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泰达政务

泰达姐弟破解垃圾分类世界难题 以身在泰达为荣耀

发布日期:2017-03-16 14:01 来源: 分享到:
  • 日前,《天津日报》头版头条以“破解垃圾分类世界难题——天津汇康田公司建成全国唯一水介质垃圾分类生产线”为题报道了天津开发区两位年轻人王楠徐鹤在泰达创新创业,取得卓越成就的故事。天津日报社旗下“昊人物”微信号予以更详细报道。王楠徐鹤表示:“我们以身在泰达为荣耀,也希望将垃圾分类技术实践好,未来成为泰达的骄傲。”现将报道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王楠 + 徐鹤

    王楠,1987年生人,徐鹤,1988年生人,二人一个学金融,一个学工商管理,却都对环保投入了极大热情,致力于用技术改变现状,自主研发出一套以水为介质进行垃圾终端分类的新技术,已获5项发明专利和14项实用新型专利,还有十几项专利待审批。如今他们“将技术发明转化成生产力”的意愿已成现实,正在不断完善、发展。



    用技术创新解决垃圾分类

    垃圾问题是当今令世界各国头疼的难题,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尤为突出,解决垃圾围城的现状迫在眉睫。实现垃圾分类并资源化利用,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核心和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垃圾分类关系到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这一分类技术的发明创造和应用,恰逢其时,尤为重要。

    当面对这对破解了垃圾分类难题的“85后”姐弟时,被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执著的创新精神震撼了。不由想到岳飞的著名诗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对姐弟面对困扰世界的尘与土,他们真真正正地在垃圾分类的坎坷路途上走过了“八千里”——

    日前,记者在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厂见到了这对姐弟。一进厂区,眼前看到的是一个干净卫生、高大亮堂的工业化工厂,十几名工人在漂亮的生产线上忙忙碌碌地工作着,虽然生产线上传送的是垃圾,却闻不到异味,使人很难把这个地方与垃圾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利用“一种生活垃圾全程水解分离打捞分类方法”这一创新技术,在开发区老旧厂房,建起来的垃圾分类生产线。对这两位技术发明小姐弟王楠、徐鹤同时也是两位青年创业者的采访,就是在厂房内部搭建起来的简易办公室开始的。

    说起垃圾,两位年轻人滔滔不绝;说起他们为研究垃圾分类技术吃过的苦头,却是轻描淡写;说到眼下的成果,他们的言语中充满了感恩。6年的时间,他们跨越了山河大海,车票上的城市名字——北京、成都、哈尔滨、广州、上海、兰州、滨州,等等,是他们脚踏实地的记录。实践出真知,这对认真的姐弟认为,要想解决中国的垃圾分类,不能只靠打标语、喊口号,必须有一项切实可行的技术,突破性地解决这一难题。

    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没有资料可以查询,凭借着想象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实践。

    面对垃圾围城的世界性难题,王楠和徐鹤这对“85后”姐弟敢于迎接挑战,选择了他们最精彩的人生。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利他精神、敢为天下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难能可贵,令人感佩。


    跨界来源于使命感和责任感

    记者:垃圾分类是困扰世界的难题,听说你们研究了6年,那时候两个人才大学刚刚毕业吧?你们也不是环保专业出身,怎么走上研究垃圾分类这条路的呢?

    王楠:说起来还真是很跨界,我大学学的是金融,我弟弟读的是工商管理。走到垃圾分类这条路上来,其实也充满了偶然。在大学时期,我们一直积极参与环保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第一次启动“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到为动物保护筹集善款,慢慢发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很多环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徐鹤:最触目惊心的就是走访到中国的一个垃圾填埋场,充满了视觉和灵魂的震撼,才逐渐了解到混合垃圾不经过分类直接填埋造成的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多么严重,给周边生活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健康隐患。所以垃圾问题的核心在于分类。

    王楠:看了这些,心里有很多不满和指责,回到家和父母说起我们的所思所感。父母对我们讲,指责和抱怨对于社会进步并没有实质性帮助,能够发现社会问题是好事,关键在于如何尽自己所能去解决这一难题,对社会发展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记者:这么难的事情,你们也不是权威科研人员,怎么敢挑战?下定决心之前做了不少功课吧?

    徐鹤:这6年实在是需要点儿勇气。但再仔细想想,我们的技术发明其实就是把祖先的许多生活实践,进行了吸收并创新,是实践型发明创造。

    王楠:大约是从2010年开始吧,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边通过自己读书、查资料等方式,学习和垃圾有关的知识;另一方面,深入实地考察,走访和调查中国垃圾处理的现状,到现在我还留着这些年我们自费去全国各地的火车票、机票。


    敢于创新申请国家专利

    记者:应该说技术的创造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们是怎么想到用水和机械的配合去进行垃圾分类,听上去还是挺新鲜的。

    徐鹤:也是长期实践和不断思考的结果吧。我们的家庭应该说是一个“学习型家庭”,父母经常组织我们一起学习。学《道德经》时,突然给了我们启发,技术研发灵感和老子《道德经》产生了碰撞。“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能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未经分类的混合生活垃圾难以分选。而垃圾在水中,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水帮助我们进行最基础的分选,物质自然会形成漂浮、悬浮、沉淀三种状态。但仅仅这样简单的浮力并不能解决复杂多变的垃圾成分,还需要机械辅以分选。我们在家搞小实验,做了一个亚克力的透明水桶,观察垃圾成分在水中的状态,又自己动手做些简易设备进一步实验,利用水的浮力、运载能力、清洁能力等,水的特点和优势都在我们的分类系统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两点收获,第一是技术原理可行,分类效果初现,这条路要继续探索下去;第二,垃圾问题是一个“量”的问题,分类技术的应用必须有规模,下一步要建立中试级别的垃圾分类生产线。

    王楠:把垃圾分类放在水中进行,简单地说,就是在水的作用下,垃圾变成了水里的鱼,全部动了起来,我们再分门别类地把它们打捞上来,实现垃圾终端分类。

    记者:你们现在已经拥有5项发明专利,十余项实用新型专利,你们是怎么走上申请专利这条路的?

    王楠:最早也是受到我一个博士同学的启发,他和我说你们的想法很好,但并非专业人士也非科研人员,人微言轻,不如申请国家专利,如果你的想法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话,国家会支持你们,授权给你发明专利,保护你们的知识产权。所以,我们就走上了申请专利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很多人的鼓励和帮助,每一步前进中都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

    徐鹤:申请完第一个专利,我们并没有骄傲,我们深知技术进步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所以一边不断研发,一边继续申请专利。后来我们找到了一位有志于环保事业的有识之士,她帮助我们在她们工厂里做各种小型设备和实验,出钱、出力、出人,进行技术实验,现在她也是我们这个工厂的投资人之一。


    知行合一 技术落地

    记者:了解到你们这套生活垃圾分类的技术核心在于全程水解分离打捞分类技术,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刚刚在生产线走了一圈,觉得还是很复杂的,能讲讲这一技术是怎样实现垃圾分类的吗?

    徐鹤:我们的生活垃圾全程水解打捞分类系统,一共由六大系统、十余套小系统组成,包括垃圾卸料系统、垃圾水下破袋系统、涡流水池系统、高压水旋转清洗系统、分类打捞系统、重物收集系统等。将垃圾分成这样几大类:有机质类、塑料类、纸张类、木竹织物类、金属非金属类、砖石瓦块玻璃类,及其他。这其中,有机质、塑料、木竹、织物等能够实现全部分类收集。

    记者:然后还要资源化利用吗?

    王楠:是的,只有循环化利用才是地球生生不息的力量。生活垃圾的所有组成部分都是地球资源的变身,比如厨余垃圾来自于肥沃的土地,塑料制品来自千万年形成的化石资源,纸张来自于树木。针对占比最大的有机质部分,收集后制成生物有机肥,利用方向包括土壤修复、盐碱地改良、人工湿地建设等。塑料、纸张进入再生循环利用。

    记者:能介绍一下整套系统中对于水的处理和处置吗?厂区有污水处理厂进行循环利用吗?

    徐鹤:是的,我们所有分类经过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就地循环再利用;用水优先使用市政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和收集的雨水。不浪费资源,减少能源消耗,不产生二次污染是我们的宗旨。

    记者:也有人一说及垃圾分类,就会提到欧美、日本源头分类做得很好,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楠:我们做的垃圾分类正是和国际接轨的废弃物管理理念。垃圾分类各个国家都在因地制宜想办法,中国的人口情况、垃圾成分特点等方面可能和别的国家不太一样,所以不能照搬照抄。我们想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打破框框,创造性地解决垃圾分类问题。

    记者:你们的技术优势有哪些?

    徐鹤:这项技术与传统的混合垃圾直接填埋或焚烧的处理方式相比,有几个优势:第一,全程物理方法解决,不产生二次污染,无硬性选址要求;第二,生活垃圾实现了80%以上资源回收再利用;第三,当日垃圾当日解决,简单高效;第四,从经济角度分析,设备投资少,运营成本低;第五,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填埋用地;第六,这一清洁技术从应用到资源化处理,绿色低碳,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记者:通过我的了解,觉得这个项目落地的技术应用,是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突破,你们怎么看待现阶段取得的成果?

    王楠:我们的这项技术将打破源头分类的困境,将终端回收后的混合垃圾进行精细化分类,分门别类进行资源化利用,减量化,资源化,开辟中国垃圾分类的产业化之路。我们也会根据不同地域因地制宜,调整垃圾分类技术组合方案,合理划定垃圾分类范畴、品种、资源化利用方案,为全国乃至亚洲各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5%的目标。那么我们这一技术的创造性应用,将率先取得成果。

    记者: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及《2015循环经济推进计划》等提出对垃圾分类的要求和目标,你们这项技术恰逢其时,为百姓解决环境问题,为社会排忧。立足当下,你们对未来发展有哪些想法?

    徐鹤:我们只是中国推动垃圾分类事业中的小小一员。虽然取得了良好的分类效果,但还需要持续努力,进行技术研发,将技术应用标准化、成熟化,在未来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模式。我们计划下一步建立标准化技术应用的垃圾分类生产线,同时感召更多的有识之士和致力于环境事业的企业,共同推进垃圾分类事业。


    王楠徐鹤口述

    创业,在泰达

    2014年春天,我们通过网上申请参加了泰达创业大赛,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向更多的人介绍我们的技术和理念。毕竟我们搞的是一项全新的技术,从来没有见诸应用,新到无法想象和依托现有的技术去参考,所以在前行的路上,也充满了更多挑战。但是我们始终坚信,世界很大,肯定会有一隅,能够包容和支持我们所有创造性的努力。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这样的地方。来到泰达,我们就是两眼一抹黑地去拜访各个有关部门的领导,抱着专利证书、拿着一摞摞图纸、设计方案,不厌其烦地介绍我们的理念和这项垃圾分类清洁技术的内容,通过沟通,希望得到在泰达进行中试实践的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我们终于得到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级领导的支持和社会有识之士的帮助。2015年3月,开发区科技局批示,原则同意企业在开发区选择合适地点建设中试研发和试验场地,研发和制造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以及进行示范运行。使开发区的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为区内循环经济的发展探索新模式,并争取在全国率先树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样板。

    2015年7月,泰达科技发展集团向管委会提出了“给予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处理项目房租扶持”的申请,为企业争取到一部分厂房补贴支持,减轻科技型企业在实体经济创业初期的经营压力。2015年11月,我们筹集自有资金,在开发区历史最老的厂房进行二次创业,用原创技术、全部设备自主生产制造、自己安装、运行、调试,设计出一套适合于中国生活垃圾终端分类的生产线。

    2016年11月,历时一年之后,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寒来暑往中,我们完成了整条生产线的建设,并开启试运行每小时3到5吨垃圾分类处理量的生产线,目前在试运行阶段,取得了良好的分类效果。

    泰达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对新事物发展有着开放包容的胸怀,有着对新技术应用的担当。我们以身在泰达为荣耀,也希望将垃圾分类技术实践好,未来成为泰达的骄傲。(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微时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