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媒体聚焦

【中国经济时报】探寻天津开发区科技驱动下的创新基因

发布日期:2018-01-06 09:5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分享到:

  • 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01月04日第04版报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历经33年发展的天津开发区,如何保持区域的创新活力,激发和释放科技企业对区域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日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访了天津开发区内多家科技企业,探寻天津开发区科技驱动下的创新基因。


    融入国家新战略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延展,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随着国家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除了传统装备制造企业,更有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典型创新型科技企业。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来到位于泰达中小企业园中的天津海之星水下机器人有限公司,来自俄罗斯的科技工作者正在调试一款水下机器人,只见灵巧的水下机器人在测试区内绕池游波,潜底戏水。天津海之星水下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邹永春介绍说:“公司研发的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水下探伤、水下清刷等领域,我们与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合作,共同研发的空化射流水下清刷设备,与传统人工清刷、高压射流相比,更加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真正实现船舶、海油平台等水下部分的全自动化无人操作,该项目填补了国内水下清刷机器人领域的行业空白。”


    据介绍,海之星与俄罗斯科学院、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等知名院所拥有多年合作基础,2017年成立了海之星(天津)中俄海洋高新技术研究院,这也是俄方在华的唯一产业转化平台,承接中俄“冰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大科研项目及国际工程合作。“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在北极航道开发中进行数据采集、共享数据、提供无人装备,通过技术的不断革新,产品的不断升级,助力‘冰上丝绸之路’的打造,我们也打开了国际市场。”邹永春表示。


    智能识别新产业


    天津开发区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工业4.0”发展新趋势,启动建设“智能产业区”,以智能制造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位于天津开发区的天津中科智能产业识别技术研究院,瞄准大数据时代智能识别技术的重大发展契机,积极引进创新企业资源,协同国内外优势科研力量,让智能科技与传统结合,驱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堃博说,研究院正通过积极建设国际一流的智能识别数据库,为天津市智能识别产业集群提供公共技术平台,数据平台实现了虹膜、人脸、指纹、步态等多模态共享、跨设备的数据采集,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分析,确保智能识别系统正常运转,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人才引领新未来


    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谈起创新团队,天津飞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洪申平表示:“我们以科技为引领,培养了自己的一支创新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研发团队,核心的研发成员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生,总研发人数将近50人。与互联网研发不同的是,装备制造产品工艺研发周期长,但我们的团队攻坚克难,在产业化道路上不断前进。近两年德美等世界先进国家的公司主动跟我们联络,开展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本身就是对我们科研的认可。下一步,随着国家对高端制造的政策引领,我们将自主研发的磁悬浮技术继续在不同行业进行产业化,掀起传统行业革命的浪潮,带来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2017年,天津开发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为统领,打造了以‘泰达科技创新十条’为核心的‘1+N’科技政策体系,全力聚焦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创新创业人才等创新要素,提升创新创业活力。2018年,天津开发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在‘科技兴区’的发展道路上,着力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人才为依托、企业为主体、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发展崭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