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中华民族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100年的栉风沐雨,100年的风雨兼程,在这一百年间,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过了最危难的时刻,前朝与晦暗、战争与革命、继承与恢复、发展与创新,都使得中华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在一代代泰达人的不断努力建设中迎来了新篇章!
建党百年,泰达档案(图书)馆和经开区党委办公室联合制作推出专栏“泰达记忆”,带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年泰达度过的风雨历程。
1984年12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14个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之后,开发区管委会坚持“投资者是帝王,项目是生命线”“为投资者提供方便,让投资者赢得利润”的理念和“服务型政府”的定位,建区仅仅一年就签订了21个内外资项目,总投资额达到4700万美元,在全国引起轰动,同地处珠三角、曾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振聋发聩口号的蛇口工业区并驾齐驱。
1986年,美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经济学博士黎成信,给美国政府呈送了一份报告,他们对中国沿海18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投资环境进行了调查,感觉中国最好的两个投资区域一个是蛇口工业区,一个是天津开发区,认为天津开发区的领导班子很开明。当时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也同样看到了这份报告,并引起了高度重视。
1986年8月19日晚,邓小平同志从北戴河来到天津,一下火车就对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同志说:“我要看看你们的开发区,天津开发区很好嘛!已经创出了牌子,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外国人到这里投资就比较放心了。”
参加服务的招待员
小平同志要来了!消息不胫而走。激动之余,大家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各项筹备。当时开发区的配套设施还很差,更别说有像样的用来接待国家领导人的地方了。最终,接待地点选在丹麦与中国合资的丹华自行车厂,将“丹华”食堂布置成简易的会议室,作为汇报工作的地点。会议室的布置着实让招待所和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费了一番脑筋。由于时间紧,沙发、茶几、屏风等家具根本没时间添置,工作人员便自告奋勇搬来自己家的家什。光是沙发,就先后换了3套,最终选了一套最干净的。招待员的服装也是向渤海宾馆借来的,一色儿的白上衣,红裙子。两张小桌铺上块白布,就成了写字台,连为小平同志题词准备的笔墨纸张,都是管委会工作人员从家中带来的。
1986年8月21日,一辆轿车沿着蓬草稀疏的盐碱地缓慢行驶。82岁高龄的邓小平,冒着酷暑来到成立不到两年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丹华公司的车间和试生产出的自行车,会见了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经理。
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对于和小平同志的汇报内容,管委会领导班子专门开会进行了研究,基本原则是“千万不要给小平同志哭穷,只说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矛盾之处”。最终总结出十个问题。比如外汇调剂制度、开发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出口后所得外汇却须上缴、只能去北京的中国银行排队提取等,每一条都是一年多来摸着石头过河心中产生的疑惑。小平同志仔细地听,不时点头微笑。
邓小平同志在丹华食堂听取开发区管委会的汇报
看到小平同志那么和蔼,有些大胆的年轻人就憋不住了,焦急地问小平同志:“听说咱们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要收了?”小平同志正抽着烟,听了这话,一侧耳,坚定地说:“对外开放还是要放,不放就不活,不存在收的问题。你们在港口和城市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向国外借100亿美元不要害怕,只要有效益,有什么危险?200亿美元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听完汇报,为了鼓励年轻人大胆闯出新路,小平同志当场挥毫写下“开发区大有希望”。放下笔,微笑着说:“就这个容易(指题词),其它都不容易。”大家深知这句话的意义,改革没有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邓小平同志在“丹华”厂房前与大家合影
第二天,小平同志题写的“开发区大有希望”经报纸刊发,成为所有开发区最宝贵的思想财富和精神力量。
1986年8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
1986年8月22日《天津日报》头版报道
30多年来,在小平同志视察、题词精神的鼓舞下,天津开发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经济、社会、科技、环保等诸多方面创造了众多全国之最。全国开发区从沿海到内地,从“大有希望”到大展宏图,成为继经济特区之后的又一个梦幻般的奇迹,以“难以置信的中国速度”,创造了沧海桑田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