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开发区新闻发布会

首页 > 2023年1月新闻发布会

天津市首个成规模M0新型产业用地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启动

发布时间:2023-01-09 09:33 来源: 天津经开区—泰达 分享到:
  • 1月8日,天津市首个成规模M0新型产业用地项目——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启动,成为天津经开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深入落实天津市“十项行动”,持续提升产业能级,主动先行先试,打造人产城融合园区的又一重大成果。

    M0新型产业用地是指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用地。M0新型产业用地具有多重优势:成本更低,将土地收益转变为产业收益,充分支撑科技型企业发展;高配套比例,地块内配套管理用房、小型商业等生活服务设施及其他配套辅助用房的建筑面积比例可达30%,充分实现产、城融合互补;分割灵活,地块项目用房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可按照幢、层、间进行房产分割登记、销售、转让,允许有条件地转让给符合新型产业用地类型项目。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使用方式,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2022年7月,天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天津市推进产业用地高质量规划利用管理规定》,提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动能引育,支持新型产业用地,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近期刚刚召开的天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后五年将组织实施“十项行动”。此次天津市首个成规模的M0新型产业用地项目启动,正是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行动的具体举措。

    近年来,滨海新区举全区之力支持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发展,支持科技园优先打造M0新型产业用地,科技园从五个统一(统一规划建设、统一产业布局、统一招商引智、统一运营管理、统一工作机制)向五个一流(一流的创新生态、一流的体制机制、一流的优质配套要素、一流的政策环境、一流的主题园区)大踏步迈进,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部分企业已由早期孵化阶段迈向高速成长阶段。为满足企业对产业承接载体的新需求,强化本土科技型领军企业的深度培育,科技园转变发展模式,将核心位置商业用地调整为新型产业用地,持续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模式,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作用,为科技园持续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M0新型产业用地)位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核心地段,与天津经开区制造业聚集区、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高校、研发机构形成南北向纵轴发展态势。项目总占地面积25.1万平米。其中一期工程东至青海湖路、西至天池路、南至赣州道、北至潮州道,占地面积17.4万平米,总建筑面积约31.2万平米,预计2024年上半年完成产业用房建设。

    产业园将按照三分之一市场化租赁、三分之一定制长租、三分之一企业自建的开发建设模式,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科技服务为主导产业,融合研发、中试、检测、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创新主体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研发、小试、中试全链条的孵化转化,实现科技园打造京津冀创新成果转化新高地的远景目标。

    产业方向

    产业园将以自主创新为主攻方向,围绕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大健康和科技服务业的“3+1”产业布局,重点面向研发、中试、检测、医疗器械等生物医药产业以及工业机器人、智能设备研发制造等智能制造产业发力,做好科技服务类项目引进,打造低噪音、低污染,高原创性、高成长性、高产出的自主创新示范高地。

    规划布局

    产业园在遵循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直面产业需求,推动开放融合、创新无边界,以“科创+工业+服务+生态”为规划目标,打造低密、低碳、低成本、灵活、便捷、高舒适的具有科技人文活力的绿色产业园区。

    该项目由北塘湾(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按照三分之一市场化租赁、三分之一定制长租、三分之一企业自建的模式,满足领军企业、瞪羚企业、未来独角兽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不同项目的需求。

    载体建设

    产业园载体建设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定制化等多重特色。按照产业项目生产需求,厂房单层面积有1500平米、3000平米、4000平米等多种类型,层高也可有5米、6米、8米等多种形态,首层载重为1吨(局部可达2吨),标准层为600-800公斤,兼顾生产和研发,尽可能满足多类产业发展需要;企业的厂房选择更加灵活多样,既可整租也可分租,亦可通过“矩阵式”模块化组合,“横、纵”灵活分割,多层联动享受独立空间,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不同发展阶段所需的产业平台;产业园厂房可按照企业需求进行定制建设及装修,满足多种生产场景需要。

    服务生态

    产业园打造有温度的产业生态服务园区,构建5分钟消费圈和20分钟生活圈,为入驻企业和职工提供最大程度的生活便利。在产业园内部的5分钟消费圈内,提供餐饮、咖啡厅、健身房、室外运动场、高端酒店、公园、社群服务等生活配套以及会务、政务、科技金融、公共平台等办公服务;在20分钟生活圈内,可尽享人才公寓、商品房、商业综合体、大型医院、文体中心以及完善的教育资源等人才所需的各类生活服务。

    环境营造

    产业园按照生产和生活的差异化需求,进行科学分区,形成动静分离的规划特色。

    产业园以洞庭北路为中心景观轴线打造中部动区,结合景观绿地系统规划,沿道路两侧设置产业公园带,并于其间形成高低错落的1公里慢行环道,将商业空间、运动设施、社交广场、绿化景观等贯穿其中。在动区,各类人才既可以交流,也可以在社交广场举办各种活动,在工作之余打造一个充分放松心情的活动空间。

    产业园东西部为静区,充分考虑到企业研发生产需求,由内外围绿化景观为生产性质的建筑提供“生态屏障”,科学规划的交通体系最大程度减少干扰,为企业营造一个静态安心的生产环境。

    产业园采用半封闭式交通管理,规划南北向客运主通道和东西向货运主通道,整体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清晰、互不干扰,货运环线可抵达每栋厂房门口。产业园规划约2000个停车位,充分保障出行需求。

    绿色低碳

    产业园以建设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态示范园区为宗旨,一体化统筹水、绿、岸、建筑、能源、地下空间和海绵城市等多要素设计。提出被动式建筑技术、资源再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设备技术、低碳能源系统、非传统水源利用、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低碳交通系统、低碳绿地系统、屋顶光伏板等十大低碳设计策略,实现全区域、全环节低碳环保。

    比如,产业园将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采用下凹式绿地设计,通过收集、滞留、净化、渗透等环节,形成雨水循环装置,打造“产业园”版本的海绵城市样板。此外,产业园还将设置室外雾化装置等低碳设施,既可作为休憩景观,也可提升局部空间的空气质量。

    智慧园区

    产业园整体打造智慧智能体系,全面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园区。产业园实现5G网络全覆盖,智能空调、智能净水、智能消防、智能浇灌、智慧安防、智慧停车、能耗监控等全方位智能设施,为入园企业和人才提供最优质的智慧服务。

    比如,园区打造智慧安防系统,采用全景监控、手机电子围栏、无人机巡查、门禁报警、人像卡口、RFID(射频识别技术)、 mac地址采集、报警柱、报警仓等多项智能手段,智慧保障园区生产生活安全。

    园区智慧交通系统采用智能导视牌、智能信号灯、智能路灯、智能人行道等设施全面提升园区的交通效率。

    产业园采用货梯智能预约系统,可以手机查看货梯运行情况以及货车位空余情况,并提前进行预约,提高货物的运行效率和企业的工作效率。

    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以产业为核心实现了三个转型:一是跨过房地产开发商直接与处于爆发增长前期、具备关键核心技术和优质产业资本支持的科技领军企业对接,推动以地产开发为主的土地财政,向以产业引育为主的可持续财政转型;二是推动园区从原有的以总部型、研发型科技企业聚集为重点向具备产、学、研、用、金、服一体化服务的园区转型;三是推动园区从引进孵化早期初创型项目为主,向培育本土具有核心技术、成长属性高、发展潜力大的领军企业转型,积极与科技型领军企业携手成长,切实解决企业从种子期、成长期向高速增长期迈进的成果转化需求,助力一批未来独角兽企业加速成长,全面打造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