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中华民族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100年的栉风沐雨,100年的风雨兼程,在这一百年间,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过了最危难的时刻,前朝与晦暗、战争与革命、继承与恢复、发展与创新,都使得中华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在一代代泰达人的不断努力建设中迎来了新篇章!
建党百年,泰达档案(图书)馆和经开区党委办公室联合制作推出专栏“泰达记忆”,带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年泰达度过的风雨历程。
2008年9月,为深化落实国务院“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天津市提出了“双城双港”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南港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成为落实这一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关键一步。开发建设南港工业区,打造一座立足天津、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世界级重化基地,实现天津产业转型、解决港城矛盾的历史重任,落在了天津开发区的肩上。
南港工业区原始地貌
2009年1月22日,开发区管委会、大港管委会、天津港集团签署协议,共同组建南港工业区开发公司,南港工业区建设全面启动。然而,创业之初的南港,没有队伍、没有土地、没有项目、没有资金、没有后勤保障,更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大家面对的,是艰苦的环境、复杂的地质条件、紧迫的建设工期和沉重的工作任务。整个工业区只有七八个人,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涉海作业手续不全,而中俄炼化这样的国家级重大石化项目的战略转移却急等着在这里落地。时间紧、任务重,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其难度可想而知。
那时,建设者们只能住在帐篷里。每当刮起大风,他们就得拽着帐篷的绷绳和狂风玩“拔河”,如果风刮得大、刮得突然,免不了还要追赶被掀翻的帐篷。到了夏季,虽然海边蚊子不多,却整日被难以驱走的潮气包围,薄被子整天都是湿乎乎的。就在这种天作房、地当床、汽车当成办公房的恶劣环境下,2009年5月,建设者们硬是用了48天的时间,在鱼池上填出的一小块平地上,搭起了一个集装箱式的四合院。南港建设指挥部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建设者们也算有了一个安稳的后方基地。搬进指挥部的那一天,大伙在院子里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干事创业”。
面对“要在几个月内,想方设法填出一块足球场大的场地,作为南港围海造陆的样本”这一目标,大家暗下决心,就是玩命也要把这个“足球场”填出来。但2009年春夏之交的那个场景,他们永远也忘不了,一场百年不遇的风暴潮席卷了渤海湾,建设者们辛辛苦苦建设的防波堤瞬间就被无情的摧毁,站在海滩上,望着眼前汹涌的浪潮和面目全非的施工现场,每个人的心情异常沉重,大家意识到,如果不能摸索出一种有效的施工模式,南港的建设速度肯定要大受影响。于是,指挥部牵头联合交通运输部、天津大学、南京水科院等专家共同攻关。那些日子,一有时间,大家就泡在施工现场,探讨施工难题,终于研究出海上围捻施工“四步工作法”,不仅有效地预防了风暴潮袭击带来的损失,还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工期提前了一个月,更是节约资金近亿元。
为加快开发速度,工程建设部门创造性地提出了“交叉施工,平行施工,白天、晚上交替施工”的施工方式。每天,3000余台车辆、一千多艘船舶昼夜不停地忙碌,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开发大会战。2009年12月31日,时任天津市委书记的张高丽来到南港工业区海边施工现场,异常振奋,他迎着凛冽的寒风感慨的说:“这边是茫茫的冰海,这边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南港的开发建设充分体现了天津精神、天津速度和天津效益。”
2010年9月21日,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国际有限公司合资建设,总投资366亿元的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在这里奠基。2011年8月,南港港区实现了开港试通航,“双港”战略迈出坚实的一步。2021年11月14日,南港港铁物流公司专用线正式投入试运营,南港成为天津市首个拥有自己铁路专线的工业园区。
而今的南港,布满了错落有致的管廊,蜕变为生机勃勃的工业绿洲。它是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石油化工)、京津冀化工新材料基地入海口、天津市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国内最大的润滑油生产基地和LNG清洁能源枢纽。这里不仅有高高耸立的储罐和炼塔,还有碧波浩荡的工业港区,现代高端石化产业集群的龙头项目——天津渤化“两化”搬迁改造项目和中沙新材料产业园,以及华北地区最大的清洁能源项目集群——中石化LNG、北京燃气LNG和海上风电项目。
拍摄:周亮 制作:杨丽
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承载着泰达人拥有自主港口的梦想。他们以骄人的南港速度,让一座世界级重化产业与港口综合功能区,在滨海新区东南部快速崛起,让“开放、开拓,励精图大业;求新、求实,众志建新城”的泰达精神,成为南港拼搏奋进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