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媒体聚焦

【北方网】天津广大青年勇挑重担奋楫争先 书写青春华章

发布日期:2022-05-04 23:22 来源:北方网 分享到:
  • 2022年5月4日天津北方网报道: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天津的广大青年,勇挑重担、奋楫争先,在岗位上书写“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华章。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高性能计算部,主要负责天河超级计算机的应用开发。“五一”假期,部门负责人康波,带着团队,一直在加班。他们负责开发的“天河药物设计平台”,已经进入冲刺阶段,下个月要完成整个平台的主体功能建设。新平台将通过发挥天河超强的运算能力,为药物研发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模拟筛选,缩短研发周期。

    康波带领的团队有10个人,平均年龄32岁。别看年轻,这几年,他们依托天河超级计算机,已经开发出了人工智能、石油勘探和材料研发等领域的五六个应用平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天河药物设计平台”的基本功能开发完成,接下来就是要与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南开药学院等机构合作,通过前期应用测试,发现问题,完善平台功能。团队里好几个“90后”博士,都是这两年才加入进来的。昼夜“跑代码”,一轮轮测试参数……团队小伙伴的研发热情,也带动他们快速融入了工作。

    虽然还在测试阶段,但效果已经显现。运用“天河药物设计平台”,中医药海河实验室,成功从5000多种中药组份中,筛选出了100多种抗击病毒的潜在有效成分。

    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是全市最大的小站稻繁育、研发、示范种植基地。这支小站稻繁育团队,正在选育秧苗。团队5个人,平均年龄30出头,但都是农学专业的硕士、博士,从农机推广,到育秧育种,再到作物种管,大家各有所长,覆盖了小站稻选育的全部链条。卢东琪博士,31岁,已经是基质育秧的专家了。在刚刚过去的育秧季,她每天早晨7点进育秧棚,每隔一小时,就要对棚室地温、湿度、小苗身高、根系等情况,进行监测记录。眼下,正是小站稻插秧关键期,团队抢抓农时,“五一”假期一天没休,忙着给秧苗“体检”,长势达标后,基地100个棚室约万株秧苗,才会送到田间地头,进行插秧。

    “90后”小伙李健,是天津农学院的在读博士,专业是繁育绿色抗病新品种,已经参与过两年的水稻繁育。假期里,他一头扎到实验室,观察去年各地送来的水稻病虫害样本,分析稻杆和稻穗上微生物的数据变化,进一步调整今年小站稻防治病虫害的方案。他所在的团队有5个人,虽然都很年轻,可大家深知,这项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才能让一粒良种变成万亩良田,为粮食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中铁工程装备公司,专门研发、生产盾构设备。五一假期,企业依然忙碌。邓景川,是车间主任,主盯生产线。别看他只有三十二岁,可已经是有着超过10年经验的“老师傅”了。这两天,这台即将出口的盾构机,正在安装盾体,这可是最关键的部位。为了确保性能,这里安装的每个零部件,都要精确到毫米。邓景川带着170多人的生产团队,加班加点、倒排工期,加紧组装。

    李洪坡,专门负责给这两台盾构机做技术保障。五一假期,他也一直坚守岗位,确保生产线上遇到技术难题,能及时解决。这两天,生产团队在安装时发现,一个部件在运输中产生了破损,需要紧急修复,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组装。保工期,李洪坡和团队成员一起想办法,终于给出了专项修复方案。

    中铁装备公司的年轻员工占90%,平均年龄只有25岁。盾构机的内部构造复杂,堪称一部精密仪器。为了让年轻人快速成长,这两年,老师傅们把自己攒了十几年的经验拿出来,给年轻人培训,把“压箱底”的绝活毫无保留地教给大伙。

    五一假期,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商用压缩机工厂,焊接、测试等5条生产线上的关键环节,正在进行智能化改造,持续提升生产效率。改造的同时,还要保证准时交付客户订单,企业通过智能系统的实时监控,拆分出两个机动班组,动态调整生产线人员分工,确保单条生产线日均产出从800多台,提升到1200台,不耽误生产。眼下,企业正全力攻关新产品的研发,结合新一代变频驱动技术,进一步提升能效,促进节能降碳。

    装配生产线,有47名员工,90后占到了一半以上。假期里,他们坚守岗位,全力冲刺月产55000台的目标。压缩机壳体装配站,集合了近十个操作步骤,是车间里最复杂的工作站之一,完成智能系统升级后,从过去组装时复杂耗时又易错,到现在每个步骤的线路连接,都有图片提示,员工的操作更精准。像这样的工作站,装配生产线上有十几个,眼下,年轻员工们拿出前所未有的干劲儿,和机器人的协同配合,全力提高效率保生产。作为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制造的“灯塔工厂”,丹佛斯每年投入3000万元,对生产研发进行智能化改造,也激励着年轻员工勤学苦练,尽快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一假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发热门诊、急诊、手术室、病房24小时运转,进入5月,择期手术也达到高峰期,医院平均每天手术达到一百多台,六七张A4纸粘起来的排期表,有一米多长,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当天的手术安排。

    神经外科患者重症多,手术更是出了名的精细化、难度高、耗时长。目前,总医院神经外科共有65名医生,将近一半是30岁上下的年轻人。假期手术多,年轻人带头顶上,跟150名护理人员三班倒,在重症监护病房精心照顾患者。假期里,得知有疑难病例和资深专家参与的重大手术,很多年轻医生也会放弃轮休、主动过来观摩学习。

    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今年疫情期间,总医院神经外科,还先后派出医护志愿者240多人次,参加全市核酸大筛、定点医院和援沪医疗任务。凭借先进的医疗水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果,这个“五一”,他们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这也激励着整个团队,继续为守护生命健康不断奋斗。

    五一假期,地铁7号线天塔站施工现场,200多人在这里奋战。天塔站是与3号线换乘的车站,距离3号线最小距离只有11.5米。为了在施工的同时,不影响3号线正常运营,项目团队要密切关注,围护结构墙体的数据监测情况。这几天,地下开始进行土方开挖、主体钢筋模板安装及混凝土浇筑。29岁的孙鹏清,是项目总工程师。他带着一支9人团队,盯在现场。

    团队9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土木工程、测绘、安全管理,大家专业不同,各有所长。为了方便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大家分成现场信息采集、三维模型建立、对外专家咨询等4个小组。针对监测数据反馈出的结构变形情况,建模小组通过模型模拟计算,分析靠近3号线区域土体加固的范围及强度。办公室数据分析,基坑里结构测量,通宵达旦反复调整参数,甄选出最优的加固方案。在不断的技术攻关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得到成长。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22/05/04/052616582.shtm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