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中华民族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100年的栉风沐雨,100年的风雨兼程,在这一百年间,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过了最危难的时刻,前朝与晦暗、战争与革命、继承与恢复、发展与创新,都使得中华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在一代代泰达人的不断努力建设中迎来了新篇章!
建党百年,泰达档案(图书)馆和经开区党委办公室联合制作推出专栏“泰达记忆”,带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年泰达度过的风雨历程。
1984年12月6日,天津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985年开始进行土地开发。从一开始,开发区领导者就把开发区当作一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精心耕耘。起步区33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说是开发区起步阶段最基础而又重要的资源,如何规划好、利用好这宝贵的资源?开发区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开发区原始地貌
在这个盐碱荒滩上,开发区没用国家一分钱财政拨款,惜土如金,力求做到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建区之初,开发区工商局在审批项目时,以项目与投资额、投资额与土地使用面积的比例关系这两个方面,作为衡量投资密度的标准,要么要求每个项目的投资额必须达到150万至180万美元,要么必须做到每平方米土地投入300至400美元。如果批拨的土地用不完或超期不用,开发区有权收回,逐步形成了吸收外资的标尺。标尺是什么?“1—2—3”是标尺,即每投入1元人民币土地开发费,必须引进2美元工业投资,取得3美元工业产值,这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出口加工区中都属于高水平。一位台商想以每平方米150美元的价格购买20万平方米土地,没有被批准。理由是不符合开发区吸收外资的标尺——每平方米土地至少要投入300美元,以保证土地应有的投资密度。因此,“1一2一3”成为开发区衡量土地开发效益的准绳,也是开发区土地含金量高的标志。前期开发出来的起步工业区的土地,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土地投资密度之高,源于开发区管理者对区域发展的自信和投资者对开发区的认同。
开发区早期区貌
开发区虽然较早实行了有偿、有年限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制度,但是出让土地像“切年糕”,用一块切一块,切一块卖一块。后来开发区的经营者发现,这样切法,只能卖出一个平均地价,待到切光卖净时,土地的收益也就到顶了。开发区的经营者渐渐懂得,这种国家与第一买主之间的交易,是土地的初级市场,只注意这个市场还不是高明的经营者,因为土地在一级市场只能卖一个定值。把二级市场开发出来,让第一买主与第二买主、第二买主与第三买主进行交易,土地还可以滚动升值。那么,怎样让土地进入更高一级的市场,把它经营活呢?就像下围棋要做“眼”一样,开发区的经营者们悉心研究给土地做“眼”的学问。
第一个“眼”是,找出“金角银边”,土地转让按“质”作价。开发区的经营者们认为,土地质量的优劣,不仅要把土地分出一二三类,还要划出它位于主干线还是次干线,临街还是地处中心区。处在繁华地段值钱的“金角银边”地,与位于中心区不如“金角银边”值钱的“包子馅”地,不会是同一个价格。第二个“眼”是,找出同一地块不同使用功能的差价。如果一块地今天买主作为仓库,而明天换了买主要盖商场,则要补足“功能差价”。第三个“眼”是,区别每一块土地的“容积率”,一块地上盖一层楼与盖几层楼的地价应该是不相同的。“容积率”高,收费相应的也要高。有了“眼”,不是谁想要哪块地就卖哪块,买了地也不能想作什么用就作什么用。投资者还必须服从开发区按地块用途所制定的整体规划,对号入座进行开发。
为了把土地经营得更加有效益,他们不轻易抛售“金角”或者“银边”,对将来会有更大效益的地块,也注意安排妥当的项目,以便适时把土地投入市场竞争。位于一大街的开发区管委会旧址门前的一片中心地带,盖起来的一些低矮建筑,就是多年前做下的一个“眼”,随着引进外资的增加,使这里的土地按照规划使用,再提高其身价。土地就这样在若干个“眼”中滚动经营,不断升值。
开发区早期区貌
土地的含金量,也取决于引进项目的含金量。土地开发必须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以抓大项目、大财团为重点。大项目、大财团不仅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还能凭借其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其配套企业和其他大财团来开发区投资。为了吸引大规模投资,开发区规定投资规模越大,地价优惠越多,从整体上保证投资密度。但也同时规定,投资者买到土地后3个月内,必须使投资到位,不许“晒地”;如果想把地转出去,必须使土地增值25%,不许把土地晾起来搞“空手道”转卖。土地使用权的逐步市场化,使土地好像从一块“毛坯”变为精雕细刻的工艺品,附加值越来越高的产品。
昔日荒滩 今日宝地
天津开发区用行动证明,这里是真正懂得办开发区的意义的。时任天津市副市长叶迪生曾这样评价天津开发区的土地开发:“这里没有出现过由‘炒地皮’带来的虚假繁荣,每一寸土地的开发都浸透着创业者的深思熟虑和辛勤汗水。他们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经济规律对土地进行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