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樊超:创新映照着泰达的发展初心

发布时间:2019-03-26 09:16 来源:爱在泰达微征文 分享到:
  • 改革开放40年弹指一挥,天津开发区30年一路向前。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部中国人激情洋溢、翻天覆地的创新图强史,也是一部开发区体制变革、释放活力的创新发展史。30年的奋进在时空中展开,绘就了改革开放伟大创新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30多年来也始终是天津开发区谋事发展的第一动力。

    谈泰达30多年的发展成就和改革成果,说得最多是“创新”;别人问我们有什么,提到最多的是“创新”;别人问我们缺什么,总结最多的可能还是“创新”。这个随处可见、耳熟能详的词语既熟悉又陌生,是我们时时刻刻都想攥在手上的“牛鼻子”、分分秒秒都想挂在口中的“关键点”。可见,今天处在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特殊阶段,解析创新的本质与动力,就是探寻泰达30年的发展初心,更是为了砥砺奋进的开拓者重拾昔日的光荣与梦想,鼓舞后继者再铸敢于担当的决心和舍我其谁的勇气,激荡改革势能大潮奔涌、持续释放。

    创新的动力

    是历史记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需要具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历史自觉,这种自觉从何而来?我觉得是记忆。为什么犹太人能历经千年异地的漂泊和迁徙,在饥饿、苦难、杀戮和欺辱中,始终坚定信念,重回迦南之地?抛开犹太人建国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形势,更多是因为在他们的“历史记忆”中,无论是3800年前的亚伯拉罕,《圣经》中摩西的《出埃及记》,还是后来大卫王时代的成就,都曾数次回归耶路撒冷这个应许之地。简单说,这份自信就是——我们曾经做到过。

    为什么5000年来,中国历经多次大灾磨难、外来入侵,都能够在短暂的沉寂后再次爆发,重上征途?多次积弱但总能再度崛起?就是因为这份民族自信背后的历史记忆世代传衍、历久弥新,因为那镌刻在石碑上的汉唐盛世总是呼唤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这记忆如基因一般深藏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家园,不管走多远,都能追根溯底、续写辉煌。

    回首泰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主动对接国家区域的发展战略,敏锐把握经济发展的时代脉动,着力夯实产业发展的坚固基石,如今的开发区,九大支柱产业竞相发展,累计引进外资项目5663个,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59亿美元,亿元企业600多家,知名企业和明星产品不胜枚举,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区域。但泰达人从未骄傲自满,每每前行几步,就会沉下心来,自省、自察、自我批判,以求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新动力,原因在于泰达人对创新的坚守和追求已深深融入自身的体制、视野、思想与意识,构成了属于自己的改革精神与时代记忆。

    回首是为了再出发,熟悉天津开发区的人会发现,几十年来,每隔一段时间泰达就会开展类如“‘创新大讨论’、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泰达大调研”等活动,为的就是日新又新、快人一步,唯恐落后和掉队。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这种前列意识印在每个泰达人的精神状态上,形成了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成长记忆和历史自觉。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8年2月,泰达人尝试着包括“剥离职能、区域合并、机构重组、全员聘任、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的体制变革,是天津开发区迄今为止改革的最大动作。须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痛苦蜕变比创业时更加艰难,这种啃“硬骨头”,趟“深水区”源自何处、动力何在?答案仍是泰达人基因中的“创新记忆”和“改革自信”。历史能够给人巨大的力量,成为我们所向披靡的行动之源,敢于改革的力量所依。

    朝斯夕斯,念兹在兹。“重新设置”并不意味着与过去完全斩断联系。泰达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期,在思想上、制度上和经济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它的诞生就是时代创新的产物。当年40多个先辈开进这片盐碱荒滩,掀开了开发区的建设篇章,冒着无法想象的风险,艰辛地探索、无畏地尝试,才有了今天辉煌的成就和卓越的篇章。正是这30多年的历史积淀给予后代继续前行的决心,就像犹太人心中的摩西,只要想起,就能重振精神、再次前行,以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推动实践创新,推动开发区这艘航船乘风破浪,驶入新的水域。

    创新的本质

    是敢于担当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历史上重大的变革与创新都发生于危难之际、关键之时,这种追求进步和发展的本质来源于担当的勇气支撑。回顾历史,在大明的最后时刻,崇祯皇帝如果能够创造性地尝试南迁、谈判、周旋,也许就能保住王朝未来的一线生机,而不是仅仅留下残缺守旧、宁死不屈的一缕吊绫;1933年,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如果没有选择长征,怎能突破敌人层层包围,保存有生力量,中国革命的火种可能就被扼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灼战之时,正是众多战略和战术上的创新,新中国才实现解放;1978年,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思路,更是超越常规的大胆突破,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绘制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精彩、最创新的深刻阐释和实践篇章。

    上述创新的背后,依靠的不单是知识、经验和智慧,更是敢担当、肯作为的责任重托和使命呼唤,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胆识和定力。创新就有可能失败,失败就意味着担责,创新之时可能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反要挑起千钧重担、负重前行,待后世惊叹时,可能已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常态——一味地墨守成规、小心翼翼、左右不前可能只会延误发展,但暂时可以保住身家平安,持这样想法的总是大多数。但历史上哪有什么创新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就绪、只等号令,更多是面对质疑、险阻、曲折和牺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创新依靠的更是决心和担当,泰达30年,从最初启动不要国家一分钱,到80年代大胆承诺不停电,从率先给企业职工缴纳保险,到中国公司法建立的探索,从吸引外资的大跨步,到土地政策的新尝试,从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到百枚印章进入“博物馆”,从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到2018年的体制改革,每一步创新都来源于这份决心和担当,每一步改革都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与压力,正是持着这份事业的执着和使命的追求,泰达人战胜了惰性和惯性、恐惧与非议,经受住了历史和时间的考验,依靠一以贯之的决心走出一条新路。

    创新映照着

    泰达的发展初心


    坚守初心,创新需不离航线。30多年前,改革开放处于试水期,泰达唱响开发建设的重大决策并付诸实践谈何容易;30多年后,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泰达要继续推进区域发展、再创辉煌,将更是风雨历程、经历风险。开发区发展至今,面对国际变局交织激荡、世情国情深刻变化,历经过多次金融危机的震荡、摩托罗拉等支柱企业的落寞,感受过产业转型升级的困惑、兄弟区域的竞相挑战,几度创业、几度辉煌,让一个个不可能成为可能,让一个个发展难题渐次破解,每次创新都事关制度、政策、体制问题的根本,因为泰达人始终追寻着创新的初心——“发展”是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是发力点与突破点。这样的初心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无私心杂念,因为我们决心已定,中国只能向前走,而开发区不仅要向前走,还必须是探索者、引路人、排头兵。

    坚守初心,创新需脚踏实地。创新不能仅是“大写意”,更须是“工笔画”。放眼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突破、新改变、新成就,无不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开发区走过的道路同样如此,泰达的创新始终“关注群众、关注企业、依靠调研、依靠走访”,善于沉淀下层设计的智慧,激活基层探索的活力,关注流程、态度、效率这样的细微之处,依靠细节的优化、提升和改变,带动制度、体制和机制的革新,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创新不走捷径、不走过场,不是一厢情愿式的灵光乍现,不是空中楼阁上的作秀弄舞,而是务实有效的积累、厚积薄发的实践和大胆无畏的尝试,更是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最好作答。

    今天我们沿着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泰达人的脚印回望,高楼、厂房、医院、学校在天际线上梦幻般地崛起,商业、生活、时尚在人群中轻舞飞扬。转眼间光景变迁,恍惚中场景又回到30多年前长芦盐场三分场,寒风凛冽、寸草不生、天水相连、盐滩刺眼,“开发区大有希望”几个大字熠熠生辉,一群先行者热火朝天、挥汗如雨,用铁一般的意志和信心开创奇迹,在这片盐碱荒滩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原来这片土地一直承载着先辈赠予我们的时代记忆,我们在这里也终于寻到了继续砥砺前行的发展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