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2018年10月09日报道:
央广网天津10月9日消息(记者王志勇 陈庆滨)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矗立于渤海之滨的天津滨海新区因改革开放而兴,四十年来,滨海新区坚持为全国改革试政策、勇当先行先试排头兵,在盐碱荒滩上探索出一条滨海崛起之路。
天津滨海—中关村现状(央广网发 天津滨海新区供图)
聚焦实体经济 瞄准高新产业前沿持续发力
坐落于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区的诺思微系统公司是我国国内首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射频滤波芯片研发和生产企业。最近该公司研发的最新一款FBAR射频滤波芯片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打破了国际市场垄断。这款芯片仅有1平方毫米大小,目前正在进行试生产及调试,未来可广泛应用于手机、通信产品等高端设备上。据诺思微系统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冠杰介绍,这种滤波器芯片可以实现信号质量特别好、无延迟,对于温度的敏感性低,散热性能好,并且噪声极低。公司希望在未来两到三年的时间内,能够达到年产量接近100亿颗、产值在10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交付能力和营收能力。
诺思高新技术(央广网发 企业供图)
诺思是天津滨海新区始终聚集实体经济、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前沿实现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40年前,天津滨海新区还是一片盐碱荒滩,创建伊始,滨海新区便提出要敢于刀刃向内,全面推进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用改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从天津开发区最早提出的要“创造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到2014年5月在全国率先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再到企业“最多跑一次”,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一批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抢滩落户。从当年摩托罗拉、康师傅到如今,大飞机、大火箭、大造船、大机车等一批高端装备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国家战略要地和世界各地。2017年,滨海新区科技企业达到30096家、小巨人企业1527家、高新技术企业1944家,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达34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着力发展我们的实体经济,逐渐形成了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优势产业,占工业的比重一直在80%以上,其中有一些新兴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也比较快,它的比重截止到去年年底,提高到27.1%,表明我们的结构在持续优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天津滨海新区发改委副主任唐中赋说。
天津滨海新区现状(央广网发 天津滨海新区供图)
勇当改革排头兵 积极融入国家战略
滨海新区设立之初便把服务国家发展为己任,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等重点战略。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三年多来,滨海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累计引进项目2900余个,协议投资额逾3500亿元。2016年11月,滨海新区主动打破地域限制,与北京合作设立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携手打造创新共同体,实现先行先试。据滨海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续光介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不只是扮演“承接方”角色,而是以改革为主线,强化京津两市产业链、技术链创新协同,做好中关村科技服务链的延伸拓展,打破束缚,释放活力,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滨海中关村深植中关村创新创业基因,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打造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借力中关村成熟的服务和政策,实现政策和扶持体系的跨区域延伸”。
2015年4月21日,天津自贸试验区成立,滨海新区在扩大开放的区域形态上实现质的飞跃。天津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年来,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经验,改革开放红利充分释放,成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平台。截至目前,90项改革任务、175项制度创新举措基本完成,累计新增市场主体4.5万户,是自贸试验区设立前的2倍,注册资本超过1.6万亿元,平均每半小时就有一家企业在天津自贸区注册,每一秒钟就有1.7万元资本向这里聚集。
天津滨海新区现状(央广网发 天津滨海新区供图)
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滨海新区考察时强调:“要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2018年,滨海新区再次在深化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上出实招,将区位相邻、功能定位相近的原中心商务区并入天津开发区、原临港经济区并入天津港保税区,将天津开发区的社会管理职能剥离出来交由泰达街道管理,打出改革“组合拳”,激发功能区内生发展活力。针对干部“能上不能下”、发展活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天津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实行处级干部全员就地起立、对号竞聘选岗入坐、富余人员重新选岗,为经济主战场选拔年富力强、作风过硬、能打善战的“主官”和“指战员”,推动改革再出发,永葆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滨海新区在开发模式和创业方式上大胆创新、先行先试,闯出投入少、产出高、滚动开发、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滨海经验”。进入新时代,天津滨海新区副区长夏青林说,滨海新区将聚焦集聚经济、开放经济、智能经济“三大经济”,全力打造“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形成四到五个在全国领先的重点产业、两到三个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十个以上的千亿级产业集群,率先闯出新常态下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新路径,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