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中存在诸多神奇的时空对称性。天地间无数的新奇现象,有的源于结构的拓扑性,有的源于材料的非线性,还有的正是源于能同时满足时空对称的“宇称时间(PT)对称性”。然而,自然界中要找到一种能赋有多种特性的天然材料或是实体存在的物质体系却非常困难。如何实验上构建出兼有多种特性的人工复杂体系,打开探索大自然奥妙的窗口,成了当今物理乃至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的前沿课题。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泰达应用物理研究院陈志刚、许京军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与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希腊克里特大学、德国罗斯托克大学的课题组合作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个非线性非厄米拓扑光子学平台,从而实现了利用非线性在光学体系对宇称时间对称性和非厄米拓扑态的调控。研究团队还发现了非厄米体系中拓扑态在接近决定PT对称破损的奇异点时,敏感性和鲁棒性的拮抗效应,以及通过局域非线性对系统整体PT对称性的操控原理。这一创新成果改变了人们对开放拓扑体系中非线性效应的认识,为非线性拓扑光子学及其相关前沿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该研究成果近日以“Nonlinear tuning of PT-symmetry and non-Hermitian topological states”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上。
近年来,拓扑光子学和非厄米光学成为光子学中两个最活跃的新兴研究领域。拓扑的概念最初来自数学,用来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形变下保持不变的性质,比如:一个甜甜圈如不撕裂,无论怎样拉伸、揉搓、收缩也不能等同于一个实心球。拓扑学中最知名的拓扑不变量是以南开大学陈省身先生命名的“陈数”。拓扑光子学的发展起源于凝聚态物理中拓扑物态的研究,起初拓扑概念引入到物理科学是用来解释著名的量子霍尔效应,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因此颁发给了拓扑物态研究的先驱科学家。随后,拓扑的概念被扩展到光学中可以实现单向传输光波导和拓扑激光器,拓扑光子学逐渐成为光学和相关科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前沿交叉领域。
非厄米的概念来自量子力学,简单地说, 增益和损耗也到处存在,量子力学把这类体系归类为非厄米体系.当非厄米体系中PT对称的概念引入到光学领域后,精心设计的光学增益和损耗可方便的调控系统的PT对称,不仅能带来新的发现,也为传感探测、无线传能、单模激光等一系列应用技术带来了新的前景。
另一方面,无论是在经典世界还是量子世界里,非线性效应比比皆是,塑造了自然界的多元化也促进了应用科学的发展。比如:非线性响应是数字电子技术强大功能的关键,是人工神经网络能够执行复杂操作的根源,也是发展许多全新光子学技术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同时具有拓扑特性与非厄米特性的复杂系统,目前对非线性效应的研究几乎空白。主要的困难在于还没有能找到或是搭建一个可调控的非线性非厄米拓扑光子学实验平台。
正是针对这一空白,课题组利用自主研发的连续激光直写技术,首次在非线性晶体中制备了非厄米拓扑光子晶格,实现了非线性对宇称时间对称性与非厄米拓扑态的调控。结果显示,局部非线性效应可以影响和改变系统的整体PT对称性,可以引起拓扑态的产生和消失以及对非厄米奇异点的动态调控。
最近几年,课题组依托设在南开大学泰达学院的弱光非线性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台, 在首席科学家陈志刚教授牵头的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开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宋道红牵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在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泰达学院各级领导的支持下, 和国际上多个课题组,包括克罗地亚,希腊,德国,意大利,以色列,韩国,新加坡等, 建立了广泛的合作, 在拓扑光子学方向已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相关工作相继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包括Science和Nature系列期刊和最具声望的物理学期刊上。而这次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工作改变了人们对非线性复杂系统中多重特性相互作用的认知,为拓扑光子学和非厄米光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也为开发新一代光子学器件比如拓扑激光带来了前景, 因此,该工作被《科学》杂志作为当期的专题评论, 受到同行科学家和诸多媒体的广泛关注。
领衔完成该研究工作的陈志刚教授于2014年1月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引进至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工作。泰达学院是南开大学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建设、直属于南开大学的综合性实体学院。自建院以来,在南开大学和经开区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形成了集高水平科研、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办学格局,成为南开大学“一校三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形成了软件、人工智能、微生物、光电子、环境科学等面向新区的多学科平台集群。近年来学院科研成果丰硕,仅去年一年学院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27项,总经费约1.83亿元,发表各类论文186篇,申请各类专利42项,授权许可专利1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