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天津日报》01版报道:
近日,驻津央企中海油(天津)油田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油田化工公司)传来一组最新出炉的数据。在该公司位于滨海新区子牙河畔的南港化工厂(一期),数字化建设项目运行已满2个月,总体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海龙”品牌油田化学药剂在产线上罐装而出,陆续被运往中国海油旗下80多个油田,并远销海外油田市场……
数据背后,蕴藏着油田化工公司乘“数”而上、逐“绿”前行的高质量发展“密码”。那么,其中有哪些充满“含金量”的举措,未来又将如何发力?
油田化工公司的油田化学业务自1996年起步,2021年建成油田化工南港化工厂(一期),具备DCS(分布式控制系统)自动化生产能力,主要从事与采油、钻井相关的化学助剂研究生产和应用。目前,“海龙”品牌油田化学药剂主要包括破乳剂、缓蚀剂、清水剂等18种产品,配方自主化率达87%。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油田化工公司陆续实现渤海、南海东部、南海西部大部分油田药剂国产化,成本降幅达50%以上。2024年,该公司油田化学药剂总供应量达8.9万吨,产品自主化生产率提升至70%,国产化率提升至近100%,为中国海油上游桶油成本控制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将业务拓展至伊拉克、乌干达、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及地区。
业务范围广了,高精尖“配置”自然要跟上。
2022年,为有效应对“多种类、多批次、包装循环利用”的业务需求,油田化工公司以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MES(生产管理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为枢纽,开展智能工厂建设改造。
油田化工公司南港化工厂党支部书记曹士峰告诉记者,他们相继搭建起安全风险智能管控、人机协同智能排产、质量检验精益判定及承装物流通一扫定位等智能化生产场景,实现从配方、计划、排产到安全、质检、仓储等业务链数据的收集与流转,解决了化学药剂生产环节存在的数据准确性、排产及时性等多种问题,还推出“四线共建”模式,即破乳剂生产线、高温生产线、水剂生产线和复配生产线同时生产。
“只要把产品的牌号、需求量这些信息输入电脑,MES系统就能给出最优的生产排程方案,然后我们通过WMS系统,调用原料、承装物、叉车,随时开工生产,安全智能管控平台会对整个生产过程及生产厂区进行全方位的安全监管。”曹士峰介绍,不仅如此,从2024年开始,油田化工公司启用绿电,而且接连完成复配生产线系统改造、高温生产工艺优化、污水管网修缮等节能环保工程,这样一来,公司每年可减少碳排放3095吨。
油田化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司江舸表示,除了数字化转型、打造绿色工厂,他们在自主化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技术攻关工作,比如研发绿色清水剂、低温破乳剂,其自主生产的绿色天然纤维素类清水剂在南海东部油田实验效果良好。据透露,近期,油田化工公司还将在深水药剂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
眼下,油田化工公司正大力推进南港化工厂(二期)建设,打造化学品生产基地,建设产能达6万吨/年的聚丙烯酰胺高端油田化学品项目,满足海上油气田、陆地油气田、海外油气田及中下游药剂市场需求,推动油田化学产业转型升级。
“2024年,油田化工公司获评天津市‘先进级’智能工厂,实现了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100%。”司江舸说道,今年,他们将向“卓越级”智能工厂迈进,争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设备自动化改造,集成相应的新工艺、新软件,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智能化场景,推动公司智能化水平跻身行业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