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动态 > 其他信息

天津自贸十周年|绿色金融撬动3.5万亿资本活水

发布日期:2025-04-23 19:49 来源:天津经开区—泰达
字号: |

改革扬帆,创新逐浪。渤海之滨天津素来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前沿高地,2015年4月21日,我国北方首个自贸区在这里挂牌成立,令这片热土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中心商务片区是天津自贸区的三大片区之一,重点发展以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这里也是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首批产融合作试点城区,还是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重要承载区。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10年来,中心商务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积极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试点,持续构建有利于金融主体聚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产业环境。截至目前,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片区聚集市场主体超过3.5万家,其中设有金融、类金融机构近3000家,资金管理规模超过3.5万亿元。片区已累计探索形成110余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或天津市复制推广,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image.png

如何更加有效盘活企业、个人名下盈余的“碳资产”,让供需有效对接?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片区自贸联动创新示范基地——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创新推出“简碳”区块链系统,发放了国内首个面向个人的碳中和证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需求。该系统实现个人碳减排的自主申请、实时核算与链上存证,企业可便捷接入业务端碳中和场景。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有效降低参与门槛,提升公众积极性,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作为我国北方首个自贸区的重要片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及金融资源,赋予了中心商务片区探索绿色发展的先天条件。10年来,这里着力创新“双碳”和绿色金融产品模式,完善绿色服务机制,打通流通环节,以制度创新助力天津经开区入选首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区50强,形成诸多可复制推广的绿色发展新范式。

制度创新 让“绿资产”活起来

去年年初,全国首笔应对欧盟“碳关税”的数据产品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完成线下交易。此次交易使用权出让方为天津华源线材制品有限公司,受让方为天津吉茂制钉有限公司是制造业下游企业,双方以出口钢铁线材产品的碳排放数据为交易标的物,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出具报告,确保交易数据有效性。此次交易开启了“产业链联动”与“碳数要素融合创新”应对欧盟“碳关税”新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发现并量化产业链头部企业技术与数据价值,又能有效降低产业链碳排放数据要素流通成本,缓解下游企业数据获取难成本高的问题,对于促进产业链协同增效,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中心商务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1.webp

让绿色资产对接、流动起来,10年来,新的探索和创新正源源不断发生。

为有效变现企业碳资产,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联合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在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及滨海新区中心支行指导下,创新碳资产押品管理模式,在业内率先采取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排放权交易所系统“双质押登记”风控模式,最大范围内确保押品可控,增强了碳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金融属性。

作为天津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企业,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积极落实国家绿色生产要求,有效提升低碳生产水平,在完成年度清缴份额后仍持有约40万吨可转让碳配额。通过“双质押登记”贷款模式,公司仅用1周时间就将其可转让碳配额转变为等值的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有效盘活了碳资产、拓宽了融资渠道,促进其进一步绿色转型发展。

2.webp

在片区内的天津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去年创新推出了全国首个可转让现货订单交易市场——LNG订单通,目前已经覆盖华北、华东两大区域市场。这一模式具有提前锁量锁价、双向履约保障、公开透明、平等竞争、灵活自主等特点,能切实满足实体企业管理市场不确定性,高效、自主、灵活、便捷配置中短期资源的需求。截至2025年1月,交易中心现货交易额累计突破100亿元,平台注册交易商累计达到863家,2025年1月份日均成交额超2.18亿元,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LNG资源交易中心。

创新引领,以点带面。面对绿色发展这道必答题,在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中心商务片区创新理念引领下,参与进来的主体正越来越丰富。

服务实体 “贷”动绿色革命

如果把企业的贷款利率与可持续发展挂钩,会产生怎样的激励效应?全国首单落地的金融租赁行业“可持续挂钩”贷款给出了答案。天津经开区企业兴业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兴业金租)成功为某绿色造纸公司办理了总额为5亿元的可持续发展挂钩融资租赁贷款,用于企业绿色造纸产业升级。

3.webp

“这笔可持续发展指标挂钩金融租赁的利率将与承租人的三个关键绩效指标挂钩,即减少单位产品耗水量、减少单位产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光伏发电等挂钩。未来5年内,在实现既定目标的前提下,兴业金租将对租赁利率给予优惠。”兴业金租的相关人士介绍。该笔业务的落地有效提升了企业开展绿色转型的动力,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成本,支持企业将可持续发展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近年来,中心商务片区结合自身在保理、租赁等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全国领先优势,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形成了金融资源、要素、门类的组合叠加效应,为所在区域实体产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选择。如今,一个越来越完善的绿色金融生态圈正在天津经开区逐渐形成。

在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市委金融办的指导下,去年5月,全国首单转型金融落地经开区,渤海银行为天津渤化提供3年期转型金融贷款,并给予优惠利率,用于建设其化工蒸汽凝液余热回收技术改造项目,预计建成后减排的二氧化碳相当于每年种下20万棵树。该项目的落地实施对金融支持绿色低碳经济,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后续将进一步积极推动银企对接,通过金融机构转型进一步加快金融业务能力建设,筛选并建立全项目资源库,围绕相关行业研发设计专业金融产品。

微信图片_2025-04-23_195518_523.jpg

类似这样的绿色金融“全国首单”,这里还有很多。京津冀地区首单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碳中和债成功发行,亚行在中国第一笔通过租赁模式支持清洁能源领域的贷款业务顺利完成……截至目前,天津经开区绿色信贷规模已近千亿元。在绿色金融活水的浇灌下,区域实体经济丛林越发郁郁苍苍。

点“绿”成“金”,从创新产品模式、盘活绿色资产到规划操作路径、服务实体企业转型,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片区绿色发展链条正在延伸得更长、更深远。未来,这里也将不断创新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为全国乃至全球工业园区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绿色低碳“样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