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达记忆|共绘蓝图 舍我其谁
发布日期:2022-12-26 09:50 来源:天津经开区—泰达 分享到:
  •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创办了中国经济特区,亲自设计了宏伟蓝图,各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也随之应运而生。在天津东部,渤海之滨,有一片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热土,有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叫“泰达”。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大批为区域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创业者和建设者,他们孜孜以求,不断的探索、追寻……

    天津开发区首任管委会主任——张昭若

    说起天津开发区早期的发展历程,张昭若最有发言权,因为他是第一任管委会主任。在天津开发区初创时期,从机构设置、人员选调、开发方案确定,到起步区土地征用、开发和招商等,无不凝聚着这位创始人的心血和智慧。正是有了他和当时40位同事的努力,才为后来泰达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4年4月中旬,天津市成立了开发区筹建方案组,5月份,张昭若等一行到深圳学习建设特区的经验,整整学习了一个月时间。深圳市委书记等主要领导以及蛇口工业区主要负责人袁庚为大家做了介绍,大家也因此弄懂了什么叫开发区,什么叫特区,怎么去建等问题。

    1984年8月6日,天津市委正式批准成立开发区管委会,任命张昭若为管委会主任。在不管、不给、不要的“三不政策”下,张昭若带领40名干部,凭借手里仅有的40万元启动费,依靠国务院特区办的3亿元低息贷款,开始了天津开发区起步区的建设。1985年10月底,张昭若和叶迪生到香港招商引资,一共签了20多个项目,为开发区淘了第一桶金,李瑞环市长亲自到香港主持了签字仪式。

    为了给天津开发区确定一个简称,张昭若也费了一番心思。最后确定为TEDA——“泰达”,寓意国泰民安、康泰通达,读起来也好上口,从此“泰达”响彻中国经济的开放前沿。

    “振兴中华,励精图大业;面向世界,众志建新城”成为“泰达精神”的蓝本——叶迪生

    他是开发区艰苦创业时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最早提出“振兴中华,励精图大业;面向世界,众志建新城”的响亮口号,成为后来“开放、开拓,励精图大业;求新、求实,众志建新城”这一“泰达精神”的蓝本,他奠定了开发区“以最廉洁的行为,从事最开放的事业”的行为规范,并指导确立了“三为主”方针。

    叶迪生从一名科技工作者成为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领导人,带领开发区把目光瞄准了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建区初期,各方面条件有限,开发区对项目几乎没有什么选择权,但叶迪生一直坚持追踪发达国家,紧跟先进技术。他主张招商要跳出香港以及东南亚的局限,一定要把眼光放远,盯住欧美等国家的先进技术,因为他们掌握着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拥有最先进的工业,他把大家的思路开阔到了全球的范围。正是有了叶迪生,开发区最著名的项目摩托罗拉才会在天津开发区扎根、成长,使天津的IT产业蓬勃发展,从此改写了天津开发区的发展史。

    经过不懈的努力,天津开发区确定了以IT、食品、机械制造等为主的产业结构。叶迪生认为,开发区要建立“远洋战略”,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天津开发区最终确立了“工业为主、外资为主、出口创汇为主”的“三为主”方针。

    叶迪生后来曾任天津市外经贸委主任、副市长,但他始终情系泰达。从行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一直担任开发区的顾问,为开发区的发展出谋划策。他与天津开发区有着不可割舍的缘分。

    开发区创业时的开路先锋——苗沛  原开发区建设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这个曾被天津开发区授予“开路先锋”称号,曾被《人民日报》称为“渤海湾畔的垦荒牛”的人物,就是苗沛。他1984年8月参加天津开发区筹建,与其他建设者一道,创造了开发区建设史上的众多第一:打下第一根桩、铺设第一条道路、建设第一栋厂房……他是泰达最早的拓荒者之一。

    天津开发区3平方公里起步区,是汪着一尺多深盐水的盐碱滩。苗沛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1984年11月15日谷牧副总理来视察前,排干卤水,露出开发区的原地形地貌,为选址审批创造条件。当时,工作现场没有路,没有水,更没有吃饭住宿条件,在塘沽盐场凛冽的寒风中,苗沛披着黄大衣,啃着凉馒头,每天在盐埂上步行20多公里,逐一察看8个泵站的工作情况,日夜不息。仅仅20多天,水被排清了,露出了黑黑的地面。当他的双脚终于踏在这还不够坚硬的地面上时,禁不住热泪盈眶,因为他这个开发区人,终于真正地站在开发区的土地上了。1984年11月15日,当谷牧副总理走进了开发区现场,望着一马平川的开发区处女地,高兴地点头说:“真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啊。”选址方案通过了,12月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天津开发区。

    首个把支部建在跨国公司的人——尹国丰  原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他在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成功组建了全国首家外资企业的党组织,并作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被外商称赞为“摩托罗拉的福气”。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天津开发区外资企业中成立党组织还是空白,也不被外方管理人员认可,这确是外企党建路上存在过的历史现象。1994年,当时国内最大的外商独资企业——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了党总支,使党员、党组织和党的活动实现了“三公开”。1997年该公司成立了党委,在全国外商独资企业首开先河,而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尹国丰走进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分不开。尹国丰认为,凝聚人心、协调劳动关系、实现企业经济目标,是党组织在外商独资企业发挥作用的关键与核心。通过坦诚交流,外方管理人员认识到,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党组织和外商的一致目标,开始对企业的党建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

    摩托罗拉创造性地总结和遵循了“一点三为”(“一点”就是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外资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三为”是党建工作必须为外资企业所需要,为员工所欢迎,为外商所理解。)的党建思路。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摩托罗拉公司党委在促进劳资关系和谐、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开发区的第一位荣誉区民——小堀龙夫(日籍)  原天津天富软管工业有限公司董事

    从1987年至2002年,小堀龙夫和天津天富软管工业有限公司共同经历了开发区成长的全过程。他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为天津市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天津开发区的第一位荣誉区民,曾获“海河荣誉奖”。

    1987年,天津开发区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基础建设,天富软管工业有限公司正是在这一年落户开发区,它是早期进入天津开发区为数不多的外资企业之一。1989年许多外资企业撤资回国,而小堀龙夫选择留下来。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亲自宴请了留守在中国天津的小堀龙夫等各界人士,衷心感谢他们的选择,赞扬他们为其他外国人做了榜样。

    小堀龙夫不仅是一名外资企业家,他还热心投身于中日文化和技术交流,曾先后担任天津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理事、天津开发区国际商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2001年,日本政府外务省为表彰他多年来对中日友好交流所做出的贡献,特别授予他“日本外务大臣奖”。2004年,在庆祝天津开发区成立二十周年之际,他又被授予“感动泰达20年20人”的荣誉。

    创造泰达化的外资企业管理文化——延彩明  现任PPG公司亚太地区总经理

    作为外资企业的中方领导,平衡企业利益与员工个人权益的关系,是一个问题。延彩明用自己的智慧,用最简单的理念——对员工的尊重与爱,让这个问题不攻自破,迎刃而解。

    在外企做人力资源工作,有的时候需要平衡许多东西。延彩明说:“我们的工作,一方面既要维护公司规定,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协调。中方员工有很多特点,有的时候会产生一些误解,这时候就需要协调者的经验去判断。当你的老板做了不用这个人的决定,你敢不敢站出来说,我觉得要做正确的事,所以遇到这样的事,我经常会站出来讲。”

    延彩明任PPG天津公司人事经理期间,该公司荣获2003—2004年度中国区最佳雇主称号,而且是天津地区唯一的一家。作为个人,延彩明也获得天津开发区优秀党支部书记的殊荣,她还是天津开发区第一个被国家公安部授予三等功的英模。这些实至名归的荣誉,既是其个人管理思想和工作成绩的证明,也是泰达化的外资企业管理文化的成果展示。延彩明不但把PPG的文化传递给中国员工,也把中国文化和泰达文化传递给PPG,从而打造了一个中国特色和“泰达精神”相结合的PPG文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侯立尊  原天津金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侯立尊,作为我国著名电焊专家,他一生致力于民族工业和民族品牌的振兴。作为天津开发区首批民营企业创办者之一,他创建的金桥焊材集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电焊条生产销售企业。

    他明确提出要靠观念创新、技术创新来求得生存。金桥焊材组建了焊材研究所,广揽各方英才,调集精兵强将,改造老产品,开发新产品,先是老产品上档次,使J422焊条具备了八大技术特性,大大提高了性能,也使该产品在国内市场不断“开疆拓土”。接着又开发了相当于美国AMS标准的E7010、E8010石油输送管道专用“纤维素立向下焊条”,成了国内急需的替代进口的产品。他们还研制成功了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超低氢、耐低温、高韧性碱性焊条等。不仅如此,金桥焊材所需的生产设备,多数是其自行设计制造的,如自动配粉生产线、碱性焊条低温高温连续烘烤生产线、实芯焊丝生产线、包装称量自动计数装置等,技术性能不仅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还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资金,锻炼了技术队伍。

    侯立尊向世界前沿瞄准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发展模式。早在1993年,国内刚刚开始提出要发展股份制企业的时候,他就大胆探索组建了由全体员工参股的股份制企业——天津开发区联业焊条制造厂。随后,侯立尊又建立起以他名字命名的“侯立尊科研基金”。1995年,凭借“基金”雄厚的资本,又组建了由“基金”入股、员工参股、部分企业投资的股份制企业——天津金桥焊材有限公司。这一注册资金3000万元,集科研、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新型企业成立后,便成了原有企业的“旗舰”,为后来组建“联合舰队”式的企业集团奠定了基础。几乎与此同步,天津燕桥焊接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专营出口业务,确保了集团公司出口业务连创新高。

    归国创业者的杰出代表——洪浩  凯莱英医药集团(天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是开发区海外归国创业者的杰出代表,2004年被授予“天津市杰出留学人员”称号。他创办的公司5年内创造利润上千万元,2002年被美国化学学会评为全美医药化学界最有发展潜力的五家中小企业之一。

    1998年,国家号召海外学子回国创业,42岁的洪浩带着自己积攒下来的25万美元回到了祖国。良好的投资环境让他在开发区安下了心、扎下了根。正是在这一年,他在天津开发区正式注册成立了凯莱英医药化学(天津)有限公司,并在泰达国际创业中心租了700多平方米的房子做实验室,总经理、科研人员连同员工一共就14个人,这是他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公司。

    创业路上如履薄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凯莱英公司的业务增长陷入停滞,洪浩和他的团队没有像大多数企业一样缩减开支,降低产品价格,靠低价占领市场,相反毅然决定增加投入,兴建国际标准的cGMP原料药生产车间,希望依靠增强自身科技实力挺过难关。开发区管委会了解情况后,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这一年,凯莱英被认定为开发区“成长型科技企业”,并从默克公司千余家供应商中脱颖而出,获得默克公司“2007年度一级供应商”荣誉称号。凯莱英是目前全球极少数可以将连续性反应技术运用于医药商业化生产及中试生产的企业之一。洪浩在国际制药界最著名的化学权威杂志上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申请20余项发明专利。作为凯莱英集团创始人,洪浩博士领导的凯莱英集团经过短短十年的时间,已发展成为中国生物医药服务外包领军企业,并成为国际大型制药公司开拓亚洲及中国市场的首选。

    泰达基础教育的开拓人——王延瑞  原开发区第一中学校长

    他创办了开发区第一所具有重点高中、初中、小学的普教义务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显著。他呕心沥血,扎实工作,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学校。开发区一中被誉为开发区最好的学校。

    1997年4月,时任天津市新华中学副校长的王延瑞被调到开发区,筹建一中一小。学校刚刚建立,很少有人知道开发区一中的名字,怎么招人呢?王延瑞自己到天津市各大学门口、校园里、学生宿舍里张贴广告,摸爬滚打5个月,“忽悠”来了13名教师,41名学生,尽管人员稀少,开发区一中终于如期开学了。

    在泰达一中首届高中生毕业前夕,王延瑞病了,一块血栓堵在了心脏部位。为了不影响高考,王校长吃药顶着,紧紧盯住首届高考,最终上线率达到100%。直到12月,他才做了心脏换瓣手术。住院期间,为了学校工作正常运行,王校长多次用电话指挥,后来干脆将病房当作办公室,在病房里召开主任会议。回家休养期间,又躺在床上召集高三班主任及年级组长会。如此大的手术,医生叮嘱要休养5个月,为了让学生和老师安心,王校长术后3个月就上班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延瑞带领的这个拼命三郎式的工作团队,有了令人欣喜的成绩。2001年,开发区一中与南开、耀华、天津一中一同跨入天津市首批示范高中行列。2009年,有三个学生分别走进了北大、清华和港大,开发区一中第一次与北大、清华和港大牵手。2010年开发区一中晋升为市级重点中学。

    三十八年流金岁月,老泰达人在艰难中起步,似涅槃中重生,如史诗般壮丽。他们或首开先河居功至伟,或看似平凡默默奉献,都是那么难能可贵,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生动感人的创业故事,引领泰达人带着梦想、初心和使命,向着梦想不断迈进!

    致敬为开发区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广大创业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