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华夏时报网】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开放40周年谋变 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将达3000亿

发布时间:2018-09-27 16:42 来源:媒体报道 分享到:
  • 华夏时报网2018年09月27日报道: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核心机仓内,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正在以每秒563.1万亿次运行的速度飞速运转。这台在2011年代表中国首次获得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第一名的超级计算机,每天在线任务量超过1400个,为飞机航线、雾霾检测、石油勘探等各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撑。

    “目前天河雾霾预警预报系统的精度已经由过去的25公里缩小到3公里,可以预测最小3公里范围内未来五天的空气污染指数情况,这为京津冀地区雾霾预警联防联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天津超算中心应用研发部副部长菅晓东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而在距离超算中心不远的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内,在密封的实验室内从头到脚全副武装的研究员们,正在做着干细胞治疗癌症的尝试。和此前癌症治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不同,细胞治疗癌症不仅可以增加体内免疫细胞的数量,还可以修护各个器官受损细胞,保持器官健康。这被称为“癌症的第五大疗法”,较大限度保证了病患治疗后的生存率。这也是目前我国治疗癌症的最新技术。

    无论是能够解密天地的“天河一号”,还是解码健康的医药探索,都是天津滨海新区新产业的尝试。这些高科技产业和国家动漫园、天津港等,共同组成了这个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7053亿元,成为天津的新增长极。

    但在40年以前,滨海新区大片土地还是天津的晒盐场。从渤海湾倒灌入的海水在这里,经过蒸发,成为白色的海盐,“盐碱荒滩”就是这里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为这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位天津滨海新区的居民感叹。

    滨海之变

    滨海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内,一个“眼睛”大大的机器人潜在水下,跟随指令不断上浮下潜,用摄像头忠实记录下水下的一切。这是首家全系列水下机器人研发企业深之蓝的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无人机”等航空机器人的普及,“探空”对很多人来说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探海”领域还存在大量空白。尤其是海洋的广阔性和复杂性,使“探海”在全世界都是难题。

    深之蓝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海洋里,由于温度、盐度的不同会形成密度差,有时高度落差会达到数百米,相当于海洋里的“悬崖”。一旦遭遇海底悬崖,能逃离的屈指可数,如果是载人潜水器,几乎无人能生还。最近成功逃离的,仅有被称为奇迹的我国海军372号潜艇。查明这些“悬崖”的位置,为海下潜艇保驾护航,是“探海”机器人的重要任务之一。

    不过,这一难题在中国已经探索出了答案。除了潜水机器人,深之蓝的漂流机器人会随着洋流漂浮,记录沿线水文特征,是目前运行距离最远的水下机器人,对探明海下悬崖有着重要作用。

    事实上,“探海机器人”只是天津滨海新区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的一个缩影。

    在此之前,大沽船坞、港口和铁路建设,为天津滨海新区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让天津成为新中国实体工业发展的摇篮和先驱。

    改革开放以来,滨海新区以大开放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从摩托罗拉、康师傅的 “一支机”、“一碗面”,逐步扩大到电子通信、石油开采、汽车与装备制造等千亿级龙头产业。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现代金融等重点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大飞机、大火箭、大造船、大机车、大风电、大装备从滨海新区源源不断运往国家战略要地和世界各地。这些产业和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共同构成主导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实体经济体系框架。

    2013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深入滨海新区考察时强调:“要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天津市“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平台,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努力为全国改革发展积累经验。”随后,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在此扎根,成为带动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2015年,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滨海高新区揭牌。通过吸引聚合特色产业、龙头项目和品牌企业,系统构建高端产业集群,推出创新创业通票等制度成果。在解决企业融资和政策兑现两大难题方面,滨海新区实现“一张通票管创业”。截至目前,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注册企业总数超11万家,总收入超万亿元;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近30家,初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创新发展核心载体和创新驱动主阵地。

    2017年,新区内科技企业达到30096家、小巨人企业1527家、高新技术企业1944家,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达34家,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预计到2020年,滨海新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

    双向开放

    作为改革开放的践行者,天津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布局密切相关。

    作为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北部起点,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滨海新区已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通达世界的主通道。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中,天津发挥着产业发展优势,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国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装备制造等领域深层次合作,仅2017年在境外新设机构38家,投资28亿美元。天津开发区运作的“泰达模式”成功嫁接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为园区产业研究、总体规划、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招商引资、为入区企业等提供中国式开发开放服务。

    在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由总部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聚龙集团承建的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拔地而起,这是我国首批农业对外合作试点项目和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天津滨海新区通过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在辽阔“丝路”上流动,为推动沿线国家及地区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发挥独特的排头兵作用。

    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天津滨海新区由项目、企业、资金、技术等单项输出向区域整体开发输出的新模式转变,迈入双向开放的快车道,赢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权。

    新时代、新起点、新跨越。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天津滨海新区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创新的“根”和“魂”,推动改革再出发,永葆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