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媒体聚焦

【天津日报】拥抱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种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田”

发布日期:2024-01-17 11:23 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
  • 天津日报2024年1月17日(第08版)报道:

    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必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各方面创新积极性,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要深化科技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在京科技服务资源到园区投资或业务延伸,促进京津两市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津滨海 — 中关村科技园考察调研时指出

    从北京出发,向着东南方向一路行至天津滨海新区京津高速公路延长线,道路两旁,一幢幢砖红色的写字楼鳞次栉比。600多年前,这里曾经是古渔村;今天,这里是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希望之地,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滨海—中关村)。

    2016年,作为京津两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滨海—中关村吹响了产业协同、科技协同的号角。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更为这里指明了前进方向。

    时间是发展的见证者,5年来,天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建机制、搭平台、优环境、出场景,全心全意种好这块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田”。园区注册企业从2019年的940余家增至目前的近5000家,注册资本超过2000亿元;税收从2019年的2.3亿元增至2023年的12亿元;累计为1000余家北京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和应用场景支持,实现了“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汇聚天津。

    助力科创企业转型升级产创互补

    当好服务区域科技创新“桥头堡”

    走进致导创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致导科技),生产车间里一架复合翼无人机产品正进行小批量验证。“我们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设研发总部,天津设中试和生产车间。”公司副总经理李治国介绍,“从几年前主打无人机单一航电模块研发生产到实现整机研发制造,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自主研发无人机在市场上已形成较强竞争力和较高占有率,营收年均增长超15%。”

    作为第一批从北京落户滨海—中关村的科技企业,致导科技对园区营造“创业者心无旁骛”的创新氛围深有体会。李治国说:“在天津发展满足了公司对市场信息、技术资源、飞行测试等的需求,为我们提供了快速成长的沃土。”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推动北京、天津产业互补,构建京津冀都市圈的破题战略,滨海—中关村承担了推动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打造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高地的重要使命。

    为让创新者敢于创新、乐于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天津先后出台《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帮“拓荒者”拓路,为“创业者”解忧。

    5年来,滨海—中关村创新基因持续迸发,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一批成长性强的科技企业茁壮成长。

    天津威努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连续两年获得工控防火墙榜首,成为国内工控安全领域龙头企业;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长为年销售突破5000万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锐创环保、创云融达、天易海洋管道测试等一批企业入选2023年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截至目前,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库19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9家。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营收由2019年4.3亿元猛增至超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07%,科技园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超50%,创新活力全面迸发。

    不久前,滨海—中关村有了一项新使命——串联创新核心资源,打造滨城科创区核心区,即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创新重要载体平台作用,有效释放北京中关村和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提升科技赋能产业发展能力,把创新之火燃得更旺、更久、更亮。

    “以服务创新主体为目标,我们打造了多样化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进一步助力科创企业转型升级、产创互补、品质提升。”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毅说。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主任陈强表示:“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行动,以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焕新为侧重点,从成果转化、集成服务、区域产创融合三个维度,进一步优化园区科技创新体系,突出园区链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和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优势,当好服务区域科技创新的‘桥头堡’。”

    由“资源集聚”向“集群培育”快速转变

    用实际行动交出承接转化高分答卷

    当下,寒意正浓,但呼啸的北风挡不住建设者们的热情。连日来,由滨海—中关村打造的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现场正在加紧施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滨海—中关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补齐园区零工业用地短板,在核心地段建设了这一我市首个成规模新型产业用地(M0)项目。

    “项目总占地面积25.1万平方米,我们所在的一期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北塘湾(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强说,“这里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科技服务是主导产业,能满足创新主体研发、小试、中试全链条孵化转化,我们的目标将其建成‘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最佳承载平台,形成具备京津冀协同特色的‘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

    预计春节前该项目一期主体完工,今年第三季度整体完工并投用。目前,储备项目载体定制预约已达50%,其中包括1月17日签约落户的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

    回首5年,京津两地早已将滨海—中关村融入各自发展格局,从战略层面实现了“一盘棋”谋划,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的运营模式在全国推广。天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推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共建”,将滨海—中关村“建设成为高端创新要素聚集、产业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园区。”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强化京津联动,唱好“双城记”,推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中关村科学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园区建设。

    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滨海—中关村。

    去年7月,零氪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氪科技)正式入驻滨海—中关村,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研发、数据运营和患者全流程健康管理业务。“2016年公司就在天津经开区于家堡设立了子公司,搬迁至滨海—中关村就是看中这里大健康产业的集聚效应。”零氪科技政府事务总监朱瑞贺说,“借助园区协同创新优势,希望能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包括政府端、药企端、患者端和医院端。”

    如今,滨海—中关村与北京中关村共同明确了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3+1”产业体系,形成了以峰成医药、汇橙信息、国通物联等一批代表性企业,由“资源集聚”向“集群培育”快速转变,交出了一份承接转化高分答卷。

    落实京津两市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还将与天津经开区组建合资公司,以轻重资产结合的方式深化区域合作共建,进一步激发园区协同创新活力。

    “滨海—中关村最大的特色就是协同,从机制协同、科技协同、产业协同出发,串联京津两市优势创新资源,优化研发转化通道,形成产业发展共同体。”天津经开区党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徐斐说。

    创新潮起,滨海潮生,逐梦五载,协同盛放。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作为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共同打造的“试验田”,京津两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密切协同为园区发展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创新土壤。

    为协同而生,因创新闻名,滨海—中关村正逐渐成长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丰产田”。

    “到2035年,滨海—中关村将全面建成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聚全球创新资源的科创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示范区。”陈强对未来信心满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