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达记忆 | 盐滩蓝图,从这里落笔
发布日期:2021-02-25 09:18 来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微时讯 分享到:
  • 1985年1月12日,天气干冷干冷的,锣鼓却敲得火热。管委会主任张昭若来到工地,把写着“开路先锋”四个大字的锦旗——也是天津开发区颁发的第一面锦旗授予了建设公司。这面锦旗源于一条宽8米、长3.5公里的进场路。

    要推进开发区总体规划,就必须以基建为龙头。可是,刚刚排完海水的盐滩是一片泥淖软滩,按常规沉积一年才可施工。如果1984年冬季不施工,就会贻误转年整整一年的时间,这是绝对不可行的!当务之急必须修一条进场的临时路。农谚曰:“要致富,先修路”。其中的道理也适用于开发区。问题明摆着,没有道路,车进不去,什么机械器材呀,什么盖厂房需要的钢筋水泥砖瓦呀,统统都只能望洋兴叹!于是,以最快的速度先修一条3.5公里长的进场路的任务下达到现场指挥部。

    任务下达以后,现场总指挥王述祖,建设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工程总指挥苗沛都有一种巨大的有形压力。责任重大,开发区军团般推进,先是急如星火地跑到市政局,选定一支近200人敢打硬仗的施工队伍。但是,砂石料解决不了,光有施工队伍也如同巧媳难为无米之炊。他们急中有智,闻听离开发区六七里的北塘正在修铁路。便脸一抹,顾不得是否碰钉子,找到他们的负责人,死磨硬泡,硬是要人家答应每天增运一列至两列车皮的砂石过来。人家修铁路也是硬指标,凭什么给你多挂车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家看到老开发者们对改革开放如此不惜一切的精神,破格在计划外每天增运一车皮的砂石供他们使用。

    但是,只依靠北塘增挂车皮运砂石依然满足不了修进场路需要的材料。随后又如法炮制,马不停蹄地到塘沽区和东丽区有关单位“化缘”。形成“三路并进”的态势,每天200多辆车次,轰隆隆向开发区挺进,后来又从秦皇岛一天一车皮的运进石头,这才保障了砂石料源源不断地满足施工的工程进度。

    与此同时,专家组关于进场路施工方案的争论也到了白热化程度。

    一种意见认为:基于目前开发区的起步区刚刚排除海水,应该先搞总体规划,利用传播媒介造舆论,不一定非要硬着头皮修路;另一种意见认为:修路也可以,但必须待路基沉积一年以后;第三种意见认为:现在不是争论该不该修和多长时间修的问题,而是要研究路基泥泞松软的问题,应该采用什么办法修。

    可是究竟采用什么办法修,当触及到这个硬碰硬的问题上,讨论便卡壳了。

    室外,狂风肆虐,滴水成冰。人曰:海水不结冰。可是眼下气温近零下20度,附近海滩都冻住了。室内,浓重的香烟烟雾若阴霾般无言的充斥着屋顶,专家们的额头汗津津的,脸色发红,人人心里都好像放着个火炉子。

    他们心里怎么能不急呢?施工队伍已来安营扎寨,满载砂石料的运输车隆隆开来,可是修路的方案尚未定夺。

    “走,到现场看看去!”不知是谁一声唤,专家们鱼贯似的来到卸料现场。

    大家一看装着石料的汽车正准备向四面八方卸车,一个大胆的设想应运而生。他们指挥满载石料的汽车在已经标定的进场路路线上卸车,马上又指挥轧路机在石料上碾轧,只见原路基上稀软的泥土逃亡似往两侧溜窜。

    “对,就用这个办法!”专家们击节高呼,眼放异彩。

    于是,施工队伍和轧路机沿路段一字排开。铺一层石料,用轧路机轧一遍,上覆一层砂;再铺一层石料,再用轧路机轧一遍,再上覆一层砂。几层过后,路基固若金汤,坚如磐石。

    “轧石挤压法。对,就叫轧石挤压法!”专家们那兴奋的样子宛如获得一项重大科技发明。

    “轧石挤压法”的运用,一下子使施工队伍和施工机械大有用武之地。他们昼夜24小时轮流鏖战,公司领导和专家们则谈不上休息,常常每天蹲在工地十六七个钟头。

    整整一条3.5公里长的进场路,在正常条件下需要3个多月时间,可他们仅用了20多天便宣告竣工!

    就这样, 1984年12月2日开工,同年12月26日竣工的开发区第一条进场路,于1985年1月3日正式开通了!这就是今天的建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