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个事项三地“跨省通办”
十年来,天津经开区持续发挥在京津冀三地国家级经开区中的引领作用,聚焦政务服务重点领域,结合国家级经开区产业特点,逐步建立并完善三地国家级经开区协同创新机制,推行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模式,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跨区域办事效率,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打造京津冀三地跨区域协作范本。
天津经开区聚焦国家级经开区经济发展与企业服务主责主业,构建政务服务领域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同步推出产业协同共建共享、政务服务互通互办、“放管服”改革互学互鉴、人才干部互派交流等常态化合作机制,为“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协同创新提供载体支持和机制保障。2021年11月,经开区联合京津冀三地14个国家级经开区成立“京津冀三地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联盟在“京津冀”地区的协同作用日渐显现,三地交流日渐紧密。
京津冀三地国家级开发区自2022年起连续两年举办京津冀三地优化营商环境论坛,并发布“京津冀”三地国家级经开区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成果,累计发布改革举措250余项,有力推进京津冀地区营商环境水平整体跃升。
经开区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持续发力,多个方面取得系列成果,改革创新走在全市前列。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十项行动,涵盖项目建设、市场监管、柔性执法、数字产业支撑体系建设等多个领域;实施“泰达工改4.0”方案,推行“拿地即开工”“用地清单制”等12项举措;在天津市率先出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介机构评价管理办法》,对中介机构实行分类管理、考核评价,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水平。
推动国家层面“跨省通办”事项落地,促进企业群众异地办事便民、高效。在异地就医方面,天津经开区参保人员在京冀两地门诊就医实现免备案,医保直接结算;在社会保险方面,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经办速度和效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异地办理住房公积金业务方面,购房提取住房公积金等业务实现“跨省通办”,解决异地职工“多地跑”“折返跑”难题。
推动京津冀三地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同事同标”。依托《天津市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方案》《京津冀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同事同标”工作方案》相关要求,加强三地政务协同,促进政务事项服务同质化、流程标准化、要件精简化,累计推动五批共203个事项在京津冀三地自贸区“同事同标”,162个高频事项三地“跨省通办”。在此基础上,天津经开区进一步扩展事项范围,与北京经开区共同制定16项“同事同标”事项、40项“跨省通办”事项,作为两地经开区特有事项并推广实施。
经开区运用“互联网+”手段,推进三地政务服务协同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实现智能窗口远程接件。依托天津市政务服务自助终端设备,天津经开区将政务服务窗口延伸至北京经开区政务大厅,远程实时协助企业群众办理业务。实现线上服务入口融合。在京津两地政务网上大厅建立“跨省通办”模块,通过异地视频咨询、受理等方式实现从咨询、接件到审批、发证的全流程异地办事服务。实现“综窗”服务异地同质同标。持续加强与京津冀各政务服务部门的协调联动,立足“综合一窗”职能,进一步明确京津冀区域通办的工作标准与流程,推动京津冀跨区域办事高效落地。
十年来,天津经开区持续强化京津冀区域交流协作,在政务服务和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泰达经验”,并与北京、河北持续深入交流,在全国持续输出推广“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协同合作模式。目前,天津经开区与广州、西安、德州等地国家级经开区签署协议,形成政务服务跨区域合作机制,提升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水平,在全国经开区中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