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带领孩子好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4-02-02 15:53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显,面对孩子成长的困境,最痛心、焦虑的人莫过于父母:难道我们爱孩子还不够吗?为什么会是这样不幸和无奈?

    毫无疑问,父母对孩子的爱无人可比,但这关爱也存在误区值得反思,比如父母最需要坚守的底线,或者说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事情,是否做到了呢?

    让我们用数据说话,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对全国18万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四、八年级学生大都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前三位是学习情况(79.8%、79.9%)、身体健康(66.6%、66.5%)和人身安全(62.2%、52.2%),其人数比例远高于对道德品质(25.3%、30.7%)、日常行为习惯(15.2%、18.7%)、兴趣爱好或特长(10.8%、7.1%)、心理状况(6.5%、11.1%)等方面的关注。

    该调查还发现,中小学生认为人生幸福最重要的是“有温暖的家”,八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的认同度高10.1%,说明青春期的孩子更认为家庭幸福至关紧要。

    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连续主持20余年的全国少年儿童跟踪对比调查,“有温暖的家”始终是中小学生关于人生幸福的第一选择。显然,“有温暖的家”是家庭教育成功最鲜明的特征,因为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做父母就是让全家人相亲相爱,让孩子愿意回家,这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保障。

    然而,这一组数据说明,近八成的中小学生认为,父母最关心自己的学习情况,而最忽视的是心理状况。即使父母们关心的第二位是身体健康,却有90%左右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这是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基本因素之一。

    深圳一位初三女生考入某重点高中,却因为长期睡眠不足4小时,无法坚持高中的课程学习,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被迫休学。

    有些父母可能会无奈地叹息:现在竞争那么激烈,我们逼孩子拼学习也是没办法呀!如果孩子考不出好成绩,怎么能上好学校?上不了好学校怎么能有好工作?我非常理解父母们的焦虑,但是,做过50余年儿童教育和研究,我最深刻的发现,就是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自然也是有规律的。

    做父母的底线首先要让孩子健康地活着,进而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中发现自己独特的潜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也就是说,只有遵循规律,才可能让孩子和谐而幸福地成长。

    关心孩子的学业没有错,但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好的生活才是对孩子学业发展最好的支持。我们还是用事实说话吧。2021年,苏州教育监测部门对50826名初二学生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初二学生的考试成绩匹配关联,希望探究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结果意外发现,每天能够吃到父母做的早餐的学生比吃不到的学生平均成绩高出63分。家庭藏书超过200册的学生比藏书仅为0~25册的学生平均成绩高109分。

    我问过苏州教育部门的领导:吃不吃早餐为什么如此显著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他们告诉我,每天能够吃到父母做的早餐的学生,他们的生活是有规律的,更是有幸福感的,而他们的父母是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家庭氛围是温馨的,让孩子情绪积极而稳定,这是学习好最重要的条件。

    国外的研究如《科尔曼报告》也认为,决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是家庭而不是学校。实际上,当孩子有了“有温暖的家”,不仅仅能够激励孩子的学业发展,更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当然,家庭不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唯一因素,学校生活、同伴关系以及社会活动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某些心理问题。但是,有了“有温暖的家”,有可能避免或缓解孩子的困境。

    “有温暖的家”体现出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相亲相爱的家人关系,二是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有温暖的家”对于孩子的健康而言也有三个具体指标:一是充足睡眠,二是合理饮食,三是积极运动。

    孩子拥有温暖的家庭与健康的生活,他们的诸多心理问题都可能避免或化解,而代之以生机勃勃地幸福成长。因此,父母是最好的心理咨询师,做父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带领孩子好好生活,这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底线与原则。

    (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