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 > 通知公告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9-02-14 15:42 来源:泰达政务服务平台 分享到:
  • 工委、管委会各部门、各单位、各直属企业,各有关驻区单位,泰达控股公司办公室: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已经2019年工委会议第1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2019年2月1日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

    发展智能科技产业是天津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中央对天津“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的突破口和重要举措。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作为天津市和滨海新区产业功能的核心载体和“大智能”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已经形成了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为进一步加快高端新兴产业导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天津市“五个现代化天津”、滨海新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建设发展大局,充分依托开发区功能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围绕突破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和核心基础产品,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改造,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领域和硬件终端的产业化应用,构建模块化、特色化的智能科技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完善产业服务配套,不断提升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以创新驱动为核心,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实现创新能力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2.以产业集聚为支撑,依托坚实的制造业基础,着力促进产业发展增量,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构建全球顶尖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3.以应用示范为抓手,实施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可对外复制和推广的示范性项目。

    4.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提升改造,实现传统制造业企业提质增效。

    (三)主要目标

    到2021年,开发区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集聚初见成效,制造业重点领域、重点产业智能化转型取得阶段性进展,形成一批典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努力成为天津智能制造核心承载区和应用示范区;到2025年,智能科技产业集聚区基本成型,建成一批国家、市级智能科技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平台,人工智能技术终端产品得到大量应用,努力成为京津冀重要的智能技术应用创新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到2030年,智能科技产业生态体系全面成型,产生一批标志性原创前沿技术成果,集聚万人级别的智能科技产业人才队伍,智能科技产业与各行业领域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努力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智能科技产业集聚地和智能应用创新策源地。其中,未来三年(2019-2021年)的主要目标是:

    产业规模目标:行业整体规模达到300亿元,培育形成智能制造装备、智能运载工具、大数据云计算等3个产值规模百亿的细分优势领域,确立在全市“大智能”产业布局中的核心地位。智能相关设计、研发、测试验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培育和引进5家以上具备自主研发实力和产业链带动效应的智能科技产业龙头企业,在机器人、智能识别、射频芯片、智慧医疗、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智能科技“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10亿元、5亿元的大中小规模企业,为开发区“十四五”时期积蓄新的发展动能。

    创新能力目标:高水平建设3家国家级或部委级创新平台,吸引10个以上国内外高水平创业团队,培育和引进30名以上智能科技产业高端研发人才和企业带头人。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一批满足重点行业应用需求的关键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

    智能应用示范目标:围绕打造“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目标,重点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无人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领域推出一批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形成不少于20个可对外复制推广的示范性项目。推动重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建设智能工厂30家。

    (四)实施路径

    实施“点-线-面”三步走战略。第一步:重点突破。推动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园、京东物流、一飞智控、深之蓝、诺思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智能科技产业龙头带动和载体支撑有力的发展优势;第二步:链式发展。加快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军科院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滨海新区信息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制造、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产品、智慧应用、金融创新服务链条式招商,持续优化智能科技产业生态;第三步:生态成型。2021年,开发区形成一批创新活跃和产品需求旺盛的“AI+”新型产业,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初见成效,智慧物流、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网联车等典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天津市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二、重点发展领域

    立足开发区产业现状及智能科技产业细分领域发展前景,按照重要性和可行性原则,聚焦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重点领域,推动智能科技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一)突破重点人工智能基础技术

    1.人工智能芯片。突破人工智能芯片设计技术,大力发展专用于深度学习训练和推断环节(包括云端和设备端)的FPGA、ASIC芯片。积极发展微电子技术,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重点加强在代工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的产业配套。开展类脑芯片基础理论和技术框架的前瞻性研究。

    2.智能关键零部件。突破可靠性设计、仿真模拟、集成开发工具、嵌入式算法等智能传感器设计环节关键技术。发展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以及微机电系统(MEMS)加工、MEMS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集成、非硅模块化集成等智能传感器关键制造工艺技术。发展晶圆级封装技术和个性化测试等面向新型智能传感器的封装测试技术。面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医疗电子、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开发新型生物、气体、压力、流量、惯性、距离、图像、声学等智能传感器。

    3.人工智能开源平台。针对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智能语义理解等共性技术和自动驾驶等重点行业应用,支持人工智能开源开发平台、开放技术网络和开源社区建设,鼓励区内企业构建和参与基于开源开放技术的软件、硬件、数据、应用协同的新型产业生态。

    4.工业互联网技术平台。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线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和若干二级节点。支持重点工业骨干企业创新应用工业技术软件化。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基地。

    (二)研发示范推广智能产品

    1.智能运载工具。研发汽车控制芯片、电机等零部件,突破电控技术、控制系统等整车制造核心技术,推行无人驾驶、汽车共享等新型服务模式。推动无人机关键配件、总体设计制造、集成测试、飞行控制等环节发展,面向农业植保、电力巡检、物流运输、海洋检测等行业应用开发专用无人机产品。

    2.智能机器人。依托京东物流、霍尼韦尔、SEW-传动设备、德玛吉森精机、辰星并联、深之蓝等企业,大力发展高速搬运机器人、重载码垛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全方位移动机械臂等工业机器人及系统集成整体方案。发展探测识别、信息融合、系统集成等多控制技术。

    3.智能终端产品。发展智能腕带、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可穿戴产品,以及智能养老照护系统、智能健康监测仪等智能医疗设备。开发远程诊疗、医疗影像辅助诊断、大数据分析等系统,提高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开发区诺和诺德、康希诺、零氪科技等医疗健康龙头企业优势,吸引相关应用企业落户。加快智能终端龙头企业设立天津生产基地或研发基地。

    4.智能制造装备。重点引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生产企业,突破发展高性能光纤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及智能测量仪表、RFID电子标签、分布式控制系统、高速高性能控制器、伺服驱动器、RV减速器、液压与气动系统、数控机床等先进智能装备产品。

    (三)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1.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按照“自动化、智能化、智能制造”三个层次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组织实施开发区制造业智能转型示范专项行动,每年推动10家重点企业实现升级改造。鼓励一汽丰田、美克美家、那诺机械、诺和诺德等企业加快智能工厂建设,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智能制造模式,到2021年智能工厂达到30家。依托名匠智能、中科国际、天津宝涞、爱波瑞等,重点引进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其为制造企业升级提供战略咨询、系统设计、项目实施及后续支持等系统服务,在天津市乃至全国范围拓展市场。

    2.推动行业服务智能化。充分发挥天津的港口优势,推动港口全面感知的监测系统,提供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港口服务。推动智能物流一体化建设,优化物流运输服务网络,使各物流环节能相互联系、共享数据。优化交通运输设施规划与建设、安全运行控制、交通运输管理决策,实现交通运输信息数据共享。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金融系统和创新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

    三、主要任务

    (一)打造天津市智能科技产业集聚区

    1.重点引进龙头骨干企业。积极运用中央和市、区各类政策,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设计研发、核心制造能力的成套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和零部件制造骨干企业,支持智能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向工程设计、设备监控诊断、远程运行维护、人才培训等服务领域拓展。到2021年,培育和引进10家以上智能装备制造领军企业。

    2.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培育一批智能科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使其成为大企业、大品牌、高端产品配套的依托力量。鼓励以大企业为龙头,联合中小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协同制造,构建整机龙头企业、“专精特新”配套企业、系统集成服务企业协同发展的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格局。到2021年,培育和引进20家“专精特新”智能科技中小企业。

    3.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在人工智能核心基础、智能运载工具、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产品、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智能服务等领域,筛选和引进一批领军龙头企业。鼓励国内外智能制造高端人才和研发团队携带项目、技术、创意来开发区创新创业。加快已落地大项目、大企业建设速度。积极引进一批智能制造关键配套企业,特别是新型传感器、减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电机、精密传动装置、装备电子等关键配套企业和项目,提高产业就近配套能力。

    4.打造智能科技产业特色园区。立足东区,形成“一区多基地”智能科技产业布局。以天河科技园为载体,依托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引进培育工业云、工业软件、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与大数据相关的智能科技产业,将天河科技园打造成为开发区智能科技研发服务基地。依托一飞智控、深之蓝、SEW、Honeywell等优势企业,支持初创企业研发孵化及产业化,拓展泰达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园范围,将八大街至第十大街、黄海路至泰丰路地块打造成为开发区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及智能产品生产基地。现代产业区以“泰达慧谷”为核心,提升优化发展规划,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配套体系,为智慧网联车、智慧物流、智能装备、智慧城市管理等相关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提供高标准应用场景和测试环境,建成智能科技产业项目聚集发展的高地。充分发挥于家堡、MSD区位交通和楼宇资源优势,积极对接首都资源,推动互联网+智能科技企业聚集,打造开发区智能科技企业孵化培育、智能技术研发及相关技术、产品展示基地。适时启动中心商务片区海河以南、物流北路以北、西至大沽排水河、河南路、东至石油新村路、东环路地块建设,打造开发区智能科技产业南拓基地。充分引入社会资本、专业运营商参与各基地建设运营,提升智能科技产业载体经营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水平。

    (二)构建智能科技产业生态体系

    1.推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平台建设。把握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加快实施机遇,加强与军工央企、科研院所合作,助推军科院天津(滨海)人工智能军民融合创新中心、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中心、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大做强。立足天河科技园,依托国家超算天津中心,构造海量训练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行业云服务平台,为智能科技产业提供数据和软件服务支撑。支持中科智能识别技术产业研究院开展多模态生物特征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多通道视频分析和监控、视觉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识别技术测试认证等平台建设,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安防、智能决策和智能教育等领域技术应用转化项目落地。鼓励人工智能企业、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组建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产业(技术)联盟。支持联盟组织成员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行业交流、区域创新合作、产业研究及产品推广。到2021年,在智能科技产业领域创建1-2家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及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2.构建多层次人才队伍。加强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育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以及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开发、技术改进、业务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效益明显的智能科技产业人才体系。鼓励智能科技行业领军人才(团队)带项目入驻开发区,支持其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智能科技重大创新成果在开发区予以产业化。以多种方式吸引和培养智能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鼓励校企合作,支持领先企业、行业服务机构、专业技术培训平台等在开发区建立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高水平的智能科技人才队伍。每年赴硅谷、北京、深圳等国内外领先智能制造企业聚集地至少开展3次产业宣讲活动,引进至少20个优质项目团队。到2021年,累计引进500名智能科技产业科研人才。

    3.推进智能制造专利和品牌质量建设。大力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规范管理,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提升智能制造领域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积极引导行业形成集聚合力,推动智能制造重点骨干企业形成智能制造品牌,提升区域影响力。引导和鼓励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

    4.推动前沿新兴技术探索和国际合作。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推动人工智能共性技术、资源和服务的开放共享。对标国际技术前沿和新兴产业发展新规则,充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制度优势,打造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充分利用双边、多边国际合作机制,抓住“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扩大开放等契机,鼓励区内研究机构、企业、行业组织拓宽交流渠道,广泛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三)开展智能技术创新应用示范

    1.实施特色无人装备应用示范。依托深之蓝、一飞智控、云圣智能、汉海环保、辰星并联等智能无人装备企业,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重点围绕汽车制造、机械、电子、化工、海上救援、海底探测、水下检查等领域,提升无人机、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的技术与应用水平。着力扩大无人机、智能汽车、水下机器人等相关产品的生产规模,加快提升售后服务、运营维护能力。推动形成智能无人装备应用及系统集成整体方案,提升企业智能化改造诊断、系统设计的服务能力。

    2.实施智能汽车应用示范。推动计算机视觉、先进传感、大数据、车联网、自主决策控制等智能技术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应用。支持人工智能企业与汽车企业及研究机构合作,联合研发智能汽车的感知、决策和控制等关键技术。支持园区、汽车企业、供应商和人工智能企业协同合作,在京津冀地区建设安全、泛在、智能的云网端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平台体系。推动智能汽车在园区巡逻、观光游览、物流配送、区域接驳、快速公交等特定场景的示范应用推广,推动智能汽车向有条件自动化和完全自动化程度的无人驾驶应用演进。

    3.实施智慧医疗应用示范。以智能腕带设备、智能手表设备、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可穿戴产品以及智能健康监测产品(心电、血氧、血压、体温、血糖检测仪)等为重点,培育和引入一批智能医疗设备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企业。支持零氪科技等企业应用人工智能与医疗大数据技术,建立“人工智能+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开发远程诊疗系统、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等,提高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区内医疗机构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导诊、电子病历、辅助诊断、医疗影像识别、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建立临床医学数据中心,支持临床诊治决策。

    4.实施智慧物流应用示范。依托京东智慧物流项目,打造集研发、制造、测试、运营及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智慧物流研发制造基地。支持物流企业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加大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智能传感技术和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在企业中推广应用,提升仓储配送智能化水平。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动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促进人员、货源、车源等信息高效匹配,对接制造、商贸、金融等行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需求,形成集物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智能分析等功能为一体的供应链协作模式。支持“互联网+”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建设集约化、网络化、协同化、智慧化的物流网络。

    5.实施智慧城市应用示范。聚焦“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全力推动城市大脑、混合云等平台建设,打造开发区智慧城市展示体验中心和智慧城市联合创新中心。依托与中国联通5G试点建设合作,探索基于5G、NB-IOT等通信技术的协同创新应用,开拓全新物联网环境,全方位服务智慧泰达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优化网络运行环境,加快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和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布局,实现“千兆进厂房、百兆到桌面”。增设各类智能摄像头、传感器,提升智能感知水平,实时采集区内各类数据,向各业务系统和数据中心报送信息。推进数据标准化建设,加快完善区内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汇聚整合、共享和利用。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积极落实天津市促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措施,结合开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区促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符合政策、具备供地条件下,对人工智能项目按需“随用随供”,在项目立项、规划、用地、施工报批等前期审批上给予“绿色通道”支持,鼓励人工智能企业灵活选择先租后让和弹性出让等方式申请工业用地。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主动开展与深圳、上海等国内智能制造高地对接和北京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工作,鼓励国内外智能制造知名企业在区内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等。积极扶持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项目、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努力为智能制造全链条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动力。

    (二)加强智能科技产业资金支持和引导

    设立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智能科技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人才引进、项目落地及行业交流。依托海河资金及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母基金,发起设立开发区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引导基金,按照“政府委托、市场运作、重在激励、及时退出”原则,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功能,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企业投资,支持人工智能重大创新成果在开发区产业化。

    (三)完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机制

    搭建智能科技产业创客基地,推动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构建智能科技产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高度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等各方资源,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举办各类展示和研讨活动,帮助制造业企业改善生产质量、提升创新能力。建设智能科技产业孵化中心,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鼓励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附件:1.重点工作任务分工表

          2.重点支撑项目表


    附件:
    https://attNew.teda.gov.cn/upload/files/2019/2/附件1 重点工作任务分工表.docx
    https://attNew.teda.gov.cn/upload/files/2019/2/附件2 重点支撑项目表.docx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