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天津经开区党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曹红钢一行参加《公仆走进直播间》特别策划“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滨海篇”栏目,围绕推进落实天津市“十项行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介绍了天津经开区在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具体工作举措和阶段性工作成效。
曹红钢介绍,今年年初,天津经开区举行滨城核心区“于响”片区高质量发展推介会,标志着打造“滨城”核心区的行动正式拉开帷幕。半年以来,经开区举全区之力全面推动于家堡、响螺湾片区规划建设和跃升发展。
滨海新区发布《关于支持滨城核心区于家堡—响螺湾片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黄金十条,经开区发布《“于响”片区高质量发展规划方案》,明确了将“于响”片区打造成为“滨城”城市客厅、现代金融运营示范区、新经济总部基地的三大全新定位。
经开区陆续出台了《关于支持于家堡、响螺湾区域酒店型公寓享受民水、民电、民热政策的细则》《关于促进于家堡、响螺湾区域商务楼宇发展的支持政策》《关于支持中心商务区酒店型公寓人员落户的政策实施细则》三个配套细则和一部《关于于家堡、响螺湾区域商务楼宇招商包保工作实施方案》。
此外,经开区将“于响”片区46栋楼宇分解到管委会18个部门进行包保,实施“一楼一策”,全力推动在建楼宇加快进度,运营楼宇强化招商。
今年“于响”片区月月有活动,周周都精彩,已然成为了市民群众打卡的必到之地,有效提升了区域影响力和美誉度,为“于响”带来了人气和活力。上半年已举办“魅力滨城 绽放于响”2023年春节文旅商娱系列活动、潮音民俗文化展演、泰达春日生活节、首届向海乐活节开幕式、乌戈世界——国潮嘉年华 “于响”音乐节、端午龙舟争霸赛、天津茱莉亚钢琴艺术节等文旅活动,累计吸引近200万人次参与。下半年,“于响”片区还将举办天津茱莉亚“市民乐享”系列户外音乐会等活动。硬件配套上,位于“于响”片区的天津首块8K超高清大屏和裸眼3D大屏更是多次登上热搜。
上半年,“于响”片区新招商注册企业237家,注册资金合计约47亿元。签约(租购合同)落地项目28个,新增去化面积约5万平方米,新增公寓租售面积近4万平方米。
曹红钢表示,“于响”地区目前配套越来越完善,人气越来越旺,肯德基、观澜等一批著名餐饮企业已经落户。要持续激发“于响”地区活力,产业是基础。经开区正按照规划方案,大力发展会议会展经济,打造北方基金资管行业聚集区和“中国商业保理之都”,全力提高新经济总部经济聚集度。人气、人流、人口是路径。经开区通过文商旅系列活动,带动人气;通过持续升腾的人气,吸引人流;通过健全医疗、教育、商业等配套设施,留住人口。
经开区今年全方位启动建设滨城核心区。修改论证策划思路,完成核心区于响“一河两岸、一带六区”的策划,多维度激活“向海十公里”。城市更新有序推进,塘沽南站、时尚广场等城市更新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中。教育配套马力全开,耀华中学滨城学校、泰达岳阳道小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天津泰达学校等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开发区一大街幼儿园进入基础及主体施工;泰达一中二期、西区小镇学校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年内经开区还将启动和平保育院滨海分院建设。未来,经开区还将进一步支持楼宇内设置多轨制幼儿园及托幼机构,新引进1—2家全国知名学前教育机构,加快形成从学龄前到高中阶段“全体系”的基础教育优质示范区。医疗配套不断完善,泰达医院二期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泰心医院的医技楼、介入中心等提升项目,已经完成内部装修,进入设备调试阶段。
曹红钢介绍,今年以来,天津经开区京津冀协同工作呈现出定位更明确、重点更突出、绿色双碳要素更显著、协同更全面等四大新特点。
今年初,经开区发布《天津经开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攻坚行动》,通过实施六大攻坚行动,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成绩显著。
上半年,经开区落地京津冀协同项目170个,协议投资额约881.99亿元,注册资本金约853.27亿元。中国石化、中铁股份、华电集团、中化集团、国家管网集团等央企纷纷落地,涵盖装备制造、金融创新、科技服务等板块。
重点协同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中石化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预计2023年底中交;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二期储罐工程预计年内全部中交投产;北燃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一期已全部完工,进行投产前准备;中能锂业锂电池负极材料及锂电池扩产项目正在进行建设收尾和设备安装,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二期主体工程完成20%,维源泰德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清洁能源总部基地项目一期竣工。
协同载体建设日新月异。一直以来,经开区坚持高水平打造“北—中—南”三大京津冀协同发展承载地。在北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落实新一轮京津合作共建协议,推动与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联动机制,着力将滨海—中关村打造为滨海新区中央创新区核心区;在中部,紧抓“于响”片区发展,围绕三大全新定位,激活规划建设创新、资产盘活、人口人才导入、交通枢纽优势等全面要素,大力推动央企功能性总部项目落地;在南部,围绕中石化北化院、石科院、工程院、中海油天化院等国家级研发转化平台打造南港科创中心和中试基地,推动南港大港一体化发展,挖潜“三桶油”全链条资源,打造南港石化龙头项目承载地。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作为天津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M0目前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预计首批厂房明年6月底前交付使用,科技园将以该项目为载体,强化科技中试环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中试专项,初步建成完善的科技园科技创新小试、中试产业化体系,以推动“北京研发,天津转化”协同发展模式。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作为京津两市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在上半年协同工作主要体现在:
一是落实新一轮共建,完善协同机制。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快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发展合作协议》,推动与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联动机制,进一步探索支持北京优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落户科技园的服务机制和政策保障。具体来说,引入北京中关村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务体系,组建合资公司,参与M0新型产业用地建设。通过这种市场化手段,引导京津两地产业和创新资源的互补,有效引导北京资源的落地和长足发展。
二是产业协同升级,项目质量高。以“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为主,充分发挥经开区在生产制造上的产业优势,今年1-7月份新增注册企业502家,阿里汇橙科技、峰城医药、合为科技等项目在园区相继展业,同时一批转移来津的医疗器械、中试平台等项目已进入M0项目土地出让流程,在下半年将陆续落地。
三是夯实区域合作基础,协同频次高。上半年举办京津冀数字经济产业论坛、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分论坛、天津市医疗器械创新周等活动。多维度、深层次促进京津双方交流,全面提升协同发展的产业合作基础,让两地企业家都感受到了同城化、同质化的协同发展氛围。
今年,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迎来挂牌8周年,通过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天津自贸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集聚、扩大开放上不断取得实效。其中,素有“中国商业保理之都”之称的中心商务片区,已逐步成为各优质企业落地保理公司的首选之地。上半年,天津市6成保理企业落地天津经开区。在全市纳入监管白名单的保理企业数量中,经开区保理企业占70%以上。入选天津市商业保理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典型案例,经开区案例有13个,占全市一半。
天津经开区的金融创新不仅仅是在保理产业,截至目前金融、类金融机构超过3000家,资金管理规模超3.5万亿元,是国内少有的金融全牌照区域。在产业基金、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跨境投融资等方面全面开花。这些,都有赖于充分运用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主动创新。
今年,天津自贸区复制推广的47项改革试点经验中有18项来自中心商务片区。18项改革试点经验涵盖“放管服”改革、法治环境、金融创新、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并在多个方面亮点突出:
一是天津自贸试验区跨境投融资综合服务中心挂牌成立,积极疏通资本跨境流动堵点。中心累计完成境外直接投资项目13笔,投资额约2000万美元。
二是联合天津OTC建立了“泰达上市预备板”,首批16家企业成功入板。目前已形成在审辅导5家、重点后备36家、储备培育180家的梯度培育体系。
三是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数据跨境安全监管、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离岸贸易、全功能型跨境资金池等一批自贸制度创新在经开区率先落地,形成赋能产业的多元场景应用。上半年,推动药明康德成功入选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此外,将9家企业纳入白名单自律机制,离岸贸易额超5亿元。
四是天津国际油气交易中心获得市政府批复同意,在全国率先创制“拼单集采、产能预售、订单转让”等交易模式。
五是离岸双创、泰达综保区等两个自贸联动创新示范基地获批,自贸政策与特殊功能载体联动放大创新红利的效应日益突出。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而作为全市和滨海新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天津经开区始终践行“投资者是帝王,项目是生命线”不断先行先试,加大营商环境创新改革力度,形成诸多“首创制”制度供给。
今年以来,经开区围绕十项行动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在服务京津冀协同方面,牵头组建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针对三地产业协同的需求,推动179个事项实现“同事同标”、162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方便三地企业异地办事,也促进了京津冀协同项目在经开区快速落地。
在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产业营商环境研究,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围绕区内生物医药、石化新材料、平台经济三大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优化方案,持续优化产业营商环境。针对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产品上市审批慢、审批权限不足等问题,与市药监局联合,共同建设“1+3”滨海实验室,为区内“两品一械”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审评等支撑服务;与天津海关联合,共同打造“关地协同”模式,实现生物医药特殊物品通关的“全周期”服务。
在促进重点项目快速落地方面,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存在的审批环节多、专业性强、企业缺乏建设经验、专业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等难点问题,经开区坚持政府、企业、专业咨询机构三方发力,推出了“泰达工改4.0”方案,开展了工程建设项目“百日攻坚”行动,在全市范围首创提出“特殊消防工程和施工图审查两审合一”“装修项目分类施工管理”等12项改革措施。通过分阶段审批、分类管理,增强政策灵活性,满足建设项目需求。今年4月,经开区为“天隆公司在田蔬菜种子加工车间项目”颁发天津市首张“桩基部位施工许可证”,为企业开工提速2-3个月的时间。
此外,经开区聚焦当下监管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坚持宽严相济,寓监管于服务,在全市率先发布柔性执法“三张清单”。首批行政执法免于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三张清单,涉及各类处罚事项共计108项,涵盖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卫生健康、城市管理等8大领域。清单明确了不同情形下行政执法裁量权的统一标准,操作流程,提升了执法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三张清单的实施,有利于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综合裁量各类违法行为,帮助那些无主观故意、违法行为轻微的企业渡过难关。截至目前,采取各类包容审慎柔性执法的案例超过百余件,通过约谈、警示督促企业及时整改,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曹红钢介绍,天津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和滨海新区的比重分别达到1/4和1/2,现正在全力打造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底气来自四大方面:
四大产业基础强。经开区是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生物医药四大产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天津经开区已形成汽车及高端装备、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3个1000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1个500亿级产业集群。今年以来,天津经开区各主导产业都保持高质量运行。汽车制造、化工新材料、医药健康等主导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5.9%、13.4%。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41.4%、26.3%。
科技创新能力强。R&D投入预计超过91亿元,强度超过3.85%,列全市首位。国家级科研创新载体累计达13家。上半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当年入库735家,雏鹰瞪羚领军企业累计达231家。技术合同交易额完成88.2亿元。制造与研发创新并重发展,已建成南港科创中心;引进中石化“石化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四大研究院,在南港投资建设中试基地;同时中国化学科研院也在南港建立了中试基地。
人才引育储备强。上半年引进培育中高层次人才2067人,推荐33人申报国家重点联系专家等特殊人才。累计引进院士,特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553名;累计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3家;累计8人获得天津市海河工匠荣誉称号(占全市海河工匠比重20%)。
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强。上半年,营利性服务业收入326.2亿元,同比增长15.1%。“十四五”以来,经开区持续推动服务业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以现代金融、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商贸物流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在经开区快速成长,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表现突出。在现代金融领域,已建立形成全牌照、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共拥有持牌金融机构158家,是全市唯一且国内少数的金融全牌照区域。在数字经济领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类企业超过7000家,获评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已成为天津市发展数字产业的示范区。在平台经济领域,区内各类平台企业超过50家,范围涵盖生活服务类平台、互联网出行平台、网络货运平台以及直播经济平台等模式,新兴领域企业不断涌现。在商贸物流领域,“跨境电商”贸易模式快速崛起,供应链创新项目加快集聚,二手车出口、航运经济、智慧物流等贸易发展新增长点不断发掘。
要想建设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除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之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十分关键。曹红钢说,一是积极发展数字产业。制定《数字泰达建设2023年攻坚行动方案》。涵盖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汇聚利用和价值挖掘、打造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做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构筑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强化数字服务能力建设、建设国际数字服务港在内的八大类40项重点举措。二是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制定并印发《经开区布局未来产业行动方案》,明确了“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路径,重点布局智能算力、未来健康、新型材料、量子应用、先进装备和绿色低碳六大领域,开展创新策源培育、科创企业领航、人才引领驱动、成果产业化加速四大行动,并结合经开区现有主题园区分布、核心承载区资源禀赋及未来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提升未来产业发展能级,最终将打造5个规模超千亿元的未来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和优质企业集聚地。
滨海新区正在加紧布局“中央创新区”(CID),打造滨城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创新成果持续输出和创新影响力最大的地标性区域。经开区在产业、创新资源、创新生态等多个方面都有基础优势,特别是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这些年的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数量等创新指标均实现了年均10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
如何打造好“中央创新区”?
打造CID关键在于以“聚”“人”“联”“高”理念,突出实体经济优势、协同创新优势和区位生态等优势,集聚优势资源、构建新地标、产出新动能。从经开区看,基础优势在于产业资源有量级、创新主体有活力、产创生态有融合、城市空间有品质、深度协同有链接。下一步,经开区重点将在以下几方面发力,持续提升创新动能。
一是优化核心区空间布局。依托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扩展核心区范围。以对接引进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为重点,着力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各类大院大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科创项目,围绕突破解决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集中攻坚,努力取得更多具有广阔产业化前景的原创成果,从而将这里打造成为对接利用首都创新资源的核心载体,引领辐射全市及新区产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支点。
二是完善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考虑以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主攻方向;聚焦智能算力、量子应用、先进装备、未来健康、新型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壮大研发服务、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人力资源服务等科技服务业,形成“3+X+1”产业创新方向。
三是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在重点任务安排上,围绕中央创新区建设目标、功能定位,从着力激发创新源动力、强化人才引领、完善科创服务、加强配套支撑、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科创品牌6个方面,初步提出了重点推动的任务举措。
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经开区,天津经开区成立近40年来,始终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中发挥主力军和排头兵的引领作用,GDP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达到1/7。曹红钢说,下一步,天津经开区将继续贯彻落实天津市“十项行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在天津市和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中体现更大担当、展现更大作为。
今年5月,经开区制定了《天津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方案》,明确发展定位、奋斗目标和工作路径。未来五年,经开区还将全力打造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新时代美丽“滨城”核心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版。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7%、总量突破3200亿元,在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排名中进位争先。
按照《方案》,经开区将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核心区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滨城”中央创新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时代美丽“滨城”核心区高水平建设五大工程。
稳住底盘,招引增量,创新创业。天津经开区将继续充分发挥经济大区强区的重要作用,展现泰达人永远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把高质量发展的“设计图”,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施工图”,进而变成“实景图”,为建设现代化泰达,奋斗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