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退出长者模式
返回上一级 >>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21-08-20 16:23 来源:发展和改革局
字号: |

2020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天津经开区,“泰达”是天津经开区的英文缩写音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和滨海新区区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各项工作稳中有进,“十三五”重点工作圆满收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双胜利”,综合发展水平在国家级经开区中继续保持前列。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0年,天津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可比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可比下降0.8%。第二、三产业比例为53.9:46.1,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51.9万元/人,可比增长0.3%。

2020年,全区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665.27亿元,下降3.2%;其中,税收收入555.86亿元,下降3.5%,税收占比为83.6%。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4.59亿元,下降3.4%;其中,税收收入146.49亿元,下降3.1%,税收占比为94.8%,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财政总支出370.58亿元,同比增长39.8%,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29.54亿元,同比增长9.2%。全区共有10家企业税收规模达10亿以上,较上年增加1家,税收合计209.5亿元,占比为37.7%。

至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1.56万人,比上年增加1.02万人。全年户籍人口出生1019人,死亡74人。户籍人口出生率8.8‰,死亡率0.6‰,自然增长率8.2‰。驻区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员共计1295人,其中日本籍303人,韩国籍140人,美国籍116人。

至年末,全区“四上”企业从业人员38.36万人,比上年增加0.63万人,增长1.7%。按投资方式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从业人员19.73万人,增长1.5%;内资企业从业人员18.63万人,增长1.9%。按所属产业划分,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2.90万人,下降2.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46万人,增长9.0%。

2020年,全区“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421.15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25.71亿元,增长5.3%;内资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95.44亿元,增长4.9%。全区“四上”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11.02万元,增长3.5%。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2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90.43亿元,下降1.0%。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21.22亿元,增长3.9%,占比79.0%;内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69.21亿元,下降16.1%,占比21.0%。全区共有265家企业工业总产值超1亿元,产值合计4994.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8.1%,所占比重与上年相同。其中,67家企业产值超过10亿元,合计4345.5亿元,占比为85.4%,较上年减少0.5个百分点;11家企业产值超过100亿元,占比为56.6%。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84.2%,达到近年峰值。工业产销率为99.8%,较同期增长2.4个百分点。

分主导产业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医药健康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674.76亿元,下降1.0%,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1.8%;工业增加值增长3.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2.5%。其中,汽车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602.63亿元,下降0.7%,工业增加值增长6.5%;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689.85亿元,增长13.1%,工业增加值增长14.0%。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164.85亿元,增长6.2%,工业增加值增长10.2%。化工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709.81亿元,下降20.8%,工业增加值下降12.3%。医药健康产业实现产值507.63亿元,增长0.1%,工业增加值增长2.5%。

分重点领域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320.83亿元,增长6.5%,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6%;工业增加值增长4.8%,总量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1.4%。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产值1541.51亿元,增长3.1%,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3%;工业增加值增长6.9%,总量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7%。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176.84亿元,增长6.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1%;工业增加值增长3.6%,总量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1.0%。

分所属小区看,西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81.63亿元,增长7.9%,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南港工业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5.16亿元,下降21.4%,工业增加值下降8.9%;微电子工业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1.48亿元,下降14.1%,工业增加值增长0.8%;现代产业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9.31亿元,增长17.4%,工业增加值增长25.1%;逸仙科学工业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1.66亿元,增长3.8%,工业增加值增长7.4%;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13亿元,下降8.2%,工业增加值下降9.4%;一汽大众华北基地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57亿元,增长42.1%,工业增加值增长52.1%;中心商务片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50亿元,增长56.5%,工业增加值增长59.7%;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43亿元,下降12.5%,工业增加值下降8.9%。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12.81亿元。其中,五大支柱产业利润总额285.27亿元,同比增长0.4%,占比9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1%。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19.5,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56.6万元/人,增长6.3%。

2020年,建筑业实现总产值263.44亿元,同比增长31.5%;增加值增长21.9%。至年末,全区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共152家,同比增长17.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34万平方米。

三、服务业

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可比下降0.8%。其中,其他服务业(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6%;金融业增加值增长3.6%;交通仓储邮政业增加值下降27.7%;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下降7.5%;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5.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下降29.6%。全区“四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953.33亿元,下降11.6%。

2020年,规模以上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32.47亿元,增长30.8%。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93.17亿元,增长38.0%;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55.76亿元,增长12.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36.72亿元,增长14.9%。

2020年,全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50家。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42家,包括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6家,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22家,农村商业银行2家,村镇银行3家,其他中资小型银行2家,外资银行5家,财务公司2家;非存款类金融机构8家,包括金融租赁公司6家,信托公司及汽车金融公司各1家。全区共有地方金融机构1836家,其中,融资租赁企业151家,商业保理企业158家,消费金融公司1家,小额贷款公司8家,担保企业8家,典当企业10家,基金类企业1500家(基金类企业认缴出资额5100亿元)。

2020年,规模以上交通运输及邮政仓储业实现营业收入995.72亿元,下降42.2%;利润总额亏损1.12亿元。大港口岸吞吐量共计1440.18万吨,下降17.0%,其中,外贸吞吐量777.87万吨,增长18.1%;内贸吞吐量662.31万吨,下降38.5%。全年旅客发送量8242.97万人次,下降45.9%,其中,津滨轻轨3595.37万人次,下降35.1%;轨道电车19.25万人次,下降70.7%。至年末,全区共有客货运输单位231家,客货营运车辆3406部,其中货运车辆3018部,客运车辆388部。

2020年,商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实现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3296.09亿元,下降6.7%。主要商品销售类值中,金属材料类1583.89亿元,下降5.9%;煤炭及制品类412.78亿元,下降17.1%;化工材料及制品类489.45亿元,下降5.5%;石油及制品类133.89亿元,下降31.8%;汽车类124.72亿元,下降35.7%。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9.94亿元,下降8.2%。

2020年,房地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8.40亿元,下降49.2%。

2020年,经开区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36.7亿美元,下降20.1%。其中离岸接包合同额22.4亿美元,下降30.1%。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23.3亿美元,增长33.1%,其中离岸执行金额13.1亿美元,增长55.3%。

四、招商引资

2020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2.48亿美元,新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6家,51家企业增资,合计新增外资合同金额50.30亿美元。全区实际利用内资323.73亿元,新设立登记内资企业4465家,合计认缴注册资金2368.67亿元。

2020年,新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投资总额37.33亿美元,合计认缴注册资本30.81亿美元,合计合同外资金额30.65亿美元。在56家新批企业中,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企业21家。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合同外资增资金额19.65亿美元,平均增资规模3153万美元。全年新设立内资企业平均认缴注册资金5305万元,投资总额1亿元及以上企业163家,投资总额1亿元以下、1000万元及以上企业1009家。

新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7家,22家工业企业增资,合计新增合同外资金额9.78亿美元。新设立内资工业企业103家,合计认缴注册资金19.15亿元。一汽丰田事业体总部、长城汽车新平台、大陆汽车混合动力及电动汽车系统亚太区研发总部、朗誉机器人、井芯微电子、雀巢宠物食品新生产线、康龙化成研发外包扩产、中星微电子、唯捷创芯上市总部和研发中心、飞旋科技生产研发总部及生产基地、利仕航科技新能源特装车、法莫西创新药孵化基地、信汇公司新制剂车间、海光药业碳酸氢钠等一大批高质量项目实现落地。

新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服务业项目48家,29家服务业企业增资,合计新增合同外资金额9.87亿美元。新设立内资服务业企业3938家,合计认缴注册资金2265.98亿元。仁合益康研发中心、京天成生物实验室、韩华投资、麦格理乐歌电商基地、高瓴资本基金、查博士二手车服务平台、蒙古富源国际粮源综合采销平台、隆平安出行、蚁信通科技、智云慢病管理北方总部、春雨医生互联网医院、奇云诺德癌症无创早筛等一批现代服务业企业批量落户。

2020年,经开区聚焦非首都功能纾解,积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全力打造滨海-中关村,“京籍”好项目相继落地。华为智慧城市创新中心、轻松筹、中合投大健康、菲尔茨人工智能、英中石墨烯、西贝电商平台、北京蓝星清洗总部等重点项目陆续落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坚持“龙头带动、补链强群、生态聚集”战略引领,创新“云招商”、“云推介”手段,打出产业链式招商、全球渠道拓展、“暖企”新政配套、企业高效服务组合拳,策划实施及统筹落实线上线下招商宣介活动十余场;成功举办第十六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线上会议观看人数累计突破255万人次,线下活动规模300余人;围绕智能科技、化工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举办多场线下产需撮合对接会和线上政策交流会,推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全方位合作,促产业资源有效衔接,满足企业疫情下重塑全球供应链的市场需求。

至年末,区内共有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及单位5990家,投资方来自66个国家和地区,合计投资总额折1051.00亿美元。共有内资企业31770家,合计认缴注册资金18068.39亿元,其中认缴注册资金1亿元及以上企业1836家,认缴注册资金1000万元及以上、1亿元以下企业8055家。

五、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2%。其中,产业投资增长18.9%,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5.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3.3%,占比18.6%;基础设施及公建投资下降9.2%,占比5.9%。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1.1%,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0.0%。

2020年,工业投资增长11.3%,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8.1%。其中,汽车和装备制造业投资下降37.2%;电子通讯产业投资下降27.1%;化工新材料产业投资增长46.5%;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增长41.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27.5%。明治乳业、长城新平台、纬湃科技、丰田K-SUV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两化”搬迁、三星MLCC、北燃LNG、中沙石化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一汽大众汽车改造、大众变速器APP310、金刚化工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用。

2020年,房地产投资下降33.3%,其中住宅投资下降34.3%;房屋施工面积764.40万平方米,增长8.9%,其中住宅面积321.76万平方米,增长37.1%;房屋竣工面积85.70万平方米,下降14.5%,其中住宅面积53.64万平方米,增长241.4%。商品房销售面积55.74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03.73亿元,分别增长5.8%和1.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1.8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01.25亿元,分别增长4.9%和7.2%。住宅销售套数共计4590套,增长12.9%。滨海高铁东项目、观文轩、远洋琨庭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开工建设,周大福金融中心提前4个月顺利竣工。

2020年,基础设施及公建投资下降9.2%。茱莉亚音乐学院如期建成投用,国家重点科技创新平台“1903”工程一期完工,滨河公园二期及茱莉亚音乐学院周边完成提升改造,泰达足球场提升改造、泰达心血管医院改造项目顺利推进。于家堡一幼实现竣工,泰达实验西校区高标准建设,泰达一中二期、时尚广场幼儿园前期工作顺利开展。

东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8.8%;中心商务片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8.3%;南港工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5%;一汽大众华北基地固定资产投资下降85.6%;西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2.2%;逸仙园固定资产投资下降69.7%;微电子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54.0%;现代产业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1.8%;中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4%;滨海—中关村固定资产投资下降57.7%。

六、科技创新

创新环境持续改善。制定出台“加快引育新动能推动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八条措施”,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形成“遴选一批、入库一批、培育一批、认定一批”的良好态势。全面启动“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78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785家,雏鹰企业达370家,瞪羚企业达46家。3家企业入选市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9家企业获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1家企业荣获市级专利金奖、优秀奖,15家企业入围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百强。经开区成为全市唯一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的发展试点区域,亿昇科技成为我市首个“两业融合”试点企业。泰达档案(图书)馆获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优秀服务一等奖。

创新主体竞相发展。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累计达到17家;孵化转化载体面积累计达到120.5万平方米;新增在孵企业255家,累计达到1786家。新认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累计41家;新认定企业技术中心6家,累计74家;新认定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累计31家。全区累计在各类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达66家,其中科技型企业58家。康希诺成功在科创板上市,其中,康希诺成为全市唯一同时在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民营科技企业,其与军科院陈薇院士团队联合研发的腺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位于西区的生产基地加快建设。诺思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零部件”专项。芯海创自主研发芯片连续三届获得“中国芯”称号。利安隆获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航天泰心的“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并开始临床试验。

人才支撑不断强化。围绕优势产业链、创新链,着力部署人才链,认真落实人才工程计划,广泛引育优秀人才,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2020年,共有60人入选各级各类人才项目,新增急需型人才269人,累计2094人。积极推动市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其中“杰出企业家”17人、“新型企业家”24人、“优秀企业家”315人。40家企业入选第五批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累计入选129家。61家企业入选市级“项目+团队”,居全市榜首。探索开展服务英才“结对子”活动,与80名高层次人才建立联系,为人才“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送关怀”。高标准推动人才联盟建设,成立无人机和新材料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人才)联盟,积极筹备互联网新经济人才创新创业联盟。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唯捷创芯、飞旋科技、达因建材、建昌环保、民康医疗等公司列入滨海新区上市储备项目。利安隆新材料获批国家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中国轻工业塑料行业十强企业。凯莱英集团获得中国化药制药工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称号。七一二、立中集团、华为海洋获批天津市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立中集团获得2019-2020年度天津市专利金奖,深之蓝公司等10家企业获得2019-2020年度天津市专利优秀奖。唯捷创芯、赛诺医疗等15家企业入围天津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100强。全年技术合同登记716项,技术交易额达89.9亿元。科技成果鉴定登记35项,申报专利2811项,授权专利5642项。至年末,全区内资企业拥有专利总数达2.3万项。

七、深化改革

自贸创新取得成效。经开区立足区位特色优势,自贸创新探索取得成效,多个案例得到复制推广。推动实施FT等新业务模式,探索金融创新制度。“一汽信达保理”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我市首家港资私募润晖投资、北方首家外资私募韩华投资启动运营,天津成为全国第二大外资私募机构聚集地。推动天津商业保理创新发展基地揭牌,发布3项团体保理标准。完成全国首单完全基于交易信用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首单商业保理行业公司债券,首推保理线上债权确认融资新模式。天津泰达综保区顺利通过联合验收,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2.8亿元,在全市率先落地全球维修业务试点。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总值217.9亿元,同比增长66.5%,在全国保税物流中心排名首次跻身全国第一。

国企改革持续推进。紧密围绕“建-产-投-融-服”发展布局,组建泰达城市发展集团等四大板块集团。完善“管委会-国资局-区属企业集团”三级监管机制,以“国资监管清单”为核心、各专项监管政策为支撑的“1+N”政策制度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专项工作持续开展,全年出清36户、出让3户,泰达低碳中心混改项目、南港港铁物流公司增资扩股项目顺利完成,累计引入资金1.05亿元,项目溢价达100%。

审批改革不断深化。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全年办理1100余件。全面推进承诺制审批,全年办理968件,落实信用承诺分级审批管理,全年办理132件。梳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形成“全生命周期”有效监管。打造160项行政许可事项统一制发证模式,推行首席审批官模式,全年办结1813件,好评率100%。量身定制服务招商准入及重大项目审批方案,制定“建设项目审批进度一张表”。打造线上线下政企交互平台,无人审批服务范围覆盖经开区全域,实现13项高频事项小程序申报办理。推动“滨海通办”,统一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对外形象。

八、城市功能

教育服务不断优化。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4所,其中,高校3所。天津茱莉亚学院启动2020级首届研究生课程。在校中小学生15494人,其中外籍学生465人;在校中小学教职工1305人,其中外籍教师145人;托幼园23所,入园儿童4433人。当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100%,高中入学率99%,流动人口子女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8%。目前,经开区已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政府办学到社会办学的完备的教育体系。

卫生服务更加完善。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18家。其中,综合性医院12家、专科医院4家、社会力量办其他医疗机构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家、企业保健站44家。各类卫生技术人员总数达到2560人。医生总数达到111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277人。病床总数1177张。全年诊疗133.51万人。泰心医院发挥互联网医院作用,与中海油天津公司等单位签署空中医疗救援服务协议,开启互联网医疗和“立体120”生命救援模式。同时完成科研成果登记4项,获得专利授权6项。

文化生活蓬勃发展。全力打造夜间经济,提升商业活力,打造滨海万达广场永利街、永旺梦乐城“旺购”夜市等载体,举办“泰划算”消费购物季、滨海伊势丹“伊势丹夜巷”等活动。滨河公园、文化中心公园、百米绿带公园、天津茱莉亚学院、周大福金融中心、于家堡洲际酒店等地点成为网红新地标。至年末,泰达图书馆馆藏总量达到143.4万册,馆藏数据库达到72个,图书流通143.5万册次;档案馆藏总量达到39.2万卷,全年接待读者用户达46.9万人次,档案借阅利用0.2万人次。

综合保障稳步提升。至年末,全区累计形成道路长度679.9公里,道路面积1615.8万平方米;桥梁91座,桥梁长度25.3公里;排水泵站61座,排水管网2123.5公里;自来水供水能力63.8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18.6万吨/日,雨水总排放能力511.9立方米/秒,污水总排放能力27.4立方米/秒。供电能力13949.9兆伏安,供燃气能力428.2万立方米/日,供热能力2463.8吨/小时。各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市政设施完成提升改造,西区绿色生态屏障完成420余万平米绿廊建设,古海岸廊道景观带初具效果。南港铁路全线建成通车,10万吨级航道实现全天通航。中区110kv变电站外线、西区汉港公路、一汽大众华北基地高速新开口等一批重点工程有序推进。

法治环境不断改善。构建互联互通的劳动关系预警平台、调处平台和促进平台,做到窗口前移、主动作为、源头治理、有效管控、分级联动、效能提升。建立 “云调解”工作模式,开通24小时法律咨询、律师服务专线等热线,累计为3300余人次解答问题。法律援助中心通过点对点金融公证服务为中小企业疫情期间融资难的缓解提供了可靠法律支持。2020年,全区法律援助案件立案96件,其中刑事案件2件,突发事件18件,挽回经济损失35.3万元。至年末,全区共有律师事务所44家,比上年新增2家。

九、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体系逐步健全。完成建区以来首个系统性“营商环境评估报告”,对标世界银行评价标准开展自评。出台经开区首个营商环境总体建设方案,制定并实施经开区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36项攻坚计划、177项改革任务按时完成,荣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十佳产业园区”。

扎实解决企业问题。深入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累计帮扶企业3500余家,解决一批企业反映突出的建设、用工、税务、入学等问题。出台“优质企业优人才入学服务措施”,帮助40家企业、70名高级人才子女入学。推出“企业家和人才购房鼓励基金”,对企业中层以上人员置业予以资金鼓励。承办经开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对接会”等多场线下活动,协助90余家企业成功进行业务对接。

服务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持续提升经开区网络空间的城市气质和城市形象,全年各类中央媒体报道量提升近30%,天津日报头版见报稿数量蝉联全市各区第一。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开放平台全年粉丝增长11.9万人,形成经开区“两微一抖”传播新格局。创新“网红泰达”建设,推出“dou红泰达”系列网络传播活动,组织开展“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取昵称”、泰达“十大网红打卡地”评选等活动。

十、绿色发展

环境监管水平提升。加强环境监察执法,提升环境执法效能。全年累计检查企业1439家次,出动执法人员3666人次,开展夜查71次。启动8次共24天重污染应急响应,累计检查企业400多家,出动执法人员850人次。制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局行政处罚工作指南(试行)》,修订《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局行政执法、处罚裁量内部指导意见(试行)》,建立健全行政处罚制度,信特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及生态修复案获评全国十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典型案例。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完成地表水断面、海河大闸断面等监测619项次;完成区域内3个点位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54次、5904项次;完成41个网格区域、19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完成各类污染源监测共计205家次、3071项次。

工业治污效果突出。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源头管控,加大减排力度,着力改善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河湖水质水平不断提高。严格落实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全年检查企业1439家次。创新审批模式,实行环评“无纸化在线审批”,豁免审批27家次。强化政策引导,修订《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绿色发展暂行办法》,争取国家大气专项补贴资金2200余万元。完成经开区智慧水务一期、东排明渠系统治理等重点项目,海河大闸、蓟运河防潮闸断面水质达到Ⅴ类,永定新河和东排明渠水质达到Ⅳ类。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电耗、水耗分别下降6.7%、2.5%和7.8%。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下降16.3%。13家企业摘得国家级“绿色工厂”荣誉,“十三五期间”获得绿色制造相关荣誉企业已达65家,数量领先全市,初步形成绿色制造产业聚集区。经开区入选国家首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名单。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23,改善率4.7%,达标天数比例66.7%;PM2.5的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PM10的浓度为65微克/立方米。区域环境噪音平均值达到52.3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达到68.2分贝。排海污水达标率达到98.3%,排海雨水达标率达到93.5%,污水处理厂出水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量157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5.27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2.4%,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100%。全区公园19座,人均绿地面积217.1平方米,年末实有树木599.3万株。

十一、安全稳定

区域稳定持续巩固。持续强化城市安全风险管控,推动12个重点行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建设风险数据库,绘制全区风险一张电子图。深入开展出租厂房安全治理“利剑行动”、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攻坚整治、危化品安全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等专项治理,各部门出动执法人员达4624人次,排查整治各类隐患4269项。制定“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持续强化危险化学品领域专项治理。开展57家橙类企业的重点危险源关键保护层分析,深入开展重大危险源专项、夏季专项、危化品安全隐患大起底大排查整治专项、特殊危化品专项、硝酸铵专项等13个危化专项治理工作。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升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在全市率先建立金融风险监测系统和多部门联动处置机制,实现“一张网”风险监控。全年启动全面风险排查7次、现场排查199次,监管约谈26次,处置风险企业69家。顺利完成全市第一批商业保理企业规范性整改,通过率居首位。积极推进处非案件攻坚任务,在全市率先创新远程案件登记处置系统。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至年末,全区工会单位数达到4934家,工会会员人数达到16.3万人,增长7.2%。2020年,全区新增投保单位1558家,累计1.3万家;新增养老保险征缴人数2.1万人,累计36.0万人;新增失业保险征缴人数1.2万人,累计34.8万人;新增工伤保险征缴人数2.3万人,累计36.9万人;新增医疗保险征缴人数1.5万人,累计36.6万人;全年社会保险征缴总额82.9亿元,发放养老金2.3亿元,领取养老金人数2.8万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7.9万个,新建博士后工作站(实践基地)21个,累计达117个。

十二、疫情防控

全面织密网格战区。扎实开展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按照“战区制、主官上”原则,将全区划分32个网格,以“132”工作机制为抓手,全体干部职工充当“网格员”,深入企业、商户、社区,逐企逐户指导防疫、宣贯政策、推动复工,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确保各项疫情防控举措落实到位。搭建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快速摸排、精准施策,统筹有力开展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各项工作。

防控保障坚强有力。深入贯彻天津市惠企“21条”和“27条”政策,在全市率先出台控疫情稳增长“暖企16条”措施,全年为企业减免社保费用21.9亿元,为企业商户减免各类租金1.8亿元,减免公用事业费用6758万元,联合37家银行新增贷款投放量130.7亿元,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轻负担。建立健全重点物资保供机制,加大对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驻场服务力度,确保生产稳定、资金畅通、运输无阻,全区口罩日产能达到450万只。

圆满打赢关键战役。全力帮助企业复工复产,2月底全区大型企业100%复工,3月初规上工业企业100%复工,“四上”企业全面复工,3月底全区各类企业商户应复尽复。以人为本服务企业,调配38处公寓,为企业返津员工隔离观察提供场所。组织外籍人员返津,完善入境接驳机制,累计接驳入境人员2907人。高效严谨邀请外籍专家人员返津,发放邀请函2879份,占全市61.2%。在全国首开“中韩快捷通道”,妥善解决三星系1501名韩籍工程师来华问题。全力投入“滨城大筛”,三天圆满完成全域核酸检测任务。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