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媒体聚焦

【天津广播网】从园区建设到软实力输出,天津泰达构筑“一带一路”走出去新模式

发布日期:2017-05-18 10:01 来源:天津广播网 分享到:
  •  

    天津广播网2017年5月16日报道:

    天津广播网5月16日消息: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地处“一带一路”和“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交汇点上,从2008年启动建设,至今已经在红海岸边的一片戈壁上发展成为现代化产城融合新园区。如今已有68家企业入驻,吸引投资近10亿美元,为埃及当地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成为中资企业走进埃及、走进非洲颇具代表性的“桥头堡”。

    2016年底,世界规模最大的玻璃纤维商——中国巨石集团,在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投资1.1亿美元建设的第三条生产线正式动工,预计今年9月份建成投产,届时巨石三条生产线年生产玻璃纤维将达到20万吨,成为中国在埃及单体最大的制造类项目。巨石集团副总裁项冰如说:“我觉得这个园区的配套建设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毕竟中国人在一起也有一个集聚性,互相之间能够共享这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有价值的。”

    中非泰达投资公司执行总经理魏建青介绍说,通过这一项目带动,埃及的玻璃纤维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

    魏建青:“因为巨石这个项目埃及成为现在世界第三大玻璃纤维生产国,确实也填补了埃及的产业空白,整个项目建成以后,可能总的投资要达到7亿美元,对埃及来说无疑于雪中送炭,它现在雇工人数已经达到1600人,培养了很高级的一批技工人才。”

    但是这样一个令双方共赢的项目在落地之初却曾面临困境。魏建青回忆说:“巨石公司组建的时候就碰到能源的问题,这个项目本身的能源需求比较大,特别是电,第一期它需要15个兆瓦,其实我们和埃及几个部委这些部长都口头承诺没有问题,但实际上正式要做的时候,说对不起,我们电力供应十分紧张,只能给你提供8兆瓦,机器设备完全无法运转。设备都已到了海关了,如果说正式许可拿不到,因为它在港口有滞仓费,那每天就是几十万美元的损失。”

    面临突如其来的困难,中非泰达公司凭借对埃及法律法规、文化的了解,立即通过各种途径向埃及政府反映,最终帮助巨石集团协调解决了问题,挽回了损失。魏建青说:“你想想如果一个企业单枪匹马,而且他们对埃及的环境非常陌生,没有建立起来很好关系的时候,你去面对这个事情真的是很难。”

    巨石集团的遭遇正是我国众多走出去企业的一个缩影。企业走出去与其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而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正是实现抱团取暖的最佳路径。中非泰达投资公司董事长刘爱民说,园区设立了完备的法律、通关、金融等服务体系,让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中资企业再不用遭遇“举目无亲、步履维艰”的窘境。

    刘爱民:“从硬件配备上来讲,水电气热都能够满足,标准厂房建好了,软服务我们的一站式从企业的前期市场调研到他后期的运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配套设施,而且我们都是组团式的泰达加企业去跟政府去谈,就会加快他的投资步伐。”

    近期,泰达与沙特政府将达成协议,准备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经验移植到沙特,为更多中资企业走出去搭建合作的桥梁,同时也将首次实现从硬件建设到软件输出。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秉军说:“初步确定我们来帮着沙特管理他们现有的35个开发区,我们也期待为我们国家的中资企业走出去、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作出一份我们作为国企的责任。”(新闻广播记者翟婧秋、中央台记者陈庆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