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来,天津经开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落实市委、区委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天津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和经开区“4+1”产业定位,深度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十年前,泰达播撒下协同之花的种子。十年间,泰达人拧成一股绳,谋发展、抓落实、高效协同。十年后,泰达沃土已浇灌出硕果累累的高质量协同之花。
天津经开区牢记“国之大者”,凝聚“一盘棋”思想共识,充分发挥天津经开区产业聚集和区域经济增长极作用,紧紧围绕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重点平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平台和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等定位,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化京津冀产业链合作分工,积极对接北京创新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接入京津冀交通“一张网”,促进三地人才流动。推动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协同联结、通力合作、同向同行,形成“一股绳”发展合力,共谋高质量同发展,共绘京津冀同心圆。
十年来,天津经开区坚持厚植产业基础,全力打造“4+1”产业体系,积极融入“五群六链五廊”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 协同项目超2400个
2014年以来,天津经开区共落地京津冀协同项目超过2400个,累计协议投资额达7286亿元,注册资本金超3241亿元,京津冀协同项目“聚集圈”磁吸效应显著。龙头项目带动强劲,投资额10亿元以上项目138家,协议投资额达6160亿元,注册资本金达2282亿元,分别占比6%、85%、70%,“大”项目、“好”项目吸引投资超八成。央地合作向实向深,累计227家央企投资项目落地,协议投资额在协同项目中占比近82%,中国石化、中国中铁、华电集团等世界五百强央企纷纷布局,天津经开区已成为央企战略布局的首选地之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效显著,累计2066家北京投资企业完成注册,协议投资额在协同项目中占比达90%,北京燃气集团、京东集团等北京项目纷纷落地,经开区成为非首都功能资源外溢重要承载地。
• 特色产业集群聚集态势基本形成
天津经开区重点围绕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打造京津冀特色产业载体,做好产业集群“生态圈”建设,特色产业集群聚集态势基本形成。
汽车及高端装备方面,推动成立中国汽车芯片标准检测认证联盟,凝聚各方力量,共同突破汽车芯片替代的关键技术,打通国产芯片上车应用通道,实现汽车芯片检测认证自主化;敏实集团北方总部基地项目、格拉默车辆内饰天津生产基地项目、富维海拉天津生产基地项目等一批优质项目加速聚集,完善京津冀地区汽车产业链,促进三地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化工新材料方面,围绕特种烯烃衍生物、先进化工材料、高端精细及专用化学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四大领域,汇聚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北京燃气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产业链主项目建设全速推进,中试转化和创新研发项目落地生根,逐渐形成央企北方重要生产基地、首都能源安全保障基地、京津冀化工新材料制造基地和化工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
生物医药方面,天津经开区建立核酸产业联盟,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共同搭建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京津冀特色“细胞谷”试验区、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京津冀智能医药产业园。
商业保理方面,利用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核心区优势,促进商业保理行业聚集,商业保理资产总额约占全国的20%,央企背景保理公司约占全国的50%。
跨境贸易方面,天津自贸试验区跨境投融资综合服务中心已累计办理境外投资超42亿美元,吸引外资超100亿美元;帮助京津冀企业完成多笔跨境支付业务,单笔最大规模达到66.5亿元,服务天津嘉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京冀企业成功投资布局海外市场。
数字经济方面,推动数字服务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将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为京津冀数字贸易核心创新示范区;天河数字经济产业园被评为京津冀十大主题园区。
• 产业协作“朋友圈”越扩越大
天津经开区通过科技成果对接、应用场景推广、行业主题论坛等丰富的交流形式,搭建京津冀三地产业链“朋友圈”。累计举办了“科创中国”京津冀科技成果对接会、京津冀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接会、京津冀智能医药创新论坛等京津冀产业链活动80余场,在活动上与京冀地区的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三地产业链紧密连接。
十年来,天津经开区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激活区域内创新资源、释放科技成果红利注入强大动力,在创新主体增量聚优、创新载体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等领域持续发力。
• 科创企业数质提升
天津经开区京津冀科技创新企业持续梯度升级,整体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已拥有京津冀科技创新企业174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4家,天津市雏鹰企业46家,天津市瞪羚企业2家,天津市领军企业2家。
• 科技载体孵化量激增
天津经开区京津冀科技载体持续提升内生动力,注重梯度培育科创有生力量。服务京津冀区域的代表性孵化器有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滨海中关村雨林空间孵化器、硬创空间。累计培育了国科小企业4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2家,天津市雏鹰、瞪羚企业153家,培育出上市公司康希诺生物,孵化了德沃尔机器人、中科蓝海、创云融达等代表性项目。
• 科研机构持续汇集
天津经开区持续深化与北京高校、科研院所、央企之间的交流合作,吸引北京创新资源在经开区聚集。目前,经开区已汇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分院、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天津(滨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7家北京科研院所。中石化北化院、石科院、中海油研究院、中化学科研院等科研机构在南港工业区布局了8个中试基地,集技术研发、中试基地、高级办公商业配套、公共交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南港科创中心也在加快建设中,共同助力南港打造京津冀化工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
十年来,天津经开区在强化“全域承载力”的同时,高水平打造滨海—中关村非首都功能疏解“示范区”、南港石化龙头项目“聚集区”、“于响”总部经济“核心区”三大集中承载地。
• 滨海—中关村成为协同高地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天津两市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部署的落子,经过5年多的发展,科技园现有企业超5000家,为1000余家北京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和应用场景支持。科技园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9家,天津市雏鹰企业145家,“北京研发,天津转化”载体特色突出。
区域协同合作深入。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快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发展合作协议》和新成立的中关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全方位拓展了科技园与中发展集团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了北京中关村产业资源导入。
科技服务体系完备。科技园已拥有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滨海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经开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等知识产权机构,同时与北京中技所等机构共同打造协同创新服务中心,使中关村服务品牌赋能企业发展。
平台承载能力突出。科技园已建成4个总部基地,约54万平方米,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可满足创新主体的研发、小试、中试全链条孵化转化,将极大提升科技园对北京科技资源的承接能力,助力滨海—中关村加快建设滨城科创区核心区。
• 南港工业区打造央地合作典范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在天津南港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南港累计签约项目140个,投资总额超1800亿元,聚集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渤化、壳牌、沙比克等国内外一流企业。
大项目聚集效应显著。作为京津冀重要的石化产业承载地,南港重点承接石化央企和国家能源战略在京津冀的布局,中石化天津南港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中国石化LNG、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等重大项目相继落地。
科创主体品质提升。南港打造石化产业创新驱动新引擎,加快推进南港科创中心和中试基地建设,为科研成果转化及配套项目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绿色发展持续推动。南港在提升“双电源”“双水源”“双气源”保障能力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南港综合能源利用系统,重点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能源项目落地,加大海洋保护力度,成功入选“绿色化工园区名录(2023年)”。
• “于响”地区加速央企布局落地
“于响”地区依托CBD楼宇及城市载体优势资源,大力布局高端服务业,累计注册企业16575家,注册资本金合计约10548亿元。
主导定位不断夯实。“于响”地区不断锚定“滨城”城市客厅、现代金融中心和新经济总部基地三大定位,依托自贸试验区和金融创新示范区优势,大力吸引央企投资,华电集团、国家管网、中化学等央企下属公司纷纷落地。
文旅特色推陈出新。“于响”文化旅游区强势崛起,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塘沽南站、潮音寺等文物古迹,“向海乐活节”“于响好市”“国潮嘉年华——于响音乐节”等创意活动,均吸引京冀地区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区域配套日益完善。“于响”地区致力于打造成宜居宜产的滨城核心区,已投用商务楼宇28栋,面积325万平方米;已建成天津茱莉亚学院、天津师大附属学校、泰达第四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由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津泰达学校、耀华中学滨城学校、泰达岳阳道小学构成的名校矩阵正在加速建设,形成了以京津城际高铁滨海站为枢纽的立体交通体系。
十年来,天津经开区持续发挥在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中的引领作用,促进京津冀三地政务服务互通互办、政策互学互鉴,实现京津冀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 推动14个国家级经开区成立合作联盟
天津经开区不断推动京津冀三地政务系统、三地自贸区建立更紧密的交流合作机制。联合京津冀14个国家级经开区成立“京津冀三地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上签署《京津冀自贸试验区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开展深度合作。
• 162个高频事项三地“跨省通办”
天津经开区积极探索在政务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展通办事项的范围。积极推动政务系统通办改革举措,累计发布30项改革成果,推动五批共203个事项在京津冀三地自贸区“同事同标”,162个高频事项在京津冀三地“跨省通办”。在此基础上,与北京经开区共同制定16个“同事同标”事项、40个“跨省通办”事项,作为两地经开区特有事项进行推广实施。
• 9个创新成果在京津冀复制推广
天津经开区推动三地自贸区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共建共享的协同发展格局。民办非企业“多项合一”创新、“一制三化”审批改革、无人审批超市等9个创新成果纳入京津冀复制推广试点经验清单。
十年来,天津经开区在京津冀格局中通盘谋划,积极融入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推动京津冀人才、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 四通八达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天津经开区交通设施加速接入京津“一小时”交通圈。乘坐京津城际高铁到达天津市区、北京南站仅需22分钟、56分钟,为京津冀区域的物流、人流、商流聚集提供了便利条件;津石高速天津东段主线贯通、津潍高速铁路、京滨铁路及轨道交通线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天津经开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紧密链接 三地人才加速汇集
天津经开区面向京冀释放人才培育、人才发展、人才服务优势。已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人才载体,成立无人机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互联网新经济等5个主要人才联盟,围绕“人才”需求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加速京津冀地区人才聚拢。
• 深化协作 公共服务三地共建
天津经开区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优化区域互助机制,着力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从检验检疫、医疗卫生、智慧城市、劳动关系等细分领域不断探索三地协同的广度和深度。
天津经开区将谋划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十年开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的“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深入落实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部署,努力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在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中勇担使命、开拓进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中发挥优势、贡献力量!以扎实稳健的实际行动,谱写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泰美”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