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中华民族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100年的栉风沐雨,100年的风雨兼程,在这一百年间,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过了最危难的时刻,前朝与晦暗、战争与革命、继承与恢复、发展与创新,都使得中华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在一代代泰达人的不断努力建设中迎来了新篇章!
建党百年,泰达档案(图书)馆和经开区党委办公室联合制作推出专栏“泰达记忆”,带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年泰达度过的风雨历程。
到了1985年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经开区,不少员工家在市区,上下班都要坐班车,往返路途占去不少时间。开发区领导者认为,一个经开区要形成整体实力、整体效益,引进与服务应该并举,不注重生活区的开发建设就是顾此失彼,应该尽快将生活方面的基础设施搞上去,吸引企业员工搬到经开区来,既方便了企业,也繁荣了经开区,无疑也会增强对外商的吸引力。
生活区一期1.2平方公里的建设工程,由房产物业公司负责开发,该公司隶属于实业公司。按照要求,1986年3月8日通过设计竞赛选定方案,4月1日开工建设,12月31日竣工,整个项目从前期规划到竣工只有不到一年时间。参加设计竞赛的有三家设计院,分别是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化工设计院和机械工业部第五设计院。最终,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的方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
1986年4月1日,生活区项目开工了,为了能按时完工,施工队伍加班加点,赶进度,拼效率,保质量,项目迅速推进。12月31日,投资1600余万元的生活区一期工程如期完工了,并获得了“安全无事故奖”。
1986年4月,天津经开区生活区建设开工奠基
1986年4月,天津经开区生活区建设工地
这片最早的生活区位于第一大街从洞庭路到俱乐部的一段,“24班”、经开区海关、退台楼、六角楼、邮电局、建设银行和工会俱乐部等都集中在这里,附近有蓝鲸商店、紫云餐厅、大阪酒店、福利快餐、共发酒楼、共发商店等几家餐饮零售店铺。那时,这一带便是经开区生活区的核心地带。
天津开发区早期生活区区貌
“24班”大楼坐落于第一大街南侧,初期规划是一所学校,一切都是按照学校的要求设计的,建有食堂、操场、报告厅和24间教室,所以大家都习惯地称之为“24班”。鉴于当时经开区的生活环境和居住人口的实际状况,这座大楼并没有作为学校使用,而是先后成为天津开发区总公司、管委会、泰达电视台的办公地。
“24班” 大楼
“外贸小楼”位于24班大楼的东侧,与之相隔一条30多米宽的驳盐沟,小楼的设计在当时看来很是别致。其左侧为一圆形的玻璃大厅,大厅内有一个室内养鱼池,各色锦鲤在池水中畅游。小楼的中央,有一个很大的室内植物园,种植着各种珍稀的花草。与植物园的巨大玻璃隔断相望的,是一间接待室。坐在接待室中,便可看到植物园中极为罕见的正在开花的龟背竹。一楼展厅展出了区内企业生产的威娜宝、奇士美口红、打火机等产品。当时,经开区还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接待地点,国家领导和外国首脑来区参观考察,就多次借用外贸小楼的接待室。这个建筑后来成为经开区经发局和防疫站的办公地点。
1986年,李瑞环、谭绍文等天津市主要领导与天津经开区部分领导在开发区外贸小楼前合影
“退台楼”位于第一大街北侧,因其独特新颖的造型而得名,远远看去,那几层楼房就像一节节台阶。三座退台楼的用处也各不相同。1号楼为紫云宾馆,与紫云餐厅、福利快餐、大阪酒店共同由总公司实业公司经营,另外两座由各单位租用办公。
三座退台楼
“粤洋酒家” “大阪酒店”,位于天津经开区第一大街与洞庭路交口
天津经开区第一个餐厅——紫云餐厅
“蓝鲸商店”坐落于第一大街北侧,24班大楼对面。当时,生活区与工业起步区有三公里距离,两者之间是大片的空地,只有洞庭路一条路连接。工业区内开业的“三资”企业,除原材料供应有自身渠道外,其他物资都要从塘沽区和市内采购,派车用人很不方便。针对这一情况,天津市机床公司、开发区生活服务公司和天津机床联接件厂共同出资20多万元,在经开区注册了专营商业企业——蓝鲸商店,这是经开区第一家零售商店。
蓝鲸商店
“六角楼”为经开区管委会内部招待所,修建时因其设计新颖,意识超前备受大家赞赏,但也因此给施工单位出了个难题——放大样时无法定位,后来找设计院一同研究,攻克了难关。
六角楼
“共发酒楼”以及位于一层的“共发商店”坐落于第一大街北侧,具备餐饮及住宿等功能,现已拆除。早期入区的商贸企业及工业企业曾经在此设筹备处。
天津经开区最早的公建之一——共发酒楼
第一大街,是经开区腾飞的发祥地,也是经开区生活区的摇篮。经开区正是从这里起步,“滚动”开发,“规划一片,开发一片,收益一片”,以坚实的脚步,向现代化城区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