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中华民族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100年的栉风沐雨,100年的风雨兼程,在这一百年间,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过了最危难的时刻,前朝与晦暗、战争与革命、继承与恢复、发展与创新,都使得中华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在一代代泰达人的不断努力建设中迎来了新篇章!
建党百年,泰达档案(图书)馆和经开区党委办公室联合制作推出专栏“泰达记忆”,带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年泰达度过的风雨历程。
天津经开区是全国唯一一个自食其力、没有依靠国家拨款进行建设的开发区,凭借3.7亿银行贷款起家,实施 “规划一片、开发一片、收益一片”的“滚动”开发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加快区域建设,吸引国内有实力的集团公司来投资,经开区管委会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有步骤、有重点地与国内著名的大公司联系,欢迎他们发挥各自所长,到区内划片开发。
天津经开区引进的第一批工业项目
1986年11月22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荣毅仁到天津经开区考察,就该公司在天津经开区划片开发事宜与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签署协议。荣总高瞻远瞩,抢先购进了天津经开区起步区0.77平方公里的土地。1987年3月4日,中信公司与经开区管委会签署了在经开区划片开发协议。同年6月20日,中信天津工业发展公司在经开区注册成立,负责该园区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事宜,注册资本5550万元。这个“大手笔”可以看出荣总对经开区美好前景充满信心,这块0.77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经营管理范围,形成了“中信天津工业园”,首开划片综合开发的先河。
荣毅仁来天津经开区考察
经开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天津划片开发协议书签字仪式
为什么要划片开发?当时,经开区还处在初创阶段,整个经开区起步维艰,外商外资都处在观望阶段。经开区除了丹华自行车、嘉泰陶瓷、丽明化妆品有限公司等几个项目,起步区的土地厂房都在闲置。在天津经开区内建立中信工业园,是由中信公司投资开发,利用中信的海外影响,协助经开区引进项目,落户在中信工业园内。同时,经开区给中信的政策支持很大,中信公司除了收取土地转让费之外,其引进项目缴纳的税收,由经开区按一定比例返给中信公司。这种划片开发方式,是基于当时的困境,一方面能引进资金开发土地,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招商难题。尽管向中信公司返税的做法不尽规范,但有助于经开区的长远发展,同时对中信协助招商给予鼓励和支持,毕竟让利总比没有利好。再三权衡之后,开了划片开发土地的特例。经开区在前进的道路上,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谋求生存和发展。
1987年6月,中信工业园成立
公司成立后,国内和国外厂商积极与之合作,对在中信工业园合资或独资建厂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先后有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等国和香港等地区的客商前来与中信公司洽谈业务。1988年4月14日,中信工业园首家合资企业——天津天富软管有限公司奠基之后,又有几十家企业在中信工业园内落户,涉及电子产品及基础元件、机电产品、精细化工、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纺织服装、制鞋、轻工产品、食品及建筑材料等多个行业。中信的不少企业为了增加效益,总会提出增项甚至跨行业经营的需求,这在经开区不用担心,因为经开区工商局是企业最可信赖的部门,只要理由充分,企业的困难就是工商局服务的理由,一定会让企业满意而归。当年在中信工业园里想建个商店,找到经开区有关部门做规划,过程很简单,现场办公,迅速通过,效率之高令人难忘。
天津天富软管工业有限公司厂房
1992年中信公司引进“康师傅”,项目负责同志一周三次去北京国谊宾馆洽谈合作事宜。经过多次商谈,双方终于签订了合作协议,顶新企业落户在中信工业园。但当工商注册时,顶新集团忧心忡忡——落户中信,这无疑和经开区形成竞争关系,项目能否顺利推进?心里一直打着鼓。对于这一点,经开区领导很清楚,但他们没有任何阻拦,十分大度地解决了所有问题,打消了企业的顾虑,使“康师傅”顺利投资中信工业园。中信人亲身感受到,天津经开区言必信、行必果,他们真正践行了“投资者是帝王,项目是生命线,让投资者赢得利润”的先进理念。
天津顶新集团有限公司
1992年康师傅第一条方便面生产线
中信公司先行后,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工业部、天津电子仪表局等几十家单位都进入经开区划片招商投资建厂。中信工业园成为天津工业走向世界的桥梁、基地,成为联结内地省份经济合作的“纽带”。经开区的建设者走出了不同于前人的成功之路,为后来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开发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