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达记忆丨蓝鲸商店的超前“快递物流”意识
发布日期:2021-06-18 09:21 来源:天津经开区—泰达 分享到:
  •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中华民族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100年的栉风沐雨,100年的风雨兼程,在这一百年间,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过了最危难的时刻,前朝与晦暗、战争与革命、继承与恢复、发展与创新,都使得中华大地重新焕发生机。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在一代代泰达人的不断努力建设中迎来了新篇章!

    建党百年,泰达档案(图书)馆和经开区党委办公室联合制作推出专栏“泰达记忆”,带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年泰达度过的风雨历程。

    1986年底,天津开发区生活区,除新港四号路边上的两栋小平房是管委会所在地外,只有刚刚建成但未正式启用的“24班教学楼和三栋“退台楼”。北面三公里外的工业起步区,也只有几栋标准厂房和嘉泰陶瓷生产车间等几座建筑物。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是大片的空地,洞庭路是连接它们的唯一一条道路。

    当时工业区内开业的“三资”企业并不多,只有丹华自行车、嘉泰陶瓷、丽明化妆品、津谊打火机、华信地毯、天荣板材、万乐毛衫、约基滚桶、凯迪塑料、天昌船务、康乐保健、天龙拖拉机、南高电子、晶珊笔刷、利华裘皮、嘉泰保温瓶、环球皮革、开贸土产等几十家公司,天美汽配、梅兰日兰、哈娜好等几家公司还在筹备期。这些企业除原材料供应有其自身渠道外,其他物资都要从塘沽区和市内采购,派车用人很不方便。为解决这个问题,天津市机床公司、开发区生活服务公司和天津机床联接件厂共同出资20多万元,在开发区注册了专营商业企业——蓝鲸商店。在开发区工商局的大力支持下,很快拿到了用毛笔填写的营业执照。店址找来找去,暂时选在位于第一大街的二号退台楼靠近门口的一个较大的房间,大约30多平方米,外面跨着一楼的大阳台。

    1987年春节前夕,为了筹备开业,店里进了一些货,主要是五金工具、电工电料、水暖配件、劳保用品、日用百货等,虽然东西不多,但也需要有人看管。晚上,几个筹备人员轮流值班。这四栋楼由于刚刚盖好还没启用,白天都没几个人,晚上更是空荡荡的。深冬的西北风一刮,门窗咯咯乱响。远处是漆黑的荒野,近处连个灯亮也看不到,荒僻寂寞,那种恐怖感是现在的开发区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在这种背景下开业的蓝鲸商店,它的价值绝不能用现在意义的商店去衡量。这个商店绝对不是去逛的,也真没有什么可逛的,它的诞生和存在的目的是为“三资”企业做好后勤物流服务。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做好这项服务也是困难重重。

    1987年2月8日,蓝鲸商店开业了。没有电话,更没有汽车,业务该如何开展?几位业务员蹬上自己的自行车,跑到工业区,见门就进,介绍商店的经营范围和服务方式,如果企业有需求,他们拿到单子就往回跑,到商店从财务手里拿了支票再蹬上自行车去塘沽各类批发部去进货,从仓库里把货提出来,用绳子绑在自行车的后衣架上骑回商店,到商店换票后,再蹬车把货送到企业。有时货多或者货物过重,就从附近借一辆三轮车来回蹬。赶上业务多一点儿,这种流程一天要跑上两三趟。平地路程还好对付,那连接开发区和塘沽区的四号路高架桥,每天就要蹬车上下好几次,很是让人怵头。如果遇到大风,再加车上驮着货,上桥蹬不动,下桥又太危险,只能推着走。那种近于原始的物流方式,却是创业初期实实在在的生活。

    蹬车送货的蓝鲸商店,在企业中逐渐赢得了信任和好评,变得小有名气了。正是凭着这种不怕吃苦的服务精神,蓝鲸商店不但站住了脚,拓展了业务范围,每月还可以实现十万元上下的营业额,天津电视台就此还作了专题报道。

    后来,条件一点点地好起来,不但用上了电话,进货送货也用上了一辆旧的“雁牌”双排座的货车。再后来又搬到了第一大街的新商店,对面就是管委会,到管委会办事的人也比较多,商店也开始有了门市业务,营业额也逐渐上来了,但蓝鲸商店服务至上的精神始终没有丢,每天依然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到各处批发部筹集货源,然后送货上门,让企业享受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有一次,接到企业电话,他们急需一台保险柜,业务员和司机立即开车找到生产厂家进货,然后直接送到需求单位。商店并没有雇用装卸工,所有工作都由业务员和司机完成,不管是几楼,都要用扁担、绳子把保险柜抬上去,放在指定位置,还要负责教会使用人如何按密码程序打开保险柜,直到没问题了才离开。大家谁也没有计较这些,心中只有“客户是上帝”、“服务就是生存”一个念头。

    时至今日,商店送货上门早已司空见惯,但在当时计划经济时期,蓝鲸商店的服务理念和做法,也是开发区超前意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