遍电话,他一直对我说,没事没事一切都好,却嘱咐我注意身体、保护好自己。

    1月2日,当地发现第一例病例,而我父亲六十岁生日是在1月5日——这本是我去年就定下的计划,能回家给父亲庆贺大寿,但不能实现了,我很愧疚。去年春节的回家计划也是因为突发疫情取消的。在春节之前,医院收到通报武汉出现不明肺炎,我和同事们就提出不回去过年、留守岗位。大年初二第一批医疗队出征,我们留守医院,也进行了培训,时刻准备出发。二月中旬,医院新建了鉴诊留观处作为单独的缓冲病房,我从普妇科病区护士长调任到这里任护士长。其实作为医务工作者,真是接到任务随时就走,我们常备着一个行李箱。去年滨海新区突发疫情,我们是凌晨4点半接到通知,5点集合出发。医院医疗队接管了泰达医院妇科,我是当时的护士长,两周里,安排好大家的后勤保障,让同事们安心上岗。

    又临近春节了,也是我到天津工作的第11个年头。今年的年货,单位对职工照顾到位,尽量避免我们外出采购。回想老家春节,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三十晚上全家人一起吃饺子、看春晚,按照我们当地的年俗,拜年从三十晚上就开始了,初一则在村里挨家挨户地拜年,于是,这最美好的祝福也由旧一年延续到了新一年。

    新年的愿望,当然是希望疫情早一些过去,所有人都能平安、健康,让所有诞生的新生命面对人间美好。还有就是,父亲生日时,我连送一个蛋糕的想法都没能实现,因为当时快递都停了,所以希望我有机会能给父亲补过一个生日,弥补我的愧疚,感恩他的理解。

    张翔

    家乡:山西省临汾市

    职业:天津市曲艺团乐队演员

    喜庆蒸花馍 好吃炸酥肉

    全家动手做年饭

    真香

    孩子才1岁10个月,路上怕折腾,也不想给老家的父母添麻烦——我和妻子一商量,响应“就地过年”,今年春节就留在天津,为婿为夫为父,天津也是我舍不得的家。

    临汾的年俗和天津差不多,但山西以面食闻名,我最喜欢看那五颜六色的花馍,不同造型不同讲究,仿佛所有的喜庆吉祥都通过双手神奇展现出来;最爱爷爷做的炸酥肉,年前满满炸一筐,吃起来真是过瘾;年夜饭饺子是绝对主角,妈妈和馅儿,白菜猪肉、茄子辣椒、韭菜鸡蛋,当然还有山西的老陈醋……想起这些,还真就馋了,全家忙年夜饭,真香。有一样不爱吃,“正月二十吃卷卷”,有人说吃了卷卷,这年就过完了,我大约也有点舍不得过完年的意思吧。

    最开心的就是小伙伴们一起去逛临汾尧庙的庙会,二三百人威风锣鼓表演,雄壮威武,我在想,自己现在的工作,对音乐的这种喜爱是不是就是从小受到威风锣鼓的影响。

    我的爱人是曲艺团的京韵大鼓演员,虽然疫情影响了团里正常的业务演出,但换一个角度想,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全天候照顾宝宝,夫妻俩一起“溜活”,提高业务水平。我们随时都能演出,坚信只要疫情得到控制,业务场恢复,观众们一定会回到小剧场里欣赏天津鼓曲艺术——这是我们全体演员的新年愿望。

    孩子出生时,爷爷奶奶曾到天津探望,去年计划今年回家过年,现在也不能成行。今年就地过年,视频拜年固不可少,但我们也等疫情过去,自驾回山西,带孩子“认认亲”,这是我们这个小家的新年愿望。 新报记者 单炜炜 吴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