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6日中宏网报道:
中宏网天津12月6日电 12月5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天津经开区建区40周年”专题新闻发布会。天津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洪世聪、天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任东生、副主任马建军、副主任金香花、副主任徐斐、副主任杨林出席,介绍40年来经开区建设发展的成果成效以及站在新的起点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的新思路、新举措,并回答媒体记者所关心的问题。
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领导回答记者提问如下:
记者提问一: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试验田。首批国家级经开区已经40年了。请问在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尤其是建设和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上,天津经开区将有哪些探索和创新?
洪世聪介绍:天津经开区要不断开阔大视野,继续当好扩大开放的排头兵,使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是强化制度创新促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加快探索更多首创性、集成式创新,争取更多先行先试政策。创新与北京、河北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机制,推动更多政策复制共享。用好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率先在数据跨境流动、增值电信、高端外资医院等领域争取突破。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开放发展,围绕中埃工业园、阿联酋创新中心等开放资源做足文章,打造“泰达投资”新品牌实现“走出去”。
二是做优外资外贸促开放。发挥开发区外资企业聚集优势,总结外资引育经验做法,围绕挖掘存量潜力、拓展增量项目,擦亮“投资泰达”老品牌,持续“引进来”。推动外贸多元化创新发展,提升区域企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分工参与度,做大做强中间品生产和贸易;用好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品牌,探索服务贸易转型升级;壮大天津国际油气交易中心交易规模,争取尽快形成天津价格指数。要积极创新贸易渠道,发挥海外仓前置作用,应对当前外贸形势挑战。
三是完善平台载体促开放。充分利用经开区自身的优势,打造对外开放平台的升级版。发挥“经开区+综保区+自贸区+金创区”的政策叠加优势,推动外向型经济提质升级,形成乘数效应。充分发挥南港工业园、滨海—中关村、“于响”片区等高能级开放基地的带动作用,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吸引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开放平台的硬件支撑能力、软件服务能力,汇聚促进开放优质要素,形成赋能开放强大合力。
记者提问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京津冀三地都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请问,天津经开区在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方面,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马建军介绍:天津经开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排头兵和重要承载地,我们努力将从五个方面落实国家战略。
一是要“优机制”,完善协同发展促进机制,推动京津冀三地交流。经开区将坚持“一体化”理念,持续开展与京冀优质产业园区的合作,深化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协同机制,积极寻求京津冀区域错位承接、协同合作的契合点,促进三地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是要“强创新”,加快创新协同优势整合,强化创新发展内生动力。经开区将积极融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借助滨城科创区建设契机,强化与北京的高校院所对接,重点围绕天河数字产业园、南港工业区科创中心等重要载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三是要“聚产业”,深化产业协作同向发力,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拓展。经开区将聚焦京津冀三地的产业集群建设,以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核酸药等细分领域为切入点,围绕产业链“卡点”“堵点”等关键节点,重点推进京津冀产业的高效衔接。
四是“可承载”,提升协同重点承接载体,加大对协同资源吸引力。经开区将持续打造三个“特色鲜明”的协同项目载体。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围绕京津冀协同创新重点平台定位,加强与北京中关村、天津天开园等园区联动,加快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的复制推广,促进一批北京创新成果在园区转化落地。
作为天津未来石化产业发展重要承载地,南港工业区将深化京津冀化工新材料基地定位,全力推动中石化120万吨乙烯新材料的集群项目、中化学新材料创新平台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发挥“京津电子化学品基地”优势,吸引一批石化重点项目集聚。
“于响”片区作为滨城核心区,重点打造央企总部经济聚集区,依托CBD楼宇资源、交通便利优势,借助于响“黄金十条”赋予的发展动力,精准对接,靠前服务,争取落户一批央企的二、三级公司。五是要“促流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经开区将服务好津潍高铁、京滨铁路等交通项目建设,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优势促进三地人才交流,做好京津冀三地审批流程一体化建设,争取更多自贸区创新实践案例纳入京津冀复制推广试点清单。
记者提问三: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到要“进一步提升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发展质效”,作为肩负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重点任务的区域,天津经开区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任东生介绍:天津经开区将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发挥金融血脉作用和资源配置功能,重点做好四个聚焦。
一是聚焦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推动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发挥天津经开区拥有金融全牌照和机构聚集的优势,通过区域间的联合授信、银团贷款、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合作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跨区域的协作,优先支持科技产业及重大合作项目的融资需求,加速形成“北京研发、天津制造”产业的协同模式。
二是聚焦落实自贸试验区战略。按照国家金融对外开放部署,进一步推动跨境金融便利化,巩固提升“天津自贸试验区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的作用。扩大国际保理业务试点。优化外资股权基金服务流程。在建设阿联酋、澳洲等合作平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朋友圈”,鼓励企业国际化合作。
三是聚焦落实“五篇金融大文章”。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功能作用,利用好一揽子增量货币政策,持续推动金融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积极培育和打造于响产业金融聚集区、滨海基金小镇、天津商业保理创新发展基地、天津双碳大厦、产业数字金融大厦等高质量金融运营载体,加强金融创新服务的系统集成和产融对接,不断提升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股权基金等特色金融服务水平。
四是聚焦落实国家级经开区建设。深入推进“产业+金融”“区域+金融”融合,围绕经开区“4+1”主导产业,建立“基金+产业链”投资、“保理+供应链”融资等产业链金融服务新模式,积极推动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加快促进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
记者提问四:目前我国正以科技革命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以制造业为根基的区域,天津经开区在推动落地新质生产力上将采取哪些举措?有什么进展?
杨林介绍:天津经开区将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示范样板。
一是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作用,支撑海河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开展跨学科创新,打造协同创新生态。建设完善天河工程仿真云平台,赋能重点产业研发创新,帮助企业节约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推动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推动天津(滨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无人集群操作系统、智能人机交互前沿技术研发应用取得新的进展。支持滨海新区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在拟态防御技术、核心芯片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坚。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任务。依托龙头企业,在战新产业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力争在核酸药物、mRNA疫苗、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芯片、智能无人装备、烯烃聚合技术、新型催化剂以及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等方面,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三是加强产学研的融合发展。鼓励高校院所参与关键技术的攻关,引导中石化北化院、石科院、工程院,渤化集团等头部企业建设一批中试基地项目,开展中试熟化。围绕经开区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绿色石化等重点产业领域推动京津冀重点科研机构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四是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转型。聚焦主导产业,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智能化改造和应用场景建设,争创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带动更多企业建设智能车间、数字工厂。促进柔性制造、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应用,推动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流程再造,提升数智化能力。五是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实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完善绿色制造培育梯度,鼓励企业开发高性能、高质量、轻量化绿色产品,引导企业建设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推动工业能效提升,争创“能效领跑者”。同时,经开区将进一步完善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集聚,争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记者提问五:天津经开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外资聚集地和外向型经济的代表区域,请问在进一步推进对外招商引资上,将采取哪些创新举措?
金香花介绍: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经开区将坚持以全球视野和积极主动的姿态,全面提升“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在扩大开放、吸引外资上形成新突破。
一是加快产业聚势,做好企业服务,全力“稳”住存量。我们将认真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不断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围绕经开区主导产业,全力支持外资企业参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紧抓外资企业“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机遇,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结算中心等功能性的机构;针对性做好服务,为诺和诺德、SEW、诺和新元等“老朋友”的一些“新项目”提供有力保障,为外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发挥平台作用,拓展招商渠道,努力“扩”大增量。我们将精心打造“投资泰达”这一品牌,对外与全球跨国合作伙伴、国际商协会等机构开展广泛合作,精准对接国际知名企业,制定“一团一策”海外招商推介方案,不断扩大全球产业“朋友圈”;对内积极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达沃斯论坛等影响力大、产业契合度高的会展平台,制定专题的招商方案,加强宣传交流对接,切实提振外资企业投资信心,推动更多企业选择经开区投资布局。
三是要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开放高地,推动“提”升质量。我们将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依托制造业基础和“自贸区+开发区+科创区”三区叠加政策赋能优势,在金融保理、“保税+”等领域争取更多的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打造承载力更强、辐射力更广的外资新高地;鼓励外资制造业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引导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的工程;围绕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统筹区内的绿色能源、算力资源等关键要素,吸引外资加大对新能源、医药健康等新兴行业的投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记者提问六:请问,天津经开区在持续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上,有哪些考虑?具体举措有哪些?
徐斐介绍:营商环境作为泰达的金字招牌,在推动招商引资,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纵观40年的发展历程,天津经开区的营商环境建设贯穿着三个营商理念:
第一个理念,是几代泰达人始终以客户为中心的动态化营商。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让投资者在泰达没有难解的问题。比如:建区之初率先在国内提出七通一平和新九通一平,是围绕客户投资的软硬件需求,要什么给什么;随着与外资项目的谈判,推动我国实现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法律出台,是满足客户对投资稳定可持续的预期;新发展阶段,我们发布区域ESG报告,不断出台各类合规指引,是满足投资者对监管公开透明的要求。
第二个理念,是泰达的企业因付出而热爱的参与式营商。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参与到区域环境建设中来。泰达现有5个产业人才联盟、8个园区共同缔造理事会、5个产业营商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众多企业在参与区域建设、重大政策咨询、行业标准制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的过程中献计献策出资出力,付出得越多,对区域的感情越深厚、留在泰达持续不断投资就显得更加的水到渠成。
第三个理念,是政企携手为进阶去谋划的发展型营商。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正在打造一种更懂新质生产力的营商生态。三Ying共建的泰达迎商中心就是这种新生态的开始。我们相信,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务只有和市场、社会自发的“产业自服务”实现更好的融合,才能催生出更加精准的改革创新举措,才能真正服务到投资者的心坎上,从而驱动产业的发展。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围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质化的营商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效应,围绕产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驱动各类优质资源跨界融合、向“新”聚集,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监督,共同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摄影/曲照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