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动态 > 媒体聚焦

【人民日报】有限的政策+无限的支持——营商环境“金字招牌”泰达越擦越亮

发布日期:2024-12-06 10:58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

2024年12月6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

今年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40周年。1984年12月6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泰达)获批成立。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作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一代代泰达人在昔日盐碱荒滩接续创业,开创了诸多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先河,贡献了众多制度创新的范例,创造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硕果。

在国家级经开区中,泰达的主要经济指标和综合发展水平多年来保持领先,是我国经济规模最大、外向型程度最高、综合投资环境最优的国家级经开区之一。一部泰达奋斗史,便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生动实践和真实缩影。

从茫茫盐碱滩涂到国际化的产业新城,“何以泰达?”人民日报客户端天津频道推出系列报道,探寻这份“高分卷”背后的逻辑。

有限的政策+无限的支持

营商环境“金字招牌”泰达越擦越亮

泰达创业有多难?记者想起一件往事。

2013年,记者曾到泰达采访一家在盐碱地绿化方面颇有建树的企业。

“一开始哪儿有什么门路,都是逼出来的。泰达过去是盐场,几铁锨下去,就能看见盐水返上来!地址不稳,打桩打着打着桩都能沉下去!”企业的负责人就曾是80年代第一批进驻盐碱地搞“七通一平”的年轻人。

1984年4月16日,天津市成立开发区筹建方案组,经过调研确定塘沽盐场三分场为天津开发区的所在地。同年10月21号上午,盐碱池排水工作开始,施工人员日夜奋战,仅用20天的时间,完成了4.2平方公里盐滩上卤水排放干净的艰巨任务。

同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津、广州等经济技术开发区;12月6日,国务院对《关于天津市贯彻中央十三号文件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报告》作出批复:“同意天津市在原塘沽盐场三分场兴办经济开发区。开发区的地域位置东起海防路,西至京山线,南到计划修建的高速公路,北靠北塘镇,总面积三十三平方公里。”这也标志着天津开发区的诞生——到2023年,天津开发区规划面积已扩大12倍,从33平方公里上升至403平方公里。

留在很多老泰达人心中的回忆,是当年开发建设的“三根桩”:

1984年7月4日,打下开发区“第一桩”——选址测绘桩,标志着开发区建设将拉开序幕。

1984年10月16日上午10:30,打下开发区第二根“第一桩”——定线桩,标志着开发区“填基”从此开始。它也是起步区工程道路定线桩,开发区的第一条路(今天的建材路)也在此基础上修建。

1985年5月10日,打下开发区第三根“第一桩”——开发区落户的首家外资企业丹华自行车公司拔地建厂桩位。

为了便于直接组织、指挥开发区建设,也让国外投资者更直观地认识开发区,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决定在“塘沽区四号路新港桥东”盖一处临时办公用房。

“1986年12月,我第一次到天津开发区,出席首次全国开发区政策研讨会。记得那时的管委会设在一排简陋的平房,门帘是用厚厚的棉被做的,屋内煤炉煮着水,桌子铺满各种图纸和文件,人们进进出出忙碌着,一副平房里面热气腾腾的景象。屋外是一片大工地,许多地方还是沼泽盐田。但是开发区人心中有梦,眼里有光。”一位当时来此出差的外地干部这样回忆。

至1985年底,天津开发区就与21个内外资项目签订了合同,到1986年底,20家企业如期顺利投产。起步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前完成,为此后开发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优质的营商环境,则成为泰达随后四十年的金字招牌。

“刚成立时,两手空空,除了政策,什么都没有。”谈起天津创业之辛,老泰达人记忆犹新。与其他开发区不同,天津开发区启动没有一分财政拨款。天津市原副市长、时任开发区筹备组成员王述祖将这个战略思路概括为“不给钱,不管你,不要钱。”也就是天津开发区广为人知的‘不给、不管、不要’体制。”

没有财政拨款,泰达便以金融为支点撬动开发资源,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启动资金,以滚动贷款促滚动开发,采取“规划一片、开发一片、收益一片”的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靠自身积累的良性循环之路——负债开发,欠债还钱,必须靠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到优质项目,让企业家的投资见到回报。

天津经开区最早践行“立法先行”管理模式,建区伊始率先出台《天津经开区管理条例》等四项法规,1986年提出探索建设“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通过打造招商品牌,积极引进外资。

1988年,原天津副市长、时任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叶迪生应邀访美,在摩托罗拉公司总部第一次看到“大哥大”,这位半导体专家意识到移动电话市场前景不可限量。1988年11月,摩托罗拉与天津开发区开始谈判,直到5年之后的1992年,随着中国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摩托罗拉以1.2亿美元完成了在天津开发区内的投资注册手续,成为进入中国的第一家以高科技为主的独资大型跨国公司。

为什么谈判拖了5年?原来企业希望建独资企业,而国内尚未出台相关政策。“天津开发区接到了关于独资落地的询问。开发区的回答毫不犹豫:没问题!为什么答应?是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抱有坚定的信心。而我们的软环境,思路、服务等,让摩托罗拉坚持5年后仍然选择天津。”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原调研员孙义兴回忆。

“所有泰达人始终都明白一个道理‘服务企业就是发展我们自己’。40年来,我们持续在打造“有限的政策+无限的支持”的投资环境,让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得到专业化、贴心的服务。”天津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洪世聪表示。

今年3月,全国首个多元共建系统集成涉企服务综合体——天津经开区迎商中心揭牌成立,通过整合政府端、企业端、市场端各类服务资源,提供线上线下一口、一站、一条龙兜底服务,标志着泰达营商环境进入5.0时代。在迎商中心的增值服务区,国际贸易(RCEP)、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法律服务、知识产权、人才服务6个企业服务窗口前,不时有企业办事人员前来进行政策咨询。

不久前,经开区内一家商业保理公司企业因业务发展需要向银行计划借入一笔外债,由于业务链条长、沟通节点多,企业和银行提出了加速办理的需求。为解决好企业的办事难题,天津经开区政务服务办发挥迎商中心资源整合、问题统筹的优势,与滨海新区外管局和企业、银行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在外债签约登记这一关键环节大幅压缩了办理时间,耗时仅一天半就完成了事项办理。

从建区之初的大部制模式、一条龙服务模式、一站式服务模式、行政许可权集中的审批局模式、政务中心模式,直到如今系统集成、多元共建的5.0迎商中心模式,天津经开区始终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围绕企业实际需求优化服务。

“与传统的政务服务相比,增值服务范围、周期、内容更广泛。通过政府把关,我们积极引入各领域优质的第三方机构,能够为各类资源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各阶段的痛点难点问题。将传统招商的‘政府有什么给什么’变成‘企业要什么给什么’,打造经开区统一的‘迎商入口’和‘暖商营地’。”天津经开区政务服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迎商中心以营造、迎商、共赢为核心,在原有政务服务中心职能以及载体空间的基础上,为各类企业提供金融、法律、人才、科创、知识产权、贸易、政策等领域的专业增值服务,更高效地帮助企业找市场、找政府、找政策、找技术、找资金。迎商中心成立头3个月,在行政审批领域服务之外,通过各类培训交流活动服务企业超2000家,商、协会等各类专业机构服务达3000次,响应解答企业各类诉求问题超1万个。

“几代泰达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让投资者在泰达没有难解的问题。比如建区之初率先在国内提出七通一平和新九通一平,是围绕客户投资的软硬件需求,要什么给什么;随着与外资项目的谈判,推动我国实现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法律出台,是满足客户对投资稳定可持续的预期;新发展阶段,我们发布区域ESG报告,不断出台各类合规指引,是满足投资者对监管公开透明的要求。”天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副主任徐斐表示,营商环境作为泰达的金字招牌,在推动招商引资,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在新发展阶段,泰达将围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质化的营商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效应,围绕产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驱动各类优质资源跨界融合、向“新”聚集,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监督,共同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