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无障碍浏览
退出长者模式
天津经开区新闻发布会专题

媒体关注

首页 > 媒体关注

【中国发展网】天津经开区“40年辉煌”再出发

发布日期:2024-12-09 23:26 来源:中国发展网
无障碍语音播放

中国发展网2024年12月9日报道:

中国发展网讯 李揽月 赵堃 记者 朱波 报道 12月5日下午,天津经开区管委会举行“天津经开区建区40周年”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40年来经开区建设发展的成果成效,站在新的起点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的新思路、新举措。天津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洪世聪,天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任东生、马建军、金香花、徐斐、杨林出席新闻发布会。

洪世聪指出,1984年12月6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天津经开区”)获批成立。作为首批国家级经开区,天津经开区是天津改革开放的火车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队。从茫茫盐碱荒滩到国际化的产业新城,40年栉风沐雨,一代代泰达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一路前行一路思考一路开拓,开创了诸多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先河,贡献了众多制度创新的范例,创造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硕果。一部泰达奋斗史,便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最生动的实践和最真实的缩影。

因开放而生、因改革而兴。这里,诞生了全国首个完全靠贷款进行开发建设的模式;这里,最早践行“立法先行”管理模式,推动中国70年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制度改革,率先提供了中国社保制度的实操样本;这里,打造“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提出了“与巨人同行”的策略,以摩托罗拉、三星、丰田等外商投资的经典案例,加速缩短了中国工业与世界工业的差距;也是这里,以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实实在在的成果,向世界展示“美美与共”的中国方案。

从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泰达的历次自我革新,深刻诠释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使命担当,为中国构建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贡献了多条有效路径。

历经40年砥砺前行,天津经开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以2023年数据为例,地区生产总值实现近25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规模近5000亿元,为天津市贡献了超1/7的GDP、1/5的外资、1/4的工业总产值和近1/3的进出口额,成为天津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取得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显著成果

天津经开区本身就是开放的产物,“国际化”是天津经开区的鲜明特色。截至2023年底,天津经开区拥有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1720家,外资项目6478个,实际使用外资700亿美元。其中《财富》500强跨国公司124家,共投资573个项目,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总部型机构11家,是中国经济规模最大、外向型程度最高、综合投资环境最优的国家级经开区之一。

——坚持开放创新带动中国工业现代化。从定位“三为主一致力”方针(即以吸引外资为主、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提出“与巨人同行”策略,天津经开区深知自身职责使命,是要探索经济发展的新体制,做中国与国际接轨的“试验田”。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以摩托罗拉“一只机”、康师傅“一碗面”为起点,天津经开区陆续引进三星、诺和诺德、丰田、PPG、雀巢等巨型跨国企业,覆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化工、食品等八大领域,带动了比投资数额更为重要的技术、管理、人才等全方位“引擎效应”,为构建中国现代工业体系贡献了巨大力量。

——吸引外资巨头并肩同行重仓深耕。直至今日,外资企业仍为天津经开区贡献着近一半的GDP、45%的税收和超七成的工业产值,是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英力士、玛氏、明治等新增外资项目相继落地。区内外资企业加码投资,重仓研发、聚力技改、升级产品。一汽丰田连续三年增资共计11.7亿美元,投资规模累计达到56亿美元;诺和诺德30年间先后8次增资,新增投资40亿元扩建的新灌装厂今年3月开工建设;SEW投资20亿元建设智能制造基地;大众变速器投资16亿元扩建动力电机生产线。PPG、舍弗勒、奥的斯等企业相继设立全球级研发中心,外资研发机构达17家,彰显勃勃生机。

——投身双循环格局发挥重要节点作用。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多条线、多方位开放试点优势,在产业载体创新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新型开放等方面持续释放制度红利。累计探索形成并复制推广110项自贸改革创新经验,以强大的创新金融能力,搭建北方乃至全国企业出海的全链条公共服务和一站式解决方案,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发挥了开放通道作用。近8年来,泰达企业共完成对外直接投资184笔,投资规模约44.5亿美元,目的国分布全球五大洲。

形成了高质量发展的泰达实践

经过40年发展积淀,天津经开区汇集了大量优质经济主体,企业数量达到5.34万家。其中四上企业超过2500家,百亿级企业20家,亿级企业875家。拥有一汽—大众、长城、中石化、新和成、滴滴、58同城等一大批龙头领军企业以及大火箭、凯莱英、康希诺、亚琛、一飞智控、深之蓝等新质生产力代表企业,行业影响力深远。

——现代化产业体系日臻完善、集群发展。40年间,从无到有,工业体系日益完备,目前天津经开区拥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71个、666个工业小类中的434个,成为全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国家级经开区之一;不断迭代,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孕育出一系列在国内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形成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和现代服务业的“4+1”产业体系,其中2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和2个500亿级的产业集群。主导产业规模占GDP比重7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超过2000亿元,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接近40%,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效不断提升;交叉赋能,两业发展深度融合,以平台经济、特色金融、航运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营收达到千亿级别,入选国家首批产融合作试点,特别是我们的金融领域,是天津市唯一且国内少数的金融全牌照区域,拥有持牌金融机构158家,基金资管企业1500家,资管总规模超3.5万亿,是全国商业保理机构聚集地、模式输出地、创新策源地,保理资产规模占全国20%以上,以高质量金融供给持续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双向奔赴、相得益彰。坚持“科技兴区”战略,出台一系列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创新驱动能力稳步提升。区域R&D经费投入强度为4.24%,省部级“三心一室”研发机构18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9家,市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42家,均位列天津市首位;国家级超算天津中心、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百舸争流”,依托强大制造业优势,以产业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带动能力;科技创新主体“千帆竞发”,区域国家高新企业达到1142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5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3家,雏鹰企业676家,瞪羚企业74家;创新成果“如潮涌至”,航天泰心“国产人工心脏”、飞旋科技“磁悬浮透平真空泵”、云圣智能“全自主工业无人机系统”等众多科技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技型人才队伍逐渐壮大,聚集高层次领军人才579人、各类高级人才2万多人。

——区域协调发展积极融入、勇担使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以来,天津经开区聚集京冀协同项目超2400个、投资总额7287亿元,这里头包括227个央企项目、投资5981亿元。也就是在上个月,投资288亿元的大乙烯项目正式投产,将推动下游产业达到千亿元规模,成为精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工程和企地合作的重要战略成果。作为创新协同重要载体,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承受能力不断提升,五年来注册企业超50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年增速超100%,国家管网创新研究院、北理工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创新中心落地运营;在南港工业园,产业协作持续加强,中海油、中化学、华电集团等世界500强央企纷纷布局,北京燃气集团、中圣、金隅等北京项目落地发展,服务保障支撑有力,中石化北化院、中石化石科院、中化学科研院等8个重大中试基地落地实施,南港绿色石化科创中心建设高水平推进,形成1500万吨LNG年周转能力、1100万立方米原油储备能力,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绿色能源基地,确保了京津冀清洁能源供应。

打造了高品质生活的城市样板

泰达,从苍茫的盐碱荒滩处“起笔”,经过40载几代人的精心描绘,已铺展出一幅绿色、宜居、烟火气十足的美好城市画卷,成为美丽“滨城”的核心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因产聚人、因人成城、因城促产,从工业园区跃升成为产城深度融合的产业新城,实现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23年天津经开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其中税收占比达95.3%,充分彰显了经济的活跃度和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去年,泰达被评为“全球首批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区50强”。

——共建绿色之城。作为我国最早思考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经开区,泰达始终统筹推进工业与城市协调发展,从产业低碳化、能源低碳化、管理低碳化、基础设施低碳化等全方位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全过程、全链条、全领域,筑牢绿色之“基”。以政策引导,在国内率先出台绿色发展鼓励政策,累计补贴1600余项,金额达数亿元;以龙头带动,区域内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9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12家;以项目推进,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相继投用,加速形成生态工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环境筑城,形成APEC低碳示范城镇和海绵城市,构建“三带六廊公园城”的景观格局,绿化覆盖率达到35.29%。泰达,已成为中国首个加入“产业集群向净零转型”倡议的国家级经开区和我国获得国家绿色品牌最多的工业园区。

——打造宜居之城。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居有所安。在教育领域,天津茱莉亚音乐学院将“原汁原味”的世界级音乐教育带到中国,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动力源,泰达一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泰达学校、耀华中学滨城学校、泰达岳阳道小学等10所中小学以及31所幼儿园,形成“名校矩阵”,构建起优质健全的基础教育体系。在医疗领域,拥有三级医院3家、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6家。建成国内首家通过心血管领域疾病国际认证、唯一获得三块JCI金章的泰达国际心血管疾病医院。在人居领域,形成20个高品质社区,153个各具特色的居民小区,为超30余万人口提供舒适幸福的家园。

——绘就品质之城。精心描绘生活新图景、开发文化新胜景、培育文旅商融合新场景,形成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包容的城市底蕴。形成MSD商圈、永旺商圈等“四大商圈”,聚集于家堡洲际酒店、万丽酒店等60余家酒店,满足不同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世界第七高楼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文化地标天津茱莉亚学院、具有浪漫气质的“于响”文化旅游区等网红打卡地,为居民及游客打造了令人心驰神往的“诗与远方”。

铸就了薪火相传的泰达文化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40年,泰达生而向新,走出了一条艰苦奋进而又硕果累累的发展道路。在前进的征途中,“开放、开拓,励精图大业;求新、求实,众志建新城”的“泰达文化”,激发一代又一代泰达人凝心聚力、内生动力、拼搏砥砺。

立足泰达热土,“开放”是基因和本质;“开拓”是气魄和胆识;“励精图大业”,志在引领转型升级、创造世界先进生产力,以泰达之为投身高质量发展进程、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宏图伟业。

瞩目泰达沃土,“求新”是永恒动力;“求实”是优良作风;“众志建新城”,诠释出众志成城、舍我其谁,建成高端产业领航区、新质生产力示范区、文明和谐首善区、生态宜居新城区的担当与信心。

在泰达文化的感召下,一代代泰达人在探索中,用一幅幅改革、开放、创新的“工笔画”绘就了泰达建设发展的“大写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天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站在全新起点,“泰达文化”将继续激发新一代泰达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成为奋发开拓、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船行中流更奋楫,卌载向新再出发。天津经开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开区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建成现代化泰达为总目标,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树牢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坚定不移以实业为根、开放为先、创新为要、环境为本,实现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新时代美丽“滨城”核心区、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三大定位,以“奋斗每一天”的姿态,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发挥好主支撑主引领作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泰达篇章。(赵堃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