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时报2022年01月27日第01、02版报道:
时报讯(记者 徐晶晶)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三周年之际,1月25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深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调研,主持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并出席“牢记嘱托 启航新程”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重点项目云签约暨科技服务生态雨林基金发起活动,现场办公协调推动解决有关问题,助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实现更高质量创新发展。区委副书记、区长单泽峰宣读表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2021年度未来之星、自主创新之星企业的决定,并为获奖企业颁奖。中关村发展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宣鸿视频讲话。
连茂君在讲话中指出,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决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不动摇,特别是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作为京津两市推进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功能配套,加大项目导入力度,推动“五个统一”落实到位、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到位、体制机制创新到位、引资引创引育到位、协同缔造发展到位,园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助推京津冀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连茂君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不断提高政治“三力”,深化与北京中关村的合作,强化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配套功能、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努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构建一流体制机制、集聚一流配套要素、营造一流政策环境、创造一流发展业绩,加快建设高端创新要素聚集、产业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园区,全力打造创新高地、创业乐园、创造工厂。一是要做优“创新生态”,成为创新成果优先转化地。推动更多重大科学装置优先摆放园区,支持国家级研究院所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实验室,搭建各类研发和创新平台,大力引育科技金融,推动政、产、学、研、用、金、服七要素高效联动,把科技园打造成为北京中关村与滨城的创新纽带、科技连廊。二是要做精“科创项目”,成为战新产业集聚园。聚焦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为主的“3+1”产业,坚持引资、引才、引智、引业并举,强化产业链招商,加大对北京科技创新和战新产业对接力度,推动项目转移落地,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要做活“深度融合”,成为体制机制创新区。围绕增强科技园活力动力抓好政策协同,深化自贸区、自创区、综保区与科技园联动发展新机制,进一步深化与北京中关村的协同机制,做深、做精、做细、做实“五个统一”机制,不断探索完善全要素的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合作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四是要做强“共同缔造”,成为国际一流政策环境谷。充分发挥主题园区共同缔造理事会的作用,搭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议事、服务平台。完善土地要素、载体要素、科研平台要素、新基建配套要素支撑,构建最鼓励创新的优质环境。深化“企业吹哨、园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践行共同谋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评价、共同享受理念,推动优质资源向科技园集聚。深化与北京及中关村的合作共建,推动跨省通办再拓展、同事同标再扩展、项目合作再延展,打造协同发展的最优政策环境。
宣鸿表示,成立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是京津两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面向未来,中关村将继续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任务,立足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积极打造类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世界领先优势的产业集群,为京津两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单泽峰强调,要坚持创新立园,进一步明确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产业定位,灵活用好新型产业用地政策,集中精力打造一批适配创新企业发展的发展载体,强化科技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完善区域商业、教育等功能配套,持续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全力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高端承接平台和政策创新平台,努力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打造成为京津合作的示范标杆。
活动中,云南白药数字医疗项目、石药集团数字医疗项目、中环院环境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项目集中云签约落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和能人居科技(天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授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2021年度未来之星企业称号。天津一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云融达信息技术(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海河生物医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被授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2021年度自主创新之星企业称号。同时,北京中关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北京中关村创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天津泰达产业发展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了中关村发展集团科技服务板块的主力投资基金——中关村科技服务生态雨林投资基金一期,总规模3亿元,不少于70%的资金将投向京津冀地区。
区领导张桂华、史继平,经开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尤天成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