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高位增长
招商引资成效突出 天津经开区“十三五”圆满“收官”
发布日期:2020-12-31 15:31 来源:泰达政务服务平台 分享到:
  •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年,弹指一挥间,“十三五”即将收官。回眸这五年,天津经开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市委、区委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提质增效,在经济转型升级、区域协同发展、社会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筑根基 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区域经济高位增长。2015-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在国家级经开区中名列前茅。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1%,累计建设项目 123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635亿元。500亿级企业2家,百亿级企业达到20家,十亿级企业170家,亿元级企业738家。

    实体经济特色鲜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汽车及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石化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加速聚集,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现代金融、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生物医药获批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比达29.3%,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 40.9%,第三产业占比五年提升15个百分点,达到41%。

    招商引资成效突出。以一汽大众华北生产基地、大众变速器、纬湃科技、长城汽车新平台等为代表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项目,以中沙聚碳酸酯、BP石油、北燃LNG等为代表的石化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以三星MLCC、三星SDI、恩智浦、唯捷创芯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以明治乳业、泛生子总部、康希诺、仁合益康等为代表的医药健康产业重点项目相继落户,竣工投产。

    强动能 创新驱动成果丰硕

    创新主体加快聚集。2019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8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530家,“雏鹰”企业185家,“瞪羚”企业34家,科技领军及领军(培育)35家,上市企业16家,科技型上市企业总数位居全市第一。涌现出康希诺、凯莱英、赛诺医疗、云圣智能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

    创新载体不断丰富。成功落户环科院滨海新区环境创新研究院;国家超算天津中心、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孵化效应日益增强;重点创新平台累计达2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研发中心、总部中心17个。市级研发机构120家,孵化转化载体15家,其中市级以上孵化器6家,创业孵化载体面积130万平方米。

    创新人才支撑有力。目前,来经开区创新创业的两院院士达到57人,71名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累计引进和培养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的47人次,市级人才称号165人次,新区级人才称号226人次,人才总量突破 20万。通过“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引进人才,累计落户人数已达2.1万人。

    开新局 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

    管理体制改革相继推进。“十三五”期间,连续完成社会职能剥离、中心商务区与经开区合并、实施法定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组合拳”,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区域空间有效拓展,主责主业更加聚焦。

    国企改革步伐坚定。11家国企集团整合重组,围绕区域开发建设、产业综合服务两大核心功能,新组建泰达城发、泰达产发、泰达南港和新金融公司4大国企集团,国企发展掀开全新篇章。

    “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推出全市首个商事登记预约预审系统,建立“不见面审批”“首席审批官”制度,首创“税务综合一窗”,成功获批国家“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提升。

    求突破 对外开放特色鲜明

    外资利用迈向新高度。“十三五”期间,累计外商投资总额1408亿美元,124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410个项目,实际利用外资额总量位居全国经开区第二。2019年实际利用外资11.78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470.5亿元。

    自贸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成功获批国家首批产融合作试点,自由贸易账户正式落地,率先开展金融综合监管,积极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成跨境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大力推动制度创新,形成多个全国首创案例。获批泰达综合保税区,为滨海新区及开发区承载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高端业态聚集,促进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又一新的重要载体平台。

    服务贸易快速增长。软件研发、医药研发等服务外包执行额达到 11.8亿美元,离岸执行额达到 5.8亿美元,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持续丰富提升,南港口岸实现开放。

    展作为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经开区充分利用实体经济基础、研发成果转化、自贸区深改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积极引进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2015-2019年,共引进来自北京的企业986家,注册资本金超3100亿元。

    其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发展迅速。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1900余家。英中石墨烯、北京迪安捷精准医疗、卡雷尔机器人等一批科技项目相继落地。园区创新环境持续优化,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落地,天津(滨海)海外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建设,服务健全、活力充沛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逐步构建,各类业务研讨会、资源对接会相继开展。另外,《关于加快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制定出台,为科技园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保障。《天津市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全面落实,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照支持政策给予购房、子女就学、落户等服务保障。

    强服务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围绕天津“一制三化”改革要求,编制完成《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营商环境行动计划》、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企业服务标准化手册等一整套政策制度体系。出台国家级经开区首套优化营商环境总体建设方案,建立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产业环境五位一体的综合改革方案,推出营商环境“36”计,177项改革任务对标全国最先进水平。

    服务企业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成立企业服务局,全面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为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跨行业、跨部门的问题,建立兜底保障、协调解决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查处侵害知识产权和危害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案件。开展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成功获批国家“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成为天津市首个国家级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泰达政务服务平台与智慧办公平台加快建设,“一网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逐步形成。企业运营成本、交易成本明显降低。

    塑品牌 区域开发成效显著

    空间格局更加优化。经开区与中心商务区合并,实现“1+1>2”的叠加效应,推动双创示范基地、自贸区和经开区产业基础的融合发展;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划归经开区管理,实现与原中心商务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融合发展。

    核心标志区的功能和形象显著提升。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取得突破,以天津港为中心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南港10万吨级航道正式通航,滨海高铁站投入使用,南港铁路全面建成通车,海港、空港、铁路联动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增强。滨河公园、文化中心公园、百米绿带公园更加清新靓丽,天津茱莉亚学院、周大福金融中心、于家堡洲际酒店等成为网红新地标。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教育医疗体系逐步完善,各类学校达27所,卫生事业机构114个。现代化社区建设初见成效。通过“一四四七”社区治理模式全面提升了市民幸福体验,全面推进政府从容管理。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区公共绿地面积达2418.9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29%;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由2015年75μg/m3下降到50μg/m3,重污染天数较2015年下降62.5%;全面消除区域黑臭水体,集中式饮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一个个数据,一项项成绩,诠释着天津经开区砥砺奋进的五年,生动实践着敢为人先、奋勇拼搏、忘我投入的泰达精神。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展望“十四五”,天津经开区必将以奋楫争先的闯劲、披荆斩棘的拼劲、滴水穿石的韧劲,努力在增强创新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推进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