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特别是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积极有效应对多重挑战,经济发展回升向好,有力实现多元目标。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步回升。经全市、新区统计局初步核算,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9.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455.65亿元,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1023.62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构成为58.7:41.3,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财税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543.8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税收收入480.44亿元,增长8.2%,占比88.3%。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08亿元,增长11.6%;其中,区级税收收入132.50亿元,增长17.1%,占比95.3%,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总支出196.37亿元,下降4.4%,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7.38亿元,下降9.3%。统筹推进地方债务化解、存量资产资源盘活、扩大有效投资,圆满完成年度化债任务。
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39.0%、26.8%。新产品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1倍,集成电路产量增长5.8%,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11.8%,化学药品原药产量增长41.1%,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产量增长19.2%。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9.1%、8.5%,生活性服务业增长28.8%,新冠疫情后经济恢复态势明显。互联网平台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3.1%。新兴动能持续聚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3%。
二、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49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12.18亿元。
分门类看,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占比88.7%;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6%,占比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2.7%,占比4.3%。分主要行业看,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1681.99亿元,增加值增长7.8%,全年实现整车规模80.4万辆,增长2.2%;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701.75亿元,增加值下降1.8%;电子信息业实现产值754.70亿元,增加值下降12.6%;化工新材料业实现产值1085.79亿元,增加值增长3.1%;医药健康业实现产值649.11亿元,增加值增长2.0%。分经济类型看,内资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0.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1.5%;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0.5%。
全年工业产销率9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86.10亿元,下降4.5%,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0%。盈利企业数量395家,增长27.0%,盈利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0.9%。企业亏损面下降3.0%。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85.29元,比上年减少0.16元。全区工业产值超100亿元企业共计12家,产值占比51.3%。
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56家,比上年增长21.9%,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8.93 亿元,增长4.6%。实现营业收入332.46亿元,下降1.9%。实现营业利润5.14亿元,增长42.9%。签订合同额826.35亿元,增长20.1%,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523.30亿元,增长13.2%。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967万平方米,下降9.3%。
三、服务业
全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34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7%;金融业增加值327.70亿元,增长5.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7.71亿元,增长6.9%;房地产业增加值47.16亿元,下降4.5%;批发零售业增加值41.93亿元,下降5.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6.18亿元,增长16.3%。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2043.46亿元,比上年增长9.7%。规模以上服务业15个重点行业营业收入953.95亿元,增长14.6%,其中,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13.3%、3.2%和8.5%。
全年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1089.51亿元,比上年增长8.0%。按主要行业分,道路运输业874.09亿元,增长15.8%,其中网约车行业增长46.4%;水上运输业48.23亿元,下降4.4%;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126.91亿元,下降25.0%;装卸搬运和仓储业19.73亿元,增长46.8%。全年旅客发送量10501.9万人次,增长35.9%,其中,津滨轻轨5117.7万人次,增长58.9%;公交5074.6万人次,增长23.2%。年末拥有公交线路139条,新辟线路1条,优化调整线路21条。全年大港口岸吞吐量1871.5万吨,增长3.1%,其中,内贸吞吐量增长8.5%,外贸吞吐量下降1.6%。
四、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4056.62亿元,比上年下降5.4%。其中,化工材料及制品类增长16.8%,粮油、食品类增长0.8%,金属材料类下降8.4%,煤炭及制品类下降16.0%,石油及制品类下降11.1%。
新兴消费加快增长,全年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0.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汽车类增长6.5%,中西药品类增长20.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5.7%,粮油食品类增长6.9%,起到主要拉动;服装鞋帽、金银珠宝、文化办公类商品也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28.21亿元,增长17.2%,“买全国、卖全国”水平提升。
区域人气持续回暖,全年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8.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客房收入增长22%,餐饮收入增长23.0%,通过网络实现的客房收入增长1.8倍。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平稳。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6%。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8%。建安工程投资增长4.7%。分领域看,产业投资增长1.6%,占全部投资比重77.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下降3.8%,服务业投资增长44.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8.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倍;社会领域投资增长82.7%。
商品房销售较快增长。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3.01万平方米,销售金额94.36亿元,分别增长6.6%、3.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分别增长8.8%、3.5%。房地产在建项目72个,新开工项目4个。房屋施工面积419.13万平方米,下降1.5%。
六、金融
金融机构不断聚集。全区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9家。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42家,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6家,中小型银行22家,农村商业银行2家,村镇银行3家,外资银行5家。非存款类金融机构7家。地方金融机构570家,其中,融资租赁企业95家,商业保理企业156家,基金类企业303家,认缴出资额2116.79亿元。累计沪深港上市企业16家,占全市整体上市企业数量17.4%、占滨海新区近30%,总市值超过1900亿元。
保理行业蓬勃发展。出台天津商业保理创新发展基地第三批试点政策,全年新增保理企业22家,实缴资本22.5亿元,占当年全市比重60%。全区保理企业资产总额超1500亿,占全国20%,实现纳税近10亿元。
金融载体功能提升。基金小镇新增企业138家,提供投融资服务超10亿元。双碳大厦引入中石化新星等20余家绿色金融企业,碳资产交易规模累计超13亿元。
七、开发开放
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2.76亿美元,同比下降29.2%。新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项目49个,投资总额27.35亿美元,外商出资比例54.1%,平均出资规模5581.11万美元。41家企业完成增资,投资总额增加5.05亿美元,平均增资规模1231.65万美元。格拉默天津生产基地、奥的斯研发中心、纬湃科技天津实验室、PPG全球涂料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重点项目投资落地。至年末,外商及港澳台投资项目累计达6042个,实际利用外资累计649.12亿美元,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累计达1576家。全年实际利用内资700.06亿元,增长24.1%。吉利甲醇新能源商用车、新和成新材料、恒河裂解碳五碳九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签约。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25万家,增长28%。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393.30亿元,比上年下降9.1%。其中,出口额1081.40亿元,下降11.8%;进口额1312.02亿美元,下降6.8%。泰达综保区获批天津自贸区联动创新示范基地,全年进出口总额204.20亿元,增长27.8%。2023年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2.27亿美元,增长14.6%,其中,离岸执行金额27.00亿美元,增长15.6%。支持70家企业实现RCEP政策享惠,推动63家企业获批数据专用通道试点。“细胞谷”试验区建设入选国家服务业开放试点最佳实践案例,跨境人民币国际保理等21项经验做法在全市复制推广。
八、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全年落地京津冀协同项目492个,投资总额1634.12亿元。实际利用内资中,来自京冀的内资分别为454.24亿元、5.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9%、21.2%。国能焦煤、中化学新材料、国家管网储运、中石化人才等央企二三级总部相继落户。
三地合作持续深化。滨海-中关村与北京中发展集团签署新一轮共建协议,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成功举办第二届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论坛,与河北自贸片区开启产业协同创新合作。
海外协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提档升级,吸引浙商控股、TLS、华信中安、埃及东方物流、CIC、MESCO等多家企业落户合作区,累计入驻企业145家,实际投资额超17亿美元,累计销售额超38亿美元,缴纳税费超2亿美元,产业带动就业约5万人。
九、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2023年全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52家,完成年度进度109%;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总计入库721家,完成年度进度100%,其中领军企业达31家,居全市之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130家,当年净增83家,净增量居全市之首。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1家,超过前三年获批数量总和。有效发明专利7500件,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194亿元,均位列全市之首。编制滨城科创区规划,打造科创产业新布局。
创新载体提质增量。新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6家,累计达到180家。超算中心获批筹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天河数字经济产业园落地项目62个。“泰达上市预备板”正式开板。创新人才加速汇聚,滨城人力资源产业园引进人力资源机构 70家。人才联盟成员总数突破600家,落地项目110个。构建形成600人高端人才梯队。全年发放“人才白金卡”89张,发放“滨城人才服务证”3.9万张。
滨海-中关村发展提速。科技园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93家,增长37.8%;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59家,增长24.5%。建设全市首个成规模M0新型产业用地项目,载体定制预约达50%。辽宁石化大学滨海石化产业研究院投入运营。滨海-中关村雨林空间孵化器获批国家级孵化器。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出入境事务服务中心揭牌启用。
十、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城市载体不断完善。至年末,道路长度累计705.6公里,道路面积1530.0万平方米;桥梁93座,桥梁长度40.2公里;排水泵站74座,排水管网1934.9公里。自来水供水能力49.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18.4万吨/日。雨水总排放能力639.8立方米/秒,污水总排放能力34.3立方米/秒。全年售电1041.6兆千瓦,天然气供应42398.5万立方米,供热1130.6万吨。公园31座,实有树木437.0万株,绿地面积3175.3万平方米。
城市更新有力推进。启动时尚广场更新项目,完成多个闲置项目土地收储,盘活各类楼宇资产超15亿元。滨城和平保育院新建、泰心医院提升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泰达足球场修缮投用,累计观赛人数21.6万人次。
“于响”片区优化提升。于响“黄金十条”落地实施,片区新增注册企业561家,注册资金157亿元,楼宇去化面积7万平米。完成首例酒店型公寓民水民电政策认定,启动建设片区首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茱莉亚音乐学院影响力和美誉度与日俱增。全年举办各类论坛、文旅活动百余场次,吸引150万人次参加。
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81,达标天数比例67.4%;PM2.5浓度40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74微克/立方米。区域环境噪音平均值51.6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67.9分贝。排海污水达标率95.2%,排海雨水达标率97.6%,污水处理厂出水达标率100%,工业废水排放量2363.6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37.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6.6%,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100%。
法治环境日益完善。至年末,律师事务所37家。全年法援案件立案264件,其中,刑事9件,突发事件5件,挽回经济损失350万元。
十一、人口和社会事业
区域人口稳中有增。至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2.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3万人。其中,男性6.14万人,女性5.99万人。全年户籍人口出生924人,出生率7.6‰;死亡135人,死亡率1.1‰,自然增长率6.5‰。驻区外籍人员755人,其中日本籍211人,韩国籍68人,美国籍53人。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0.8万人,新建青年见习基地38家,培训技工4.1万人,其中,中级以上1.6万人。全年举办各类人才招聘活动88场,2000余家次企业参加,3.8万名求职者参与,发布岗位3100个。
社会保障持续完善。工会单位达5668家,会员累计14.8万人。全年新增社保投保单位851家,累计1.9万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生育保险)、失业和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40.8万人、41.4万人、40.1万人、41.2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0万人、1.0万人、1.8万人、1.8万人。全年社会保险征缴148.1亿元,比上年增加15.8亿元。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区义务教育学校42所,在校学生18938人,小学段11807人,中学段7131人;在校教职工1536人,专任教师1311人,外籍教师30人。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100%,高中入学率68%,流动人口子女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6%。托幼园30所,入园儿童4452人,幼教职工870人。耀华中学滨城学校、华东师大泰达学校、泰达岳阳道小学等加快建设。
文化旅游强劲复苏。打造啤酒节、微度假消费节等潮流夜经济品牌。举办滨城灯光节、民宿文化节、向海乐活节、端午龙舟赛、泰达夏日艺术季等大型活动,吸引游客达180万人。泰达图书馆开展“阅美•泰达”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全年图书总流通37.1万人次,接待读者用户65.8万人次,馆藏总量累计114.7万册,数据库达65个,档案馆馆藏总量38.6万卷。
卫生健康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全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00家,比上年末增加2家。其中,综合性医院10家、专科医院3家、社会力量办其他医疗机构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企业保健站30家。卫生技术人员2377人,医生98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09人。病床1160张,全年诊疗204.89万人。
公报注释:
1.2023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相关数据来源于各有关职能部门。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
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是指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5.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6.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统计口径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及全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7.进出口指标为海关通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