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天津日报06版报道:
深之蓝水下智能生产车间正在组装水下助推器。
工人正在检查为卡塔尔制造的装船机部件。
工人正在搬运用于矿场的浓密机系统部件。
一年之计在于春,全年增长看首季。日前,市统计局发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我市工业经济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企业以实干之笔擘画出一季度奋进图景。
从实验室灯火通明到生产线机械轰鸣,从国内市场春潮涌动到海外订单纷至沓来……我市企业在“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冲锋号角下加速跑出“上扬曲线”,其中,不少企业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产业协作成效显著,实现区域创新链、产业链高效衔接,为全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赶工期 订单暴增生产忙
创极速光轮是上海迪士尼的热门项目。游客可能不知道,飞驰“列车”下面的轨道系统,来自1000多公里外的天津;世界最高的摩天轮“迪拜眼”有48个超大型玻璃客舱,单个客舱可容纳40人,这些四面嵌着弧形玻璃的全景客舱来自天津;在南非最大的动力煤出口港——理查兹湾煤炭码头,以每小时2万吨运转效率日夜“赶工”的装船机也来自天津……
上述这些跨行业的非标定制装备都来自同一家企业——天津重钢机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有6个厂区,总占地约45万平方米,产品零部件常常由不同厂区离散制造,最终组装在一起。日前,记者走进该公司位于滨海新区寨上街道营城工业聚集区的厂区,扑面而来的是一季度“开门红”的热浪。
“1月,我们发往卡塔尔1台700多吨重的装船机。现在车间同步生产6台设备,其中有2台卸船机今年年底要发往土耳其。”该公司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主管陈家安告诉记者,公司主要生产用于矿山、港口、旅游设施等场景的非标定制机械装备,今年一季度,订单量同比增长5%。
定制化产品,产量少却要求高,比如“迪拜眼”摩天轮客舱,其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耐高温复合焊接“动态补偿”技术将变形量控制在0.15毫米内。客舱外表的防腐有效期要求达到40年,而一般摩天轮的防腐有效期要求在20年左右,此外,客舱全景玻璃的弧度要求非常精准。当3800吨轮毂精准合龙时,阿联酋工程师连连惊叹:“中国焊接工艺真是了不起!”
“除了不少国外的摩天轮用到了我们的产品,国内约80%的旅游观光索道也出自重钢机械。”陈家安表示,该公司的产品销往日本、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客户占比超90%,去年产值达6.5亿元。
作为先进制造业强市,我市以“开年即冲刺”的姿态擂响战鼓,一大批企业在一季度迅速切换至“赶订单”模式,全力冲刺这一年的生产目标。
在中海油能源发展装备技术有限公司加工制造中心的生产车间,试压、焊接、成橇、管线预制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季度,我们向海上油田交付了35台高效短流程水处理设备,有力保障了秦皇岛32-6WHPH、NB35-2、HZ25-8等7个海上油田的提液增油作业,预计最多可增产原油近5万吨/年。”中海油能源发展装备技术有限公司加工制造中心水处理设备项目经理陈天军告诉记者,目前,该中心的设备已覆盖渤海、南海等海域,使海上水处理量扩容约6290万吨/年,增产原油约110万吨/年。
拓赛道 新品迭出研发忙
首季“开门红”不仅是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更是企业创新活力与市场韧性的生动注脚。三地企业间的产业协同从“疏解承接”向“深度融合”升级,新质生产力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天津日石润滑油脂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1小时,能生产8000多瓶车用润滑油;1天,用掉约30吨添加剂;1周,超过2000吨车用润滑油发往全国各地;1年,能生产9万多吨产品,创造出超15亿元产值……作为中日合资企业,该公司产品大多销往本田、丰田、日产等日系车企以及国内部分工程机械企业。
“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传统燃油车市场日渐低迷,我们正在经历业务萎缩的阵痛。”天津日石润滑油脂有限公司第一副总经理李立告诉记者,三年前,公司年销量突破10万吨,近两年,数据出现了下滑。
面对这样的市场现状,这家30年的老牌润滑油企业开始求变。“我们正月初八一上班就开了‘新年第一会’,确定今年的10个攻关项目,其中6个是围绕传统产品升级迭代展开,剩余4个则是自主研发的新产品项目。”李立表示,“对于新品的研发,我们将目光聚焦在重载货车润滑油市场,目前我们在这一领域的业务量占比还不到1%,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据介绍,天津日石润滑油脂有限公司所要做的可不是普通的重载货车润滑油,而是更“高阶”的产品。一般情况下,重载货车润滑油的换油里程在5万至10万公里,而他们在研的新品,要将这一数据延长30%至50%。“现在已经试生产了一些样品,正在进行行车测试,预计明年初正式投产。”李立表示,去年10月,该公司中日双方股东达成续约15年的合作意向。今年,是“上一个30年”的最后一年,也是“下一个15年”的第一年。在这“承上启下”的一年里,该公司将积极拓展新赛道,推出更多应用于新能源车、冶金、工程机械、铁路等场景的新产品。
首季“开门红”是破土而出的“新芽”,更是厚积薄发的“硕果”。随着新质生产力引擎轰鸣,我市不少企业积极推动与京冀地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以创新为犁,深耕“未来”沃土。
深之蓝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之蓝)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成长起来的水下智能装备企业。日前,记者在深之蓝采访时,正巧碰见一行国外客户在展厅体验一款水下手持助推器。“这是我们的拳头产品,已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销售了1.8万余台,海外订单占比超九成。”深之蓝产品总监董焰告诉记者,现在是水下手持助推器的销售旺季,今年一季度,产品销售额已超千万元。
走进该企业生产车间,所见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生产景象。据介绍,由于产品生产工艺的难易程度不同,车间的日产量在数十至数百台不等。“最近,我们研制了一款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水下手持助推器,目前样机价格还很高,我们正在进行技术优化,正式投产后,价格有望降低一半。”董焰说。
据介绍,最近,深之蓝依托北京大学和燕山大学等高校的科研优势,正在研发水下机器人水下定位、自主路径规划与轨迹跟踪控制等技术,结合产业优势,推动京津冀地区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深之蓝工业销售部副总监刘奇表示:“我们所提出的智能巡检机器人解决方案可提高水下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对港口安全隐患的及时监测和处理,大幅提高港口的安全管理水平,在港口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只是我市企业新动能加速汇聚的缩影。眼下,京津冀企业合作已从初期的项目对接迈向深度协同阶段,三地企业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积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不久前,科大讯飞天津智汇谷与中民聚康(天津)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民聚康)携手在“AI(人工智能)+养老”领域展开合作。中民聚康旗下的“柚爱小新”智能陪伴型机器人将通过接入星火大模型,使老年人能更加轻松地用语音指令完成社区餐饮、团购、康复等消费和活动。同时,双方还将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老年人健康管理、生活照料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养老生态体系。
“我们在建设天津智汇谷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推进北京、石家庄、秦皇岛等新基地建设。新基地将充分发挥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及相关行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孵化企业、培育产业,通过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和合作平台,加强京津冀三地基地之间的联动,实现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科大讯飞天津产业加速中心总经理李姝表示,未来,公司也将通过整合三地资源和优势,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为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降能耗 节能“加码”减排忙
减碳,是不少企业一季度的重要课题。天津电力交易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底,今年绿电交易电量已达145.05亿千瓦时,大幅超过去年全年交易电量。随着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我市企业对绿电需求不断增加。
今年1月,天津中车四方轨道车辆有限公司(简称中车四方)向天津地铁7号线发运了12辆车辆。天津地铁3号线、6号线、10号线、津静线车辆以及9号线和5号线的增购车辆都是出自这里。自2010年成立至今,该公司已新造898辆地铁车辆、检修车辆达2300余辆,总产值近50亿元。
“我们的年产能是300辆。一季度,我们主要从事地铁车辆的检修工作。目前,北京和天津地铁共有4个检修项目正在进行中。公司每年的检修业务收入约2亿元,占总营收的三分之一左右。”中车四方总经理曹洪凯说。
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和2024年度我市“零碳”工厂试点培育对象,中车四方目前已实现100%绿电使用。据介绍,该公司每年耗电量在120万至150万度。去年,公司投资240多万元进行绿色化改造,厂房屋顶及车棚等处敷设的2.29兆瓦光伏设施投入使用,热力供应改为空气源热泵系统,算上购买的绿电,一年能节省70多万元的能源费用。
“我们有一套能源管理系统,每月都会生成能耗相关数据。”据曹洪凯介绍,为达到“零碳”工厂标准,该公司在各环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比如,公司搭建了光伏车棚,24个充电桩为员工免费提供充电服务;将柴油叉车换成了电叉车;推广使用水性涂料,目前水性涂料使用占比超95%;喷烤漆房采用“过滤棉+吸附+催化燃烧”工艺,废气、废物治理效果提升至95%以上……
不只是中车四方,在“双碳”目标与数字化浪潮交汇处,大批企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
同样是2024年度我市“零碳”工厂试点培育对象的天津正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最近正在加强用水量智能监控。“公司每月用水量在160吨左右,我们将根据监测情况考虑上线循环水设备,提高废水利用率。”该公司安全环境部门经理王磊表示,作为骨科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其生产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纯水,这些纯水是通过自来水制备而来的,“车间每月用20多吨自来水制备约10吨纯水,近一半废水被排掉了。下一步,我们会通过循环水设备将这些废水利用起来”。
向“零碳”工厂目标迈进的还有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段时间,该公司正在推进公辅高能耗水泵节能改造项目,计划于今年6月完成。该项目通过调整三相平衡、削减高次谐波、减少启动电流、抑制浪涌瞬变、动态无功补偿等多种措施,改善电力品质,提升水泵运行效率,预计每年可节电45.44万千瓦时,节约费用35.9万元。“这一项目所采用的综合节能技术在国内医药行业公辅系统节能改造中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若项目顺利完成,将进一步巩固红日药业在行业节能降碳领域的领先地位。”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开局新气象,万事竞争先。订单暴增、产能拉满、研发“快进”、减排提速……一组组“飘红”的数据、一个个奋进的企业,勾勒出我市一季度实体经济春潮涌动的蓬勃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