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以来,天津经开区始终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寻找三地之间改革创新、错位承接、协同合作的契合点,立足于园区实际,聚焦协作突破口,重点服务于首都资源外溢和央企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2月26日,天津经开区发布《经开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24年攻坚行动》,全面统筹协同各领域工作重点,紧紧围绕合作机制、协同创新、产业协作、重点载体、区域环境等五大领域精准发力,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新开端。
天津经开区不断强化与京冀两地协同部门的沟通,持续深化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合作模式,推出新一批“同事同标”“跨省通办”事项,争取更多自贸区创新实践案例纳入京津冀复制推广试点经验清单,形成“一盘棋”发展态势。三地联动方面,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办公室,京冀两地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沟通,争取更广泛领域的深入对接;聚焦第二轮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跑部进京”,加强与央企、科研院所的精准对接。协同机制方面,强化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中关村发展集团高频共振的协同交流机制,搭建好利益共享机制,引入中关村发展集团优势科创服务品牌,加强天津中关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化领域的作用,促使北京资源积极导入。改革创新方面,用好京津冀三地政务互通互办、自贸区协同发展相关联盟机制和合作协议,做好京津冀三地审批流程一体化建设、探索共享典型制度创新经验。
天津经开区持续推动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承接能力,建设“科技产业化”新高地。科创平台建设方面,借助滨城科创区建设契机,着力深化高能级平台建设,重点围绕天河数字产业园、北塘湾数字产业园等重要载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招商,同时加快南港科创中心建设。科技转化方面,打造“永不落幕”的京津冀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品牌,促进区内企业与京冀高校院所、创新主体协同联动,实现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提供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科技交流渠道方面,与北京市怀柔科学城、北京中关村朝阳园深入对接,建立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并动态更新、定期发布;健全常态化对接机制,完善信息共享渠道,通过搭建信息发布平台和对接渠道,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天津经开区不断聚焦京津冀三地产业集群建设,围绕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京津冀产业协作重点领域,深度融入“五群六链五廊”的京津冀产业协作发展体系,打造“成龙配套”的区域产业链。产业集群方面,发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京津冀数字医疗产业联盟、天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人才)联盟等在产业协作方面的促进作用,完善企业间统筹协同,切实推进京津冀产业高效链接;重点建设京津冀生命健康先进制造集群,吸引上下游生物制造原料、配套、分离、纯化设备等产业链项目,聚集更多药物智能研发、智能器械、医药智能制造领域企业。产业链方面,做好产业图谱分析,针对产业链“卡点”“堵点”等关键节点和领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京津冀产业对接活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产业特色载体方面,持续加强特色产业主题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完善检验检测平台、创新研发平台配套设施;用好园区共同缔造理事会机制,汇聚园区政企力量,从政策、服务等方面促进产业资源聚集。
天津经开区不断提升京津冀协同重点载体承载力,建设三个“特色鲜明”的协同项目聚集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围绕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定位,增强园区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加快滨城科创区核心区建设,全年新引入各类创新主体800家以上。科技孵化方面,积极与北京优质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更多北京创新创业团队来园区转化,降低各类科创型企业创新成本与风险,提供创业咨询和管理咨询,完善深度孵化和转化模式;园区服务方面,针对园区企业需求,通过共同缔造理事会,拓宽更多的优质服务,提升园区中介机构和服务平台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发挥与北京中关村的合作共建纽带作用,力争导入中关村科服、中关村IP、中技所的优质服务资源,打造专业服务支撑体系;配套方面,加快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M0建设,确保项目一期三季度竣工投用;推动园区市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持续完善园区教育、医疗配套。
南港工业区。瞄准未来万亿产值目标,高位推动炼化一体化项目布局落户,提升园区对央企、京冀区域化工新材料项目吸引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精细化延伸。产业方面,全面争取石化央企战略布局落子,推动重大投资项目布局落位,在建链补链延链深化上下功夫,用好民营化工大会等载体平台,进一步拓展项目渠道,向产业链上游原料领域发力,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向终端延伸;大项目方面,持续推动中国石化天津南港高端新材料集群等重大项目建设、投产并上量达产,更早更好地发挥龙头项目带动作用,使园区早日进入万亿俱乐部;配套方面,结合园区发展新战略和产业提升新布局,全面提升园区配套能力,推进8个中试研发项目加快建设,推进先达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全面投产及地表水替代,推进电力排管二期项目投产,提升绿电绿能配比,做好石化项目用海、用能、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
“于响”地区。加速现代服务业聚集,持续提升区域文旅商业活力,不断完善区域配套设施。产业方面,围绕“滨城”城市客厅、现代金融运营中心、新经济总部基地三大定位,突出自贸区制度优势,充分发挥泰达汽车论坛、滨海基金小镇、抖音直播生态产业园等平台载体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作用,用足“于响”地区“黄金十条”政策,带动资源聚集,吸引不少于5个央企二级、三级项目落地;文旅商业方面,重点利用区域丰富的文旅资源,联动MSD商圈、第三大街等成熟区域,进一步优化商业业态布局,丰富消费内容,持续拓展商业新业态新模式;配套方面,压茬推进耀华中学滨城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津泰达学校、泰达岳阳道小学名校矩阵项目建设,确保各学校于9月份如期开学,完善于响地区周边路网建设。
天津经开区继续增强对京冀企业的“磁吸力”,促进京津冀三地共建共享,加快城市更新,提升区域环境,建设“宜业宜居”新泰达。宜业方面,扶持孵化器培育,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渠道,聚焦人才保障,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全维度营造企业服务到位、创业功能齐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业环境。宜居方面,持续推动塘沽南站、泰达时尚广场等城市更新项目实施,逐步实现“一河两岸、一带六区”的空间结构,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持续建设核心区路网结构,配合好津潍高速铁路、京滨铁路等京津冀互联互通主要交通工程建设;完善区域教育、医疗资源,加速推动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夯实区域发展基础。环境方面,提升绿色能源供给率,做好减污降碳协同,坚定区域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提升园林绿化景观品质,多处绿化“小品节点”增绿添彩,区域整体景观形象“换新提质”。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十周年,也是徐徐展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十年宏伟蓝图的新开端。经开区将持续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市委市政府的“十项行动”部署,区委区政府的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方案,坚持提升站位,以“大担当”服务“大战略”,紧紧抓住国家战略历史机遇,增强内生动力,转化发展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过程中,深度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一个十周年完美开篇,为京津冀共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贡献泰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