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动态 > 媒体聚焦

【北方网】谱写协同发展新乐章丨滨海—中关村交出六载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发布日期:2025-01-26 23:48 来源:北方网
字号: |

北方网2025年1月26日报道:

天津北方网讯:想要下好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盘棋”,需要在关键处落子。6年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牵引,奋楫笃行,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从2019年至2024年,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数量从1443家增长至5800多家,全口径税收由2.3亿元增至超17亿元,经济支撑底盘持续壮大,浓墨重彩地书写下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华章。

亮眼数据彰显发展“底气”

近年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沃土。目前,科技园内的北京来津企业数量占比超20%,“四上”规模企业达190家,约占天津经开区工业与服务业“四上”企业数量的13%。创新主体活力持续增强,科技园拥有的国家高企数量达250家,总数在天津经开区占比由2019年的1.89%增至20.56%;“国科小”356家,占比由2019年的3.58%增至25.52%;雏鹰企业达202家,占比由2019年的5.3%增至29.23%。

同时,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人才引育工作也成效显著。2024年,科技园实际办公人数超6700人,较2019年实现倍增,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65%,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超50%。获得市、区两级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称号的共计19人,人才在园区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日益显现。

“强强联手”激发协同发展潜能

最近,由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打造的全国最大“超大规模金属点阵结构多弧并行3D打印技术与装备”刚刚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完成验收。作为“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模式的生动注脚,这个项目自成立之初就备受瞩目。

在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主任刘长猛看来,立足天津滨海新区,链接京冀资源,对促进项目成长而言有着“天时、地利、人和”。刘长猛表示,天津拥有强大的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北京则在研发设计、智能化等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北的钢产量和混凝土产量都十分可观,多重优势的叠加将有助于团队在天津开辟海洋基建新赛道。

在创新协同方面,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持续释放创新引领动能,积极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在科技园内,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即将建成;天津科技大学建成食品营养与安全、生物技术等领域4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科大科技园连续2年获得天津市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估第一名;辽石化滨海产研院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与滨海新区22家企业建立合作机制,达成了14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园区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

据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滨海石化产业研究院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张庆民介绍,研究院自2022年10月建成投用至今,签订了科技合同10项,合同额5600万元,其中2024年技术合同额3496万元,是2023年的19倍。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院与中海油服化学药剂供应商—维欧(天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额达2800万元,有效为企业提高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机制协同方面,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先后与北京中关村、怀柔科学城、天津天开园开展联动,并充分发挥中发展集团的纽带联系作用。与中发展联合打造出“一园区一基地一中心”的发展模式,相关成功经验得以推广。同时,持续推进三地间利益协同,与北京中发展集团建立“利益共享+项目导入”机制,合资组建天津中关村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全面深化合作。进一步推进三地间品牌协作,加强双方在“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论坛”“世界智能大会—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发展论坛”等活动上的品牌合作,持续提升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稳健”

为了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多年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依托天津经开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围绕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主导产业,不断巩固优势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增强发展新动能。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主任王长坤表示,科技园在智能科技领域抢抓低空经济、人工智能风口机遇,形成了以致导、华放科技等企业为代表的飞行控制、巡检等细分赛道;以浪潮、提尔、思腾合力为代表的智算基础设施服务生态。而生命大健康产业则坚持数实融合,聚集了高济、神州医疗、云南白药等知名企业布局,逐步形成华北地区数字医疗产业聚集高地。“双碳”产业坚持场景引领,在新能源、环保设备、新材料领域形成以国网电动、汉德森科技、和能人居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如今,滨海—中关村主导产业“含新量”“含智量”“含绿量”的加快提升,有效增进了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类中关村”创新生态持续完善

六年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导入优质科创资源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本地化培育工作,持续优化和完善“类中关村”创新生态。

科技园积极夯实高质量发展政策底座,完成了首批共计12条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的复制工作;持续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导入科创基金,完善企业成长载体支撑,构建科创集成服务体系。目前,科技园已汇集了各类科技金融基金约20支、基金规模约60亿元;全市首个新型产业用地项目—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项目竣工在即;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服务中心”正式启动。

据介绍,2025年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将紧紧围绕建设成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和新质生产力先导区目标快马加鞭,进一步打造京津冀协同项目的“聚集圈”、完善京津冀产业协同的“生态圈”、拓宽京津冀协同发展“朋友圈”,并持之以恒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优化园区营商环境,奋力谱写下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津云新闻编辑李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