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是人生的必修课

发布时间:2024-04-03 14:20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 记得我在读初中时,有一天体育课前下起了雨。当年农村中学没有体育馆,雨天无法上体育课。体育老师搬来“救兵”,请教语文的张老师来上课。张老师一进教室门就说:“这一节本来是体育课,我改作语文课,同学们未必乐意。这样吧,我跟同学们聊聊天,讲讲故事吧!”同学们连声叫好。其实,张老师是“有备而来”。他跟我们讲了以前村里有人寻死,死后被人误解并痛骂,连累家人抬不起头来的故事。

    他告诫我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迎难而上,不可自暴自弃。因为轻生者不但使自己生前的一切努力归零,还会给亲人留下永远的创伤。而且,轻生者在亡故之后,只能听任他人肆意抹黑而无法辩解,徒留悲伤和痛苦给自己的亲人。我对那一节课的内容记忆犹新。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张老师代替体育老师上的是一堂“生命教育课”。

    长期以来,生命教育的缺失,出现了很多连锁问题。人们总是一味强调孩子考试成绩的好坏,而漠视他们的内心是否真正快乐。开心快乐是人生幸福的基石。没有快乐,幸福和成功都无从谈起。

    人生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对生命价值认识的缺失。如果一个人对生命价值认识模糊,那么跟他谈自由、民主、奉献等价值观,就没有了依托。人为什么会有轻生之念?是因为找不到生命的支撑点。自助者天助。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探求未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享受这种全新的体验,让更多的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人生天地之间,最可宝贵的东西不是金银财宝等物质财富,而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没有了生命,一切归零。风霜雨雪是自然界的常态,喜怒哀乐是人生的常态。倘若只有喜没有悲,只有乐没有怒,则不符合常理,那样的人生既不真实,也不完整。

    三十多年前,冰心老人曾致信浦江小姐妹西希和南揽:“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把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迷漫。”人生就应该有这种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传播美的心态。同时,对人生所面临的挫折和坎坷,要有强大的心理准备和精神支撑。品学兼优的孩子选择轻生的背后,一方面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孩子本人对生命价值认识的错位。

    生命本身来之不易,既然生而为人,就有权利享受生命的全过程。除了部分人中途因疾病和意外不幸离世外,感受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每个生命阶段的美好,直至“无疾而终”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

    生命权是最大的人权,而珍爱生命,是人生的必修课。我呼吁生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园和小学都应该设立生命教育课,给孩子温暖,让他们感受生命的美好;给孩子光明,让他们明白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

    有些话题看起来很沉重,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能够感受人生百年每一个阶段的人,无疑是幸福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从小接受的正是这种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到了知天命之年,我越发感到这种教育的正确。向上向善向阳向美,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主基调。有了这样一种愿景才会有积极进取的动力,人生才会丰满、充实而快乐。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间所有的路,都是必经之路。”坦途也好,崎岖也罢,都会教给你什么,让你更好地成长。因此,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直面人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无论此刻你走在什么路上,都不要犹豫,也不要彷徨,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本文选自吴重生所著《不畏将来》一书,作者系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