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达记忆|成功的三条“秘诀”
发布日期:2021-03-04 09:35 来源: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微时讯 分享到:
  •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中华民族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100年的栉风沐雨,100年的风雨兼程,在这一百年间,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过了最危难的时刻,前朝与晦暗、战争与革命、继承与恢复、发展与创新,都使得中华大地重新焕发生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在一代代泰达人的不断努力建设中迎来了新篇章!

    建党百年,泰达档案(图书)馆和经开区党委办公室联合制作推出专栏“泰达记忆”,带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年泰达度过的风雨历程。

    开发区刚成立时,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搞开发,总得有钱啊!管委会主任张昭若去找市长李瑞环争取财政拨款。瑞环市长却很“小气”,他说,“第一,市财政是有点钱,但还要用来搞煤气化,这个钱不能给;第二,如果政府给钱让你们去开发,这算什么本事,谁不能干?你们靠借债、靠贷款把这块地方开发出来,创造一个崭新的经验,那才算是真本事!”

    没有分文财政拨款,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怎么干?只能靠科学地运筹资金来解决问题!开发区决定采取滚动开发的模式,先在起步区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然后再开发一片。尽管这样,资金的需要量还是很大的,一分钱都掰开多少瓣,当一毛钱、一块钱、十块钱来花,十分珍惜每一分钱。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中,开发区一步一步走过来。

    后来,市长李瑞环在概括开发区成功经验时,总结出三条秘诀:不给、不管、不要。

    所谓“不给”,即不给一分钱,开发区自筹资金,靠贷款。贷款不同于财政拨款,那是要还账的。这就给开发者们一种激励,钱不能乱花,花完以后还得还账。还账靠什么?第一靠投资,投资先要买地,都不来买,拿什么还账?更重要的是,投产以后的税收,用税收还本付息。这就逼着大伙儿把投资者当上帝,尽心竭力地为投资者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投资。政府不给钱,有力地激励了第一代开发区人按市场经济规则搞开发的精神。

    “不管”,即市里在决定领导班子和定政策之后,给开发区充分的自主权,放手改革、开放、创新,市里包括各部门不再干涉。开发区创业之初,计划经济的束缚还非常厉害,上级政府的哪个部门都能管你。针对这种大环境,瑞环市长说,市里各委办不要掺和,让开发区这帮人直接按市场经济规则放手去干,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当时,国家给天津市的项目审批权是3000万美元以内,市政府给开发区2000万美元以内的项目批准权,超过了很多省市一级的权力。有了这样的授权,开发区建立起一个非常精干高效的机构,对外商投资实行一体化管理,从外商投资开始,所需要解决的一切问题,在开发区全给解决,不需要再往别的地方跑。那时,市里的改革很多还不到位,批准一个项目往往要经过几十个部门,几个月时间,在开发区,最快的一天就能定下来。

    “不要”,即所创效益全部留给开发区,用于区域开发,市里不要一分钱。1984年,中央规定,开发区新增的财政收入,从批准兴办时起5年内免除上缴上解任务,后又决定这种财政全留政策延长到1995年。天津市积极贯彻国家政策,对开发区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

    实践证明,中央和市委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开发区正是在“不给、不管、不要”的政策支持下,不断创新。靠内在动力,自强不息;靠滚动开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这块试验田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