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2022年01月07日第04版报道:
2022年,是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揭牌成立六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三周年。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对在场的企业研发人员说,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中国的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
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联合党委书记、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毅全程参加了总书记视察的接待汇报,时至今日,当时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令无数创业者欢欣鼓舞,也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园区建设,总书记指示园区要在体制机制创新、自主创新、科技服务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年来,作为京津两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体示范园区和重要举措,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更强担当、更大作为,创新协同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以党建引领、共同缔造,一马当先种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田”,持续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如今,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科技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创新示范作用更加突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不断提升,园区累计注册企业已突破3000家,全力打造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基因持续迸发
创新之火早已燎原
“中关村”是高科技的代名词。植入中关村基因,打造类中关村生态,经过多年发展,在滨海—中关村创新之火早已燎原。
创造良好氛围,营造优质环境。三年来,在京津两市领导下,在滨海新区以及经开区管委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下,园区不断优化管理机制,发挥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落实与北京中关村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召开主任对接会,共同研究推动科技园重点工作,与北京中关村中发展集团共同策划组织科技发展高峰论坛、重点项目集中签约等大型活动,促进对接交流合作,园区切实把两市协议贯穿到“滨城”、“中关村”双区创新联动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创新与产业“优势叠加”。
为了全面支持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发展,园区与中关村科技服务资源紧密合作,落地了中关村科技租赁、中关村融资担保、中关村启航基金工作站等;同时,天津经开区成立了泰达产业引导基金,设立了泰达科技金融中心,重点支持符合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滨海新区发布了新一轮支持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天津样板。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加快推进京津冀自主创新策源地建设。在创新精神驱动下,众多园区企业都在拥抱前沿科技,新突破、新成果层出不穷──
科芯人工智能精准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入选国家农业农村部优秀案例;天津赛优天然药物中阿联合研究中心项目入选2020年天津市“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认定清单;天津北方汉王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汉王手写识别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OCR识别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智科技自主研发的“中智社区健康屋”项目在滨海新区应用推广,成为全国智 慧化养老示范项目;威努特公司作为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设立的“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培训基地”;致导科技曾两次参与南极考察活动,并与国有科研院所合作,定制研发无人机装备,已累计获得各项专利60余项;天津飞图同辉研发的网数集群对讲机技术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实现应用,为新冠疫情防控作出贡献。
与此同时,园区创新服务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积极链接创新资源,滨海—中关村搭建了集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市场、金融、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国际互通等于一体的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了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滨海中关村智能制造科创中心等5家市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同时还落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滨海新区人民法院互联网法庭(知识产权法庭)等服务保障机构。
2021年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通过了国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天津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天津市众创空间等多项平台认定。截至目前,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已发展成员118家,聘请双创导师82名。依托中关村在美国硅谷、以色列等国家合作资源建立了滨海中关村国际孵化合作通道;举办第五届京津冀协同创新高峰论坛、津冀百家企业云上交流会等服务活动近150场,服务企业近万家,一个具有滨海特征的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逐步形成。
产业资源加速集聚
产业聚集快马加鞭
创新赋能产业,产业拉动发展。围绕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全力打造“3+1”产业体系,三年来,滨海—中关村产业定位日趋明确,产业资源加速集聚,产业集群规模初现,形成了以联汇智造、致导科技等为代表的智能科技产业,以赛优医药、仁合益康等为代表的生命大健康产业,以蓝星清洗、达因建材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引项目、搭平台、强服务、做示范,滨海—中关村在服务好落户项目前提下,持续发力加快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吸引更多的优质项目落户,带动产业不断升级,全力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向改革创新要动力。”郑毅说,“机制上,共建共管共运营,着力推动园区融入经开区和融入京津冀协同新发展格局;政策上,探索把中关村与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政策在园区交叉叠加覆盖,充分将北京创新链与滨海新区的产业链相融合,以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孵化;产业上,将高精尖产业研发优势、高端人才集聚优势与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优势、可开发空间承载优势、海空两港优势和成本优势联合互补;服务上做好延伸、拓展与优化。”
自挂牌以来,园区累计注册企业突破3000家,注册资金达10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52家,三年年均增长182.8%;高新技术企业入库98家,三年年均增长198%;雏鹰企业入库101家,三年年均增长279%;瞪羚企业入库3家,实现了零的突破,园区市级以上双创载体达到6家,科技发展动能持续提升。
其中,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作为京津协作的示范和样板,2021年实时签约企业300余家,签约面积6.8万平方米。基地有国科小企业48家、国高新企业20家、雏鹰企业35家,基地企业发展质量、人气氛围不断上升。
党建引领深化发展
共同缔造相互成就
“让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犹言在耳。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在滨海新区、天津经开区大力支持下,2020年6月23日,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联合党委被批准成立,秉承“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通过党建引领增加与园区企业的粘合度,有效拓展了园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2021年1月20日,结合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联合党委党建引领学习教育活动,滨海—中关村建立了滨海新区主题园区中的第一个理事会,即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共同缔造理事会,创新性地推出了“党建引领 共同缔造”新模式,围绕“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推动企业参与机制改革,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新突破。截至目前,园区共举办理事会议7次,发展理事会成员单位24家、智囊团成员单位6家。
企业为主,需求导向,随着“党建引领 共同缔造”模式的创建,园区通过“理事会、协同专班、秘书处、智囊团+廉政工作站”五位一体运行模式,在全区推广相关经验。
对此,园区企业家反响热烈,从园区商业生活配套、白领公寓供给、整体形象提升等方面建言献策,营造共同缔造、协同发展的浓厚氛围。理事会也广泛联系企业问计问需,根据需求总结出制约园区发展的各类问题,协调相关单位,共同推动解决;并研讨园区支持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配套、园区规划、平台服务等内容,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
比如,针对不少企业反映的涉企法律等共性问题,理事会迅速协同经开区法援中心,在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成立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并投入运营,成为天津经开区成立的首家公共法律服务机构。该中心成立后,立即针对有关经营风险防范、劳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企业法治需求,为企业量身进行“法治体检”。
截至目前,理事会已及时解决企业关切的人才落户便利化、政务办理便利化、交通便利化、法律咨询便利化等领域各类问题累计13大类80余件。
“企业‘主人翁’意识普遍很强,我们希望能通过理事会的平台优势,迅速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园区企业抱团发展,共同打造有灵魂的产业园区。”郑毅表示,今后,理事会将持续服务好园区内供需对接、资源共享的内循环,会同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区委组织部共同缔造工作专班,共同缔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样板。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未来,滨海—中关村将进一步坚定地把科技驱动、自主创新、打造京津冀自主创新策源地作为主责主业,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吸引和培育创新能力强劲、创新成果丰硕的优质企业落户,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自主创新、协同发展的高分答卷,续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