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清风泰达 > 故事“廉”播
返回首页
故事“廉”播②丨不带江南一寸棉——况钟
发布日期:2022-08-15来源:海河清风分享到:
  • 编者按: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基础性工程,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海河清风”微信公众号、“廉韵津沽”网站推出“故事‘廉’播”专栏,讲述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清廉官吏典型和党的百年奋斗史中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烈的廉洁故事,供各位读者学习思考,从中汲取清廉力量。

    不带江南一寸棉——况钟


    况钟,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江西靖安人,明代官员,曾三任苏州知府。况钟是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明史》记载“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苏州人民更称他为“况青天”。

    “两袖清风”可以说是况钟一生的真实写照。况钟曾三次任职苏州府,他在任时,协助巡抚悉心计划,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地区的重赋,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后来苏州济农仓积累的米粟达数十万石,这些粮食除用来赈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缴民间杂赋和拖欠的租赋。况钟为政细心而且周密,他曾经设置记事簿,辨别民人好坏,方便褒奖和惩罚;设置通关勘合簿,严防进入和出逃的奸邪歹徒;设立纲运簿,防止粮食运输过程中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清除豪强,扶植良善,兴利除害不遗余力,百姓将他奉若神明。宣德六年(1431年),况钟继母去世,况钟奏请朝廷回家守孝。况钟走后,苏州官场沉渣泛起,当地百姓十分怀念况钟,希望他能早日返回苏州府,并为此作歌谣传唱:“况太守,民父母。早归来,乐田叟。”


    正统四年(1439年),况钟治苏九年任满,按照惯例需赴北京考绩,走时“饯送者数百里不绝”,百姓们都希望他继续留任苏州。况钟深受感动,作诗与前来饯行的苏州百姓告别:“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况钟不仅自己为官清廉,而且重视廉洁家风建设,从严要求亲属子女。他在一首《又勉子姪诗》中告诫子孙:“膏腴竟作儿孙累,珠玉还为妻女瑕。师俭古箴传肖者,取之不竭用无涯。”他还在家训中声明,子孙即使天资平庸,没有经世致用之才,也要坚守清白高尚的节操。


    正统七年(1442年),况钟病死任上,苏州七县百姓都奔赴哭奠,就连邻近的松、常、嘉、湖的百姓都络绎不绝地前来吊丧。第二年春天,况钟归柩之日,苏州居民倾城而出,河岸上排满了身着孝服的人,“民多垂泣送其柩归”。灵柩去后,苏州百姓为了纪念他,专门建立祠堂,岁岁奉祀。苏州沧浪亭内,一幅况钟的砖刻画像至今犹存,“法行民乐,任留秩迁,青天之誉,公无愧焉”的颂词仍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