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中华民族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100年的栉风沐雨,100年的风雨兼程,在这一百年间,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过了最危难的时刻,前朝与晦暗、战争与革命、继承与恢复、发展与创新,都使得中华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在一代代泰达人的不断努力建设中迎来了新篇章!
建党百年,泰达档案(图书)馆和经开区党委办公室联合制作推出专栏“泰达记忆”,带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年泰达度过的风雨历程。
渤海之滨,海河之畔,一大批开拓者承载着美丽的梦想,踏上了“泰达”这片大有希望的土地。1988年初,几位热血青年致信工委、管委会,提议建立自己的宣传阵地,创办一份反映开放前沿的报纸。这个提议得到了时任天津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叶迪生同志的支持。同年3月26日,天津开发区第一份报纸《开放报》应运而生,该报纸为半月报,4开4版,从报头到版面内容,均为黑色印刷。
▲ 《开放报》创刊号
开放报社最早设在塘沽区四号路新港桥东的小二楼内,隶属“开放与发展研究所”(政策研究室前身),实行总编辑负责制。成立之初,编辑部仅有3个年轻人,采编合一,边采边编。美编、画版式、摄影、画漫画等工作都是亲力亲为。后来,为了让版面更漂亮,便去联系一些正规的印刷厂,找的第一家印刷厂是塘沽的海图出版社。
▲ 1988年4月25日,开设“开放论坛”专版
能让海图这个印刷业的老大接这活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大毕竟是老大,几次借口活儿太多,忙不过来,都不接。没办法,托人找关系,找到当时印刷车间主任,挺厚道的一个老头儿,和他软磨硬泡了好些日子,看到这帮人的执着和诚恳,他终于答应了下来,“没问题,我去找上面说。”这事儿就这么成了!别说,人家印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就像小孩儿脸上扑了粉儿,比以前漂亮多了。
▲ 1988年9月4日第4版,“现代思维”专版对“蛇口风波”的探讨
好景不长,海图的印刷厂要进新设备,得安装调试几个月。“机器能停,报纸不能停啊!”报社负责人急得直挠头,得赶紧另寻人家儿,于是天碱、盐厂……跑了一个溜够。那会儿是计划经济,给钱人家也不要,两手一摊“不给印,只对内不对外!”
这可如何是好?泰达人骨子里天生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这家不行找下家。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找到了渤海石油印刷厂,在报社负责人左求右哄之下,对方终于答应下来。就这样,《开放报》有了临时印刷点儿,直到“海图”工程告竣,才打道回府。
▲ 1989年12月10日,庆祝建区5周年垦荒犁纪念碑隆重揭幕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放报》又被送到今晚报社印刷,日趋成熟的它,“美”出了新高度。那时今晚报社和它的印刷厂坐落在南开区最西头的“川府新村”,因为是新建厂,周围一片荒芜,连公交都不通。从最东面的开发区到最西头的今晚报社,送稿、排版、校对,出报,最后再把报纸拉回开发区,这期间,报社负责印刷排版的同志只能住在市区,为了节省开支,辗转于市区的多家旅店,八一礼堂旁边的长城宾馆、中山北路的芙蓉饭店,河东、河北、和平、南开……打开了游击战。不仅如此,就连吃饭也是每天凑合着对付一口。
▲ 1991年9月20日头版,摩托罗拉公司设厂新闻
▲ 1992年8月20日头版纪念邓小平题词6周年暨《开放报》百期献辞
直到开发区条件好一些,在河西文化馆旁的中冀宾馆设置了接待站,负责印刷排版的同志才结束了四处找旅店打游击的日子,但从中冀宾馆到今晚报社也有几十公里之遥,那会儿,交通还不便利,也不像现在一挥手叫个出租车,即便是有也是租不起的。于是报社想了个办法,花一千块钱从开发区税务局买来一辆淘汰了的三轮摩托,就是大家常说的跨斗儿。这辆摩托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每天往返印刷厂全靠它,虽然艰苦,但也乐在其中。
《开放报》记录着泰达人奋斗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着盐碱滩沧桑变迁,记录着这片热土上感人肺腑的人和事,每当在往来市区的“东风”班车上,看到大家争抢着看新出炉的报纸,那便是对报社工作的最高褒奖,也正是这第一份报纸,留下了天津开发区弥足珍贵的记忆。
▲ 1988年至1992年《开放报》共更换了6种报头
1992年8月,《开放报》编辑部边办报边筹备创办新报《泰达时报》。1993年1月5日,天津市新闻出版局批复同意《开放报》更名为《泰达时报》,并明确提出《泰达时报》是一份面向全国的外向型经济报纸。同年7月5日,《泰达时报》创刊,《开放报》从此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